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澴川行者 2020-08-19

去泰山旅游,要知道,登泰山,有两条路线:

一条,是从“天外村”驱车盘山,直接行至“中天门”。、

另一条,就是从“洪门”出发,览“万仙楼”,穿“经石峪”,翻“中溪山”,然后,到达“中天门”。

“中天门”以上的“南天门”和“日观峰”,就是登泰山的必经之路。

这两条路线,前者的路程,是后者的一半。

当然,少掉了这半段路程,也就是少掉了对一些山下景致、以及民俗风貌的观赏。

不过,后者的路程过于漫长,对于旅游者的体力要求,是极高的,若你没有一定的耐力和毅力,则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即使是勉强登顶了,也会遭遇“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困境。

所以,量力而行,是一种明智做人的表现哦。

不过,现在,我们是在网上旅游,不需要考虑体力与时间上的限制,那就还是去走第二条路线吧。

无论你是乘坐普通列车到达“泰山站”,还是乘坐高铁到达“泰安站”,都有直达公交,通往景区。

到达后,可先去“岱庙”游玩。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穿过“泰山第一行宫”,一座牌坊,赫然立于眼前。

匾额上,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岱庙”。

高耸的城墙,树立起这座古庙的威严。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南门为其正门,注意旁边几个醒目的大字:票价30元。

里面古柏迎天,传为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所植。

古柏的下面,虽然是皮剥肉枯,上面却又有着新枝再发;一种“旧貌变新颜”的景象,浓缩了这大千世界的更替与兴衰。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东岳大帝”的神宫,始建于宋真宗年间。

“岱庙”始建于汉代,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里面碑刻牌匾,不计其数;文化气息,得天独厚。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从“岱庙”北门出去,如果天气好的话,直接就可以远远地望到雄伟的泰山。

过一个十字路口,就能看到“岱宗坊”。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在此乘公交三路车,到“红门”终点站下车,向北走上几步,就可看到“一天门”,登山路程,由此开始。

“万仙楼”,是售票处与检票口。

泰山门票,旺季125元,要记得保管好,因为,里面还会有人查票。

“万仙楼”北侧,盘山路之西,有“虫二”之石刻!

“虫二”,就是繁体字的“风月”二字,去掉了外面的两个边框,意为“风月无边”。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这块刻石,是清光绪二十五年,才子刘廷桂题镌的。

其实,“虫二”两字本无意,而被文人雅士们这么演绎了一番,就生得如此之意趣,华夏文字与华夏文化的底蕴,由此可见一斑啊。

从“红门”走“经石峪”,一路步行,翻“中溪山”,道路都是相对平坦的,大约两个小时,就能够到达“中天门”。

登上“中天门”,眼前豁然开朗,但听人声鼎沸,让人还以为,这里,就是泰山的“玉皇顶”呢。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然而,这里,只是泰山的半山腰而已。

从“中天门”起,山势就越来越陡。

经过造型古朴的“云步桥”,登上古树幽雅的“五松亭”,穿越有如石窟的“朝阳洞”。

这一路,既能领略“迎客松”、“五大夫松”等别致风景;又能观赏“斩云剑”、“飞来石”等奇异山石;还能品味到历代名家的题字与石刻。

只是,上望远在天边的“南天门”,下览遥不可测的过来路,此时,心中犹如万马奔腾、千头鹿撞,又哪来的那些个闲情逸致,去东瞄西瞅呢?

能观赏到此时此处之风景的,那一定都是一些高人、狠人啊。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山势越高,山风越盛,裹上宽大的风衣,平添些许的沉重,体力,就在这忽冷忽热之间,慢慢地流逝了。

而比体力流失得更快的,则是信心。

比信心流失更快的,是惶恐与沮丧情绪的增长。

大约爬了两个小时后,就看到了“十八盘”的石碑。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十八盘”,是泰山登山之路的标志性路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坡度80度。

当地有一名俗语:“到了十八盘,游人心里寒。”

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就为“紧十八”。

是“十八”哦,不要喊成“爸爸”——

这段路,你只要埋头爬山,不要抬头望山。

因为,眼若往上翻,心就向下沉。

那么,你就必须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

可以抓着路边的锁链,和身前身后的人们互相鼓励。

有人编了一首歌,来给大家取乐:

“十八盘呀十八盘,爬了一盘又一盘。每次以为已爬完,转头它却还在前。一盘一盘数出声,数出十八还没完。要问到底多少盘,十八十八十八盘。”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终于结束了“十八盘”百转千回的辛苦路,到达南天门,这一路劳累,就瞬间被满身的成就感所代替。

