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国医大师李振华: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至诚金方 2020-08-19
李振华

李振华,1924-2017年,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教授,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行医御药70余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倾注毕生心血。

◆  ◆  

李老(前左二)在临床带教

2017年5月23日,中医药界痛失大师李振华教授,李老生前仍念及“要是能再扛些日子,就能多上几节课,多看几个病人。”在学生李富成的印象中,师傅很严谨,还常常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心怀慈悲,医者仁心。

幼承庭训, 悬壶桑梓

1924年,李老出生于河南洛宁的一个世医之家,其父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李老闻着药香味长大,他边读私塾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让他钦佩并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正在读高中的李老,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白天帮父亲拯危济厄,夜晚点灯苦读经典。父亲教导李老要“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诊余,尤其晚间对他有计划地讲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随父学医,主要分侍诊、试诊、试方、独立诊病处方几个阶段。”起始,李老在一旁观看父亲望闻问切,一年后开始试诊,聪颖勤勉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进步很快。这孩子有学医的天赋。”父亲曾如此对同道者说。父亲为什么如此夸赞他呢?因为李老在试诊时,为一位腹泻病人摸出了濡脉,还为一位出血病人摸出了芤脉。濡脉脉象非常浮细而软,极少见,难以准确分辨。芤脉,“芤如着葱”,按之中空,也不易分辨。试诊不久即能辨识此两种脉,殊为天赋。

1949年, 李父病逝,李老开始独立坐堂行医,常背着药箱徒步出诊,有时骑着毛驴为急症病人送药。一年工夫,便在当地享有“父子名医”之誉。

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李老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开业执照。1953年,县人民医院成立,李老成为唯一的中医医师。

扶危救困,苍生大医

1956年底到次年初,河南洛阳地区发生流脑。他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去抢救。一个32岁女病人患流脑,高烧昏迷抽搐,病情严重。李果断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药辛温解表药的治法,改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第二天下午,患者清醒。李又治疗了14个病人,全部治愈。之后李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脑患者,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

1970年夏秋季节,河南禹县流行乙脑。李老当时随学院备战疏散在此。他带领医疗小组踏进集中收住病人的一个大殿,只听到哭声一片。一个深度昏迷的19岁青年,服了李老开出清瘟败毒饮和安宫牛黄丸后,第3天后清醒,第5天可以进食,7天后挽扶着能行走。其余病人也在他们的治疗下好转,前几天还哭声一片的大殿中出现了笑容。农民对他千恩万谢,称他是“小神仙!”

在一次婚宴上有姑嫂二人误服烧碱,引起食道黏膜溃破、狭窄。医院要手术,姑嫂二人死活不肯。李老选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法治之,二人分别服用13、21服后,钡餐检查食道黏膜和收缩功能正常。

屡起沉疴,医德昭昭

“大医必大儒”。李出身医门,一生勤学不懈,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后来虽然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但从未脱离临床。其临证四诊详细,辨证确切,用药灵活,屡起沉疴。

外感热病如流脑、乙脑、流感、麻疹等发病急、病情凶险,李老分期辨治,常力挽狂澜,救人于鬼门关口。

温阳扶正法是李老临床常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如重视心阳救病人于垂危之际,重视脾阳使痼疾得消。此外,李老用中医理论分析和治疗疑难杂症,如罕见的日射病、周期性麻痹、脑震荡后遗症等常取拨云见日之效。

“大医必有大德”。李老平时为人平易和善,笑颜常开,加上他对学生、病人有一颗至爱之心,多年来,慕名来找李老治疗的患者众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老与老伴总是满面春风地接待。

李老年届82岁高龄之时,仍坚持每周2-3个上午门诊,不管酷暑严寒,风雪无阻。李老腰部不太好,经常需要卧床,即便如此,他还会经常为慕名上门求医的患者看病,平均每天会看十来个病人。

李老医德高尚,对患者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尤其对来自外地的患者特别关照,加班加点也要给他们看完病。其高尚的医德、医风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扬,而李老认为能够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就是他的天职。

