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的故乡叫“中山”

 弘净 2020-08-19

石家庄日报2020年08月19日

  程雪莉在进行田野调查。(资料图片)

  程雪莉作品封面《寻找平山团》《故国中山》

  乡土,是许多作家深情眷恋的所在,他们从这里走出去,又手握妙笔返回来,将那些有关故园的故事和深挚的乡情乡恋一一讲给你听。在省会石家庄的作家群体中,有许多以抒写故乡为己任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深情,他们歌颂故乡的山河草木,赞美故乡的人民,挖掘故乡的历史与人文精神,他们说故乡是自己的根,写故乡已经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职责。

  自今日始,本报推出“故土·乡情”系列报道,跟随这些本土作家走进他们的故乡,重温他们作品中的乡愁,倾听他们的创作故事。

  程雪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作协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委会常委、河北省散文艺委会副主任、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寻找平山团》《故国中山》《梦想家园》《立雪散文》等,曾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三届)、第十二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2018年荣获河北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作家”称号。

  □本报记者 石雅彬 

  童年回忆引领文学之路

  每次回到故乡,徜徉在潺潺的溪水边,遥望雄伟的古城墙,程雪莉就会回忆起许多童年往事,冥冥中似乎早有牵引,领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她说:“那时我很富有,拥有一个比鲁迅的百草园更为广袤和纯美的乐园,她叫‘槐溪’,像一条绿色的绸带弯弯地绕在故乡的村旁。”

  她感恩父亲,带她放飞文学的梦想。“我在乡间,父亲在省会白求恩军医学校。认不了几个字的我,被父亲‘逼迫’着阅读他定期从省图带回的一兜兜书,甚至里面有许多繁体字版本,大概从《黄帝内经》到《我的前半生》,连末代皇帝写的书都在书单上。今天想,那些多是父亲喜欢的书,我的阅读一定是囫囵吞枣。但是,千家诗、唐诗宋词是要检查的。寂寂冬夜,我会在自己房间给隔壁房间的父亲大声背诵,他会在背过的篇目上画对钩,在半熟的上面画圈圈……”“那时也是夏天,父亲从石家庄回到老家,他卷着厚厚的医书,提着马扎,带我们到村边的槐溪游玩、读书。虽没有曲水流觞的兰亭风雅,也有溪水潺潺,绿荫芳香。”

  程雪莉还对一本城里来的笔记本念念不忘。那时她考了第一,奖品是校长手里隆重递出的三张雪白的白纸,这对于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弥足珍贵的宝物。可是,一个城里来的孩子随手拿出一本笔记本,打碎了她的优越感,也浇灌出她对城市的渴望,逃离农村的梦几乎就从那一刻开始。

  多年以后,当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走进城市,却蓦然发现,乡土,才是她生命中最宝贵的宝藏。十载农村童年生活,十载县城求学经历,都是程雪莉珍存的艺术财富,她最初的散文集《立雪散文》,将这些记忆精心锻造、雕琢成一篇篇美文,她写道:“注定我一生一世都要吮吸这里无尽的营养,都要呼吸这馨香的土壤的气息。”

  故国中山就在家门口

  程雪莉的故乡,在石家庄市灵寿县韩洼村。灵寿,这座藏于深山之中的古县虽历史悠久,却一度少有人知,曾经为人们所熟悉的只是它的贫穷。而今,随着一系列考古发现,古中山国文明得以重现于世。数千年前那座千乘之国的辉煌,使灵寿也有了新的标签。

  古中山国,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是一个“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国,地理位置大致包括今天石家庄、保定大部,邢台北部、衡水中西部,经历三次迁都,最后将都城设在今平山县三汲乡、灵寿县古城村以西地带,这里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战国古城遗址。

  程雪莉的家乡就在灵寿古城近旁,小时候,她曾踩踏着它的城垣,玩耍着它的瓦片,无数次登上古城墙眺望远方,但彼时,她对这里的历史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脚下的文明有多么璀璨夺目。长大之后,当她再次站上那座古老的城墙,“夕阳西下,溅落大片的金黄。我站在古灵寿宽达50多米的古城墙上,心潮澎湃,我在感受着剧烈的‘文化震惊’”“那时刻,我颇为奇异地感觉到,这辉煌为我灌注了自豪和自信,升腾无尽的力量……俯身拣拾一些瓦片,握在手中,瞬间就能感受祖先的余温,此时,你的心会和祖先一起搏动,把时光缩短几千年。”