回首俯视,“天梯”高悬,云涛汹涌。

感受着徐徐的清风,身体,也似乎是飘飘悠悠,仿佛自己真的进入到了云中“仙界”。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接下来的景致,就无须细说了。

我们倒是应该留意一下,一个大家所视若无睹,却又似乎是掩藏着些许秘密的问题,那就是,泰山又名“岱山”——。

《说文解字》曰:“岳:东,岱;南,靃;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狱声。”

这里,“东岳”的名称是“岱”,而不是“泰”,“中岳”的名称才是“泰室”。

杜甫有《望岳》一诗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这里,杜甫的“望岳”,望的就是“东岳”,而在这首诗里,他称“东岳”为“岱宗”。

其实,我们在山下就能够看到,山下的庙宇为“岱庙”,不是“泰庙”。

“岱庙”之外,还有“岱宗坊”。

那么,为什么泰山又为“岱山”呢?

这“泰山”是何意?“岱山”又是何意呢?

其实,杜甫的“岱宗”之“宗”,以及山下“岱宗坊”之“宗”,就告诉了我们,这“岱山”之名,是与“宗族”有关,是代表着一个宗族世代。

“岱”,就是“代”。

只不过,这个“代”,不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一代两代,而是山上的神仙,也就是天上的神灵之间的一代两代;是一个宗族与另一个宗族之间的一代两代。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世道轮环。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每循环一圈,就是一个世道轮环。

其中的“木、火、土、金、水”,就分别是一个世道轮环中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前、后五代“继天而王”的宗族,在取代其他宗族、“继天而王”之时的“德运”。

每一个“继天而王”的宗族,都是应运而起,去取代另一个“继天而王”的宗族,从而“继天而王”。

《三皇本纪》曰:庖犧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那燧人氏,就是一个旧的、渔猎时代之世道轮环中的、第五代——末代的“继天而王”的宗族。

因为他们是一个旧的世道轮环中的第五代——末代之王,他们所拥有的“德运”,就是那个旧的世道轮环中的第五代之“德运”,就是“水运”。

庖犧氏,就是一个新的、农业时代之世道轮环中的第一代“继天而王”的宗族,他们所拥有的“德运”,就是“木运”。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庖犧氏作为新的、农业时代世道轮环中的第一代“继天而王”的宗族,他们就代表着这一个新的、农业时代的世道,代表着这一个新的世道中的所有宗族。

所以,他们就以他们的宗族为“岱宗”,以他们宗族的“神山”为“岱山”。

意思就是,他们这一个宗族,就是这个世道的第一代宗族,就是这个世道的代表者。

那么,为什么“岱山”又叫“泰山”呢?

这是因为,庖犧氏,其实是个殖民者、外来者,在他们以这座山为他们的“神山”之前,这座山周围的本土居民,早已将这座山,作为了他们本土居民们的“神山”。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这些本土居民,不服庖犧氏侵略他们、奴役他们、侵犯他们的“神山”,就奋力地抵挡庖犧氏的侵略、奴役、与侵犯。

在将庖犧氏赶走之后,他们庆幸在神灵的保佑下,他们部族的命运通泰,于是,他们就将他们的这座“神山”,命名为“泰山”。

我们现在在网上输入“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就立刻有大量的“泰山石敢当”的广告扑面而来,向你兜售所谓的具有“泰山石敢当”符咒的“泰山石”。

据说,那具有“泰山石敢当”符咒的“泰山石”,有“避邪、镇宅”的作用。

旧时,泰山地区的人们,经常在自家屋子的墙上、院子的墙上,砌上一块石头,上书“泰山石敢当”字样,以化解煞气。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那么,这种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兴起的呢?

考古人员,在泰山周围,发掘出了距今6500-5500年的大汶口第一期文化。

在这个类型的文化遗址里面,考古人员发现,当时的当地居民,在成年之后,都要拔掉自己的的两颗牙齿、经常性地口含石球,并且,头枕石头睡觉,以至于头骨发生变形。

这些5500多年前的风俗,与我们今天的泰山地区的“泰山石敢当”之风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崇拜石头,都迷信石头具有神奇的能力。

那么,这样的风俗,这样的宗教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我们,就似乎能够明白一些什么。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红山文化的早期文化,与大汶口的第一期文化,具有相同的时间段,都是在距今6500-5500年左右。

她们一个是由赵宝沟文化转变而来;一个是由北辛文化转变而来。

而在宗教意识上,红山文化早期的主人,与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主人,是恰恰相反。

