是腰椎后缘骨块或骨赘伴椎间盘凸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临床上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症和(或)椎管狭窄症。椎体有 3 个骨化中心,即椎体中部的原发骨化中心及椎体上、下两端的继发骨化中心,后者被称为环形骨骺即骺环,一般4岁以后出现,位于软骨板边缘,使椎体与椎间盘分开,6 岁时骺环开始骨化,17 岁骺环开始与椎体融合,18~20岁完全融合。骺环和椎体之间区域相对薄弱,纵韧带分支和纤维环最外层通过骺环与各个椎体相连接。当脊柱运动、髓核移位时,纤维环韧带复合体对骺环产生牵拉,骺环在反复承受椎体运动的牵拉应力后发生骨折,类似青少年胫骨粗隆骨软骨病(Osgood-Schlatter 病)。 

定义: 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是椎间盘组织经终板疝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 使椎体后缘小骨块突入椎管, 致椎管狭窄及压迫脊神经根的一种疾病。 软骨结节突入椎体后部,多为椎体上部终板,形成边缘骨质硬化的类圆形、圆形骨缺损,其后缘骨片未从椎体分离/断离时,在CT 周围扫描图像上,病灶周围硬化边加后缘骨片显示呈一低密度周围的骨环,称之为骨突环。若其后缘骨片从椎体分离/断离后,则称之为骨片/块。 
发病机制: ①外伤是诱因, 在青少年时期骨突环与椎体间仅有薄弱的软骨连接, 若有创伤则可引起骨突环的骨折, 椎间盘及软骨板随之后移; ②软骨板先天缺陷是基础, 骨突环与椎体之间在骨化过程中发生障碍时遗留下的薄弱区, 在退变的椎间盘挤压下产生部分骨突环撕脱; ③椎间盘突出是直接原因, 椎体骨突环尚未愈合前, 其间的软骨连接较薄弱, 当发生椎间盘突出时部分骨突环可自薄弱软骨连接处撕脱变性的髓核在应力的作用下通过其薄弱处疝入椎体内部, 骨小梁吸收并被椎间盘组织代替形成软骨结节, 即许莫氏结节。 由于椎间盘血液供应少, 负担重力大, 活动多, 脊柱负重压力及髓核膨胀压力下, 椎间盘组织通过椎体薄弱区进入椎体内 , 主要是髓核和软骨成份, 局部骨小梁被椎间盘组织代替吸收, 形成软骨结节, 并造成周围反应性硬化, 它与椎缘骨实际为边缘性软骨结节一种特殊类型。 发生于椎体前缘者为椎缘骨, 发生于椎体内者为Schmorl 结节。 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是椎间盘组织向后进入椎体后缘的结果, 它起始于骨骼成熟之前, 缓慢发展, 软骨结节逐渐扩大, 使结节壁骨质突入椎管 , 常发生于L4 ,L5 , S1 椎体后缘, 与腰椎曲度及承重力方向有关系。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病程缓慢: 因为本病是椎间盘经破裂的软骨板逐渐突入椎体与骨突环之间, 导致骨突环撕脱移位, 是一个慢性进行性过程, 其次年轻人黄韧带与椎板增厚不明显, 椎管容积相对较大, 开始并不引起马尾神经根压迫, 只有当压迫达到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后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 椎管狭窄: 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位于中央者, 引起中央椎管狭窄临床上以间歇性跛行为特征, 表现为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酸胀、下蹲或坐数分钟后症状缓解。体检一般无明显症状, 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当软骨结节位于中央偏外侧时, 患者表现为腰腿痛和间歇性跛性, 大多为一侧也可为两侧, 体检时一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大多不伴有皮肤感觉减退和肌力下降, 而腰椎间盘突出所致椎管狭窄的症状随体位变化而变化。 影像诊断: X线表现:正位片常无异常发现,侧位片显示椎体后上或后下角有弧状或切迹状骨质缺损区,边缘硬化或毛糙不整,后缘为斜面与缺损区相对应。游离骨块与椎体之间夹有一条厚薄不一的透光带,一般为单椎体发病,也可多椎体发病或与椎缘骨并发。骨块在椎体后缘呈不规则翘起,可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突入椎管。 CT表现:椎体后缘类圆形多囊状或不规则形的骨缺损,其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围有反应性硬化带,骨块后缘与突出的椎间盘后缘在CT 扫描下显示一致,说明骨块是伴随椎间盘同时向椎管内突出的, CT 能显示骨块突入椎管对硬膜囊及神经根挤压情况及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窄情况。 
鉴别诊断: 1、椎间盘钙化:其钙化均可出现类似小骨块影,这类骨化组织一般在椎间隙中部骨化,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后缘骨缺损, CT 表现为整齐的钙化边缘。 2、后纵韧带骨化:CT 可清楚地显示椎体后缘有间隙的骨化影,做矢状位、冠状位重建,显示整个骨化的后纵韧带全貌和椎管狭窄。 3、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退行性变形成的骨赘与椎体相连,不仅出现在椎体后缘,更多出现在椎体前缘及侧缘,而且在CT 上表现为范围较广的骨性狭窄为主。 4、椎体撕脱骨折:软骨结节多无暴力创伤,影像学上骨块与骨损区外缘均表现致密硬化,而由外伤所致的撕脱骨折片,边缘锐利或参差不齐,无硬化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