  一只神秘的“玛瑙环”冥冥中加深了她与古中山文明的联系,它“乳白色,半透明,环状,内外壁有棱,像手镯太小,像耳环太大”,后来,程雪莉从战国中山国文物图集中找到了此物的出处——它同图集中一只战国玛瑙环一模一样。程雪莉觉得,这是祖先给她发来的“密电码”,她说:“苍穹中有一个远古、苍凉、神秘而又亲切的回响:沿着你的文字去找,灵寿城等着你,故国中山等着你……”于是她提笔写道:“我加速了奔向古中山文化的速度,用文字,用脚步,用一本厚厚的散文集《故国中山》。”

  这部厚重的散文集使得青年作家程雪莉在文坛崭露头角,从此,挖掘古中山文化成了她责无旁贷的使命。

  她是古中山文明称职的书写者、传播者,她将自己深埋进故纸堆,翻阅目力所及的所有史料,力求在文字间呈现一个丰满立体的中山国,在那段风云诡谲的历史中,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历史人物一一浮现纸端,有王侯将相,也有文人和百姓。

  她曾对古中山国地域文化文物风物人物进行地毯式搜索,打捞传统文化的遗存。她曾在“乐羊沟”怀古,曾在“尧山”张望,曾在“卢奴”驻足,曾对典籍中的“灵寿木”进行探寻,对“卫水”的源头进行考证。据灵寿县志载,古卫水发源于“灵寿县治东北十五里良同村一带”,再结合其他种种史料,程雪莉找到了“卫水”的源头。她写道:“我家乡的韩洼村在良同村北不远,地势低洼,河沟连绵,这里的小溪水一定都曾汇入古老的卫水吧。”那条曾经“见于水经,见于汉书,见于禹贡”、名声赫赫的大河,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故乡的沃土是红色的

  通过对古中山国不遗余力的挖掘,程雪莉完成了历史文化散文集《故国中山》,之后,她还写了一篇长逾万字的结语,来总结中山国“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文化精神特质。此后,她并没有停止对故乡的文化掘进,乐毅、赵子龙、曹彬、刘琨、魏征……她试图寻找古中山精神的最佳代言。偶然间,一个名字映入眼帘——平山团,于是,新一轮探寻开始了。这一次,寻访的不再是文物、古迹和典籍,而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趁着这段历史尚未被时光风尘所湮灭,程雪莉踏上探访的征途。

  程雪莉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平山团》,曾获中国报告文学最高奖项徐迟奖,在她的笔下,“平山团”由平山农家子弟组成的英雄部队,不再只是历史书中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揭开了岁月的面纱,完整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抗日战争中,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余人参军参战,参加自卫队、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组织,平山县几乎人人皆兵,成为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被聂荣臻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抗战结束后,他们垦荒南泥湾,创造了“陕北的好江南”,是“模范中的模范”;他们南征北返,历尽千难万险,创造了“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中,他们保卫延安,三战三捷,鏖战大西北。最后他们进军新疆,屯垦在祖国的西部边陲。

  从灵寿到平山,从故国到先烈,程雪莉文学创作之路的转变绝非偶然,是古中山文化使其一脉相承。当年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王厝墓地发掘,以最惊艳的方式,将这个雄强的王国呈现在世人眼前。如今,程雪莉,这样一个出身灵寿的小女子,又将“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中山精神,在平山找到了新的精神符号。

  在寻找的过程中,她不仅通过实地走访和田野调查对平山地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物民情、乡村传统进行深入了解,还试图对这片红色沃土上的生存经验与生命情态进行精准描摹与深刻思辨,从中找寻并复现那些湮没在历史进程中的鲜活动人的故事和元气淋漓的生命,进而揭示出“平山团”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精神传统。这是这部书的深刻之处,也是故土对她的慷慨馈赠。正是由于这里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存在,以及程雪莉对这一地域精神传统的探寻,才使得这部作品底蕴厚重、情感充沛、细节鲜活、立意深远。

  为了写好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平山团》,程雪莉历时五年,采访了160多位抗战老兵和烈士的后代,试图从后人们只言片语的传说中勾勒出这些革命先烈的举止样貌,从有限的历史信息中拼接建构起属于平山团的真实的时代图景。

  从平山出发,山西、陕西、湖南、北京、贵州、重庆、新疆一路走来,她所追寻的不仅是先烈征战的步伐,也是祖先精神与文明所散发出的灼灼光彩,虽历经岁月沧桑、山水更迭,始终不改。

  不改的还有程雪莉守望乡土的一片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