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主人,是崇拜石头、依仗石头。

红山文化早期的主人,则是忌惮石头、破坏石头。

红山文化的主人们,在他们的祭坛上,举行的是“炼石补天”的宗教仪式。

也就是说,他们相信,石头,是一种邪恶的东西,会带给他们厄运,所以,他们要经常性地“炼石补天”,以保证他们的运气,不被石头所克制。

那么,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宗教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

红山文化的主人,就是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之主人们的后裔。

他们,是考古学上最早以龙为图腾的人。

他们,是考古学上最早的“龙之传人”。

而史籍记载,庖犧氏,也就是伏羲氏:“有龙瑞,以龙为官,号曰龙师。”

庖犧氏或伏羲氏,是史籍记载中,最早以龙为图腾的人,是史籍记载中,最早的“龙之传人”。

这就是说,庖犧氏或伏犧氏,就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主人。

那么,为什么庖犧氏部族,也就是红山文化的主人们,迷信石头是邪恶的,害怕自己被石头所克制,要“炼石补天”;而大汶口第一期文化的主人们,却迷信“泰山石敢当”,迷信石头能够带给他们好运呢?

翻开史籍,我们发现,虽然考古学的事实证明,庖犧氏部族经常性地举行“炼石补天”的宗教仪式,但是,在史籍中,并没有记载庖犧氏“炼石补天”。

史籍中记载的,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而史籍记载,庖犧氏是“木德王,注春令,东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那么,庖犧氏为什么是“木德王”呢?

他们的“木德王”,与他们举行“炼石补天”的宗教仪式,有什么关系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头脑中,就要有一个金=石的古今概念之转换。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我们今天的五行学说,是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但是,在庖犧氏入主中原的距今6500年之前,金属并没有产生。

那时候的五行学说中,是不可能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

那时候的五行学说中,只有“石、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所以,那时候的五行学说,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生水、水生木”。

这是一个五行学说的相生关系,还有一个五行学说的相克关系。

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石克木”。

这样,我们能不能够明白,为什么庖犧氏是“木德王”呢?

我们能不能够明白,大汶口第一期文化的主人们,为什么会迷信石头能够保佑他们,为什么会迷信“泰山石敢当”呢?

我们能不能够明白,为什么作为“木德王”庖犧氏的后裔,红山文化的主人们,会害怕石头带给他们厄运,要“炼石补天”呢?

这就是因为,五行学说中,有“木居于东”的说法,所以,作为“木德王”的庖犧氏,就去“东封泰山”,要把他们部族的神灵,安放在泰山顶上,以让他们部族的神灵,归于东方正位,但是,泰山周围的本土居民,反对庖犧氏占据自己部族的“神山”、侮辱和冒犯自己部族的“神灵”,他们就要奋起自卫。

那么,面对当时不可一世的“木德王”庖犧氏,他们,要怎么反抗呢?

五行学说中,有“石克木”的说法,而泰山上,又多的是石头。

泰山是他们部族的“神山”,那么,泰山上的石头,也一定带着灵气,一定能够保佑他们,抵挡“木德王”庖犧氏那个“木妖”。

所以,“泰山石敢当”,就成为当地居民抵抗作为“木德王”的庖犧氏部族侵犯他们地区、侵犯他们“神山”的精神动力。

而战争的结果,是庖犧氏部族打输了,泰山地区的本土居民打赢了。

这不但映证了五行学说中“石克木”的说法,也增强了泰山地区的居民们,“石神”就是他们的保护神的信念。

于是,“泰山石敢当”的风俗,就流传下来;大汶口第一期文化的居民们,也有了口含石球、头枕石块的习俗。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拔掉自己的两颗牙齿呢?

那应该是因为,“石死木活”,木是可以生长的,而牙齿也可以生长,所以,牙齿属木。

而“木神”,是他们的敌对部族庖犧氏部族的“神灵”,是对他们体内的“石气”有反伤作用的。

所以,他们拔掉自己的两颗牙齿,就是防止自己体内的木气过强,造成“木强伤石”。

唐朝诗人李郢,有一首《上裴晋公》的诗,诗曰“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曾经庾亮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这首诗中的“龙马精神海鹤姿”一句,是一个用典之句。

那么,这个用典的典,出于何处呢?

我们首先看这句诗中所提到的“龙马”,是不是很熟悉?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个故事,但凡是读书之人,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那么,这个“龙马”,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她其实就是一种图腾,一种特殊的龙,是庖犧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入主中原时期的一种龙。

庖犧氏是什么时候入主中原呢?