勤学善教,不遗余力

“我没有读过大学,起点低,所以就应该比别人勤奋。从年轻时期,多少年来我都比别人睡得晚起得早,就是想多看点书。而在亲眼目睹了1941年日寇侵占豫西后,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疾病瘟疫随处可见、缺医少药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更坚定了我从医济世的决心。”“穷难夺志,苦愈自强”、“鸡鸣五更起,带月荷锄归”皆是李老发奋研读的真实写照。

除家传外,李老学医主要靠他半个多世纪的自学。“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在洛阳任教时,李老虚心向针灸技能精深的同道学习,这使他以后能用针灸配合方药治愈大量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他曾陪名老中医秦伯未在河南看病讲学,学得秦老运用仲景炙甘草汤治疗心脏早搏时用桂枝之妙;他向病人求方,学到施今墨施老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珍贵经验。他重视民间单验方,不耻下问,虚心收集并组合成效验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右二为郭淑云教授)

李老的学生郭淑云教授现已是“河南省名中医”,忆及先师喜欢学生提问题,在学业上非常严格,而在生活方面则关心备至。李老身为国医大师,但对学生却一点也不摆架子,有问必答,坚持利用看病中间休息的20分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逐字逐句修改学生的文章。

李老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益气健脾止血方药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这些独到的用药经验和体会,李老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并强调教学一定要突出中医特色。当年听他讲课的79级学生至今清楚记得李老的一句话:“背10个英语单词不如背一个五苓汤”,学生彼时尚不解其含意甚至抵触,现在才领会到其深刻含义。

李老邀请名医名家如董建华教授、邓铁涛教授等人来校作学术报告,开阔师生眼界,促进人才培养。国医大师的医德医风、学术思想、临证精华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心系中医,一马当先

“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满天。”李老以中医药振兴为己任,为中医药发展出谋划策,奔走呐喊。

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科技代表大会上,李老呼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并写了内参报告,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之后,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养中医药队伍,如招收中医师子女为中医学徒;在全省“赤脚医生”中选拔培养中医等。李老身先士卒,在河南中医学院自费培养中医药人才。如今,这些人现在都成了中医药骨干力量。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代会时,在中医界代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会上,他首先提议对其中的“中西医工作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进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集体写出提案。后来《政府工作报告》将这句话改为“要把中西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以来,李老与邓铁涛教授等多位老中医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发展中医药事业。李老曾就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医院专科建设等问题亲笔书写一万多字的提议文章,指出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瑰宝目前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很推崇,而在国内部分年轻医生中医专业思想淡化,中医理论功底肤浅,临床经验匮乏,临证水平下降,已经对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李老生前常常忧虑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对后继乏术、后继乏人问题忧心忡忡。

在中医科学探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神圣的历史使命、强烈的敬业精神,使一代又一代成就卓著的中医学家,为发展和繁荣祖国的医学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

医心赤诚,披肝挂胆

李老学识渊博,但仍孜孜不倦,勤于治学,八十六岁高龄之时仍带病研读《内经》等经典著作;李老出身中医世家,但不墨守成规,师古法而不泥于古方,打破古人十九畏的禁忌,把古人认为不能共用的丁香和郁金合用治疗嗳气疗效好而未见毒副作用;李老潜心教学,诲人不倦,学术上对学生毫不保留,无私奉献,李老把家传的治疗梅核气(慢性咽炎)的方子全部交给了我们,尽管那个方子是李老父亲用30块钱大烟土和激将法从当地一孙姓名医手中买过来的。

“大年初二,因为感冒住院了,情况一直不太好,也就再也没离开过医院。父亲清醒的时候,会反复嘱咐我们多看病案,病人再多,工作再累,也不能偷懒懈怠,要好好给病人把脉,把脉很重要。就连神志不清时的自言自语也只有两件事:给病人开方子、给学生讲课。”在李老的儿子李郑生眼中,父亲就是一个为中医事业而生的人。“住院治疗、休养期间,父亲的身体时好时坏,最后一个月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离开的时候很安详,也没什么遗憾。”李郑生说,父亲离世前,最操心的就是中医发展,“会不停地问,最近国家有没有新的中医药政策。”

李老对中医满腔赤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心心念念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令人动容不已。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云南名医之首“吴附子”:敢诩救人即救国,须知良相媲良医

◆ 国医大师朱良春安全应用虫类药之经验

◆ “杏林医痴”唐飞舟:遵国医大师邓铁涛教诲走中医学习正途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