河南濮阳水坡文化遗址有答案。

河南濮阳水坡遗址中的天盖墓,据测定,是于距今6500年前落成。

河南濮阳水坡遗址中的天盖墓里面,有一种蚌壳堆塑而成的龙,这种龙,就是“龙马”。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她就是扬子鳄与马的结合,是当时的庖犧氏,或者伏羲氏的图腾。

因为,“龙马”是一种特殊的龙图腾,只在这个时候出现,所以,“龙马精神海鹤姿”的典故,也就是只能出现在这个时候。

这个时候,是在距今6500年的时候。

“龙马”作为一种龙,在中原,是第一次出现,此后,中原再出现龙,就是在距今5800-5300年之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这个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的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是相一致的。

庖犧氏本来就不是中原民族,他们统治中原民族一百一十一年后,就像后来多次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崩溃了,回老家了。

那么,“龙马精神海鹤姿”的另一个主角“海鹤”,又是谁呢?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海鹤”,顾名思义,就是海上的鸟。

那么,以“海鹤”为图腾的民族,就必然是在海边生活的民族。

这样,与庖犧氏作对的在海边生活的民族,就必然是当时北辛文化的主人们无疑了。

而大汶口第一期文化的主人,就是北辛文化之主人们的后裔。

这个“龙马精神海鹤姿”的典故,与我们的考古发现相互映证,表明,在距今6500年左右,从东北地区入主中原的庖犧氏,确实是与山东地区北辛文化的主人们,发生过战争。

并且,庖犧氏战败,退出了中原,回到了他们的东北老家。

那么,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后来,1000年后,也就是距今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的主人,庖犧氏的后裔再次入主中原。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这又是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中的所谓“黄帝”,就是红山文化的主人,庖犧氏的后裔少暤金天氏。

另一方的炎帝、夸父、蚩尤,就分别是当年女娲氏、共工氏、和北辛文化之主人们的后裔。

其实,距今6500年前的那场“龙马精神海鹤姿”的战争,战场范围,并不只是在山东;主角,也并不是只有“龙马”与“海鹤”。

那场战争中,被庖犧氏所征服的燧人氏的后裔共工氏,以及当时发展到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的女娲氏,都参与了战争。

庖犧氏是以一敌三,所以战败。

《三皇本纪》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祝融,就是庖犧氏或者伏羲氏。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为何还有一个名号,叫“岱山”——

他们在东北地区没有入主中原的时候,就是庖犧氏;入主中原的这段时间,就是祝融氏;垮台之后,就是伏羲氏。

庖犧氏和伏羲氏,重点在一个“羲”字,其字形结构为“羊”+“禾”+“丂”+“戈”,表示他们半农半牧,以龙为图腾,尚武好战。

祝融之“祝”,就是祭祀祈祷;祝融之“融”,就是冰雪融化,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了。祝融,就是主持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奴隶主。

与祝融氏对应的,就是共工氏。共工就是奴隶的意思。

女娲氏、共工氏、北辛文化的主人们共同打垮了祝融氏,然后,在女娲氏的倡议下“断鳌足以立四极”。

于是,形成后来神农氏时代1000年的安定局面。

而1000年之后,庖犧氏的后裔们卷土重来。

这一回,处在神农氏时代末期的炎帝,夸父、蚩尤氏,再次联合,却没有重铸他们祖先们的辉煌。

大汶口第二期文化的主人们,就不再有拔牙和口含石球的习俗了。

那是因为,蚩尤氏战败,这个地方的主人,不再是北辛文化之主人们的后裔,而是当年庖犧氏的后裔。

需要说明的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中,打败炎帝和蚩尤的,并不是黄帝,而是“少昊金天氏”。

我们从“太昊庖犧氏”和“少昊金天氏”这两个对应性的称谓中就知道,庖犧氏和金天氏,就是因为入主中原、东封泰山,而分别被称为“太昊”与“少昊”。

庖犧氏部族,把能够东封泰山,作为他们部族的最高荣誉。

这个荣誉,只有庖犧氏和金天氏两代人获得。

而他们部族其他的帝王,就是因为具有某种功勋,才有资格前往泰山封禅。

为什么史籍中,把打赢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功劳,记载到了“黄帝”的账上呢?

这是因为,黄帝建立中央政权,协调天下各部族和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使得天下能够长治久安。

金天氏的后裔颛顼和帝喾,皈依于黄帝的和谐理念,以拥有黄帝的这种和谐理念为荣,所以,他们就把他们的祖先金天氏,尊称为“黄帝”。

回头,我们再问,“东岳泰山”,其实并不算高,为何会是“五岳之尊”呢?

因为,泰山,是庖犧氏部族心目中的神山,而历代帝王,除了神农氏时代和夏商周时代的商朝之外,大多是庖犧氏部族的后裔,他们都以泰山为尊。

所以,泰山就为“五岳之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