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致和同志,1915年6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县宋高和村。1931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1月在河北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时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3年7月起在河北省立高级中学读书。 1934年9月至1937年7月,在北平私立中国学院读书,参加“一二、九”、“双十二”等学生运动。 1937年9月至1938年3月,在河北省唐县城关区任自卫会主任,县政府总务科科长,完县民政科科长。
1939年11月至1943年11月,晋察冀边区完县县长。 1943年11月至1945年1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 1945年11月至1947年11月,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委员、秘书长。 1947年11月至1948年5月,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秘书长。 1948年8月至1948年10月,豫西行署第二副主任兼秘书长。 1948年10月23日,郑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任军管会委员。 1948年10月至1955年8月,郑州市市长、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书记。 1955年8月至1958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财贸部部长兼郑州市委书记。 1958年11月至1962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6月至1965年4月,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参加社教。 1965年4月至1969年12月,国家物资部副部长,“五七”干校劳动。 1970年1月至1982年,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 1982年9月,任国家物资总局顾问。 1983年5月,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8年5月至1993年3月,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5年7月离休。 宋致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宋致和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宋致和在郑州当了8年市长,对他当年一手装扮建设的郑州市充满了感情,他说,郑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当年这位高大英俊的共产党人是骑着高头大马、日夜兼程从河北保定来郑州当市长的。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了,组织上找宋致和谈话,让宋致和到郑州当市长,那年宋致和33岁。 传言说宋致和解放前就在郑州做地下党,以算卦掩护身份。其实解放前宋致和根本没到过郑州。那时候宋致和在北京念书,中间被学校开除了,宋致和跟地下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回到了河北。后来组织上又找到了宋致和。郑州解放后,组织上认为宋致和在学校学的是经济,对建设和管理城市有帮助,这才派宋致和当市长的。 一、改造棋盘城
原来的金水河是流经市区的,1939年12月改道郊外大石桥之后,旧河道又脏又乱,铭功路南还有个几米深的大水坑。 1953年开始整修金水河,同年建起了纪念二七大罢工的二七纪念堂、中原影剧院(今东方红影剧院)。 对老城,1951年为东西大街铺了水泥路,这是老城1380年间第一次有了水泥路,在老坟岗建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供水高塔,解决了市区群众吃水的问题。对老坟岗这块民间艺术演练场进行整顿,几个剧团收归国有,曲艺也一样,对著名老艺人不强求,愿意加入国有的,保留高薪,不愿意的也可以单干。 建了广场,修了路,有了娱乐场所,稍微改变了郑州的“棋盘”状,大家说这像个城市的模样了。[1] 二、治理风沙城 郑州这个地方,风沙大,解放前有家报纸就叫《风沙晚报》。街道上没树,觉得很荒凉,没生气。刮风大的时候,漫天的黄沙刮得人都睁不开眼。共产党接管了这座城市,那就应当给老百姓一个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宋致和当时提出个口号,叫种树治沙。1951年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号召全民种树,人均两棵,保种保活。
法桐树形好、生长快、树荫也大,这种树春天发芽又早又快,几天就长起来了,而且秋天落叶也快,十来天工夫就落完了,便于清扫。于是就拍板,在郑州种法桐树。 重点治沙也是在1951年春天开始的。治沙,先消灭城东南、东北方向的沙源。蒋介石扒开花园口之后,遗留了5000多公顷沙荒、4000多个流动沙丘,冲击出的水潭就使66.67多公顷良田变成黄沙地。当时的柳林村、沙门是郑州的风沙之源。三年的工夫,机关、学校、市民都是义务劳动治理了这片茫茫的沙域之地。 到了1953年,郑州市栽种的法桐已经形成规模了。金水区那里原来都是荒凉的土地,后来因为有了树,看起来就像街道样子了。1954年,河南省省会从开封搬迁到了郑州。市里又配合这次搬迁,发出了通知,再次种树。第二年,市政府一下组织了一两万人种树,在很短的时间内种植法桐200多万棵。 1959年12月,全国绿化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郑州市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昔日的风沙城,变成了绿城。 三、建设工业城
在报告中,提到了郑州内迁的六个重点工业。 第一是纺纱染织厂、发电厂(当时无锡新毅纱厂已迁来),第二是建筑公司(上海迁来一大建筑公司,即后来的省五建公司),第三是打蛋厂、造纸厂,第四是卷烟厂(当年年底上海华菲烟厂迁郑),第五是面粉厂,第六是火柴厂、榨油厂及其他。 这期间,郑州市区扩大为11.5平方公里,周围达30~35平方公里,外地迁郑人口有三四万人,城市总人口接近16万人。 1949年开始筹建363电厂(郑州火电厂),1954年筹建郑州热电厂,主要技术力量是南方的工程技术人员。 1953年,国家将郑州定为河南省唯一“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洛阳市入围),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郑州的大建设真正开始了,重、轻、化、纺一起上,国家投入巨大资金……仅这几个占地面积就是老城区的1.2倍,等于又建了一个郑州。郑州有了“纺织城”之称。 伴随省会迁郑,从1956年至1959年这三年间,郑大、农学院、河医、郑州工学院、省中医学院以及纺织学校、电力学校、商业专科学校、师范、幼师、机械制造学校、省市技工学校等近百所大中专院校由外地迁郑或在郑建成。 文化体育设施、省体育场、风雨球场、河南饭店、郑州饭店、百货大楼、河南人民剧院、省工人文化宫、中原电影院等相继建成。1954年,郑州开始有了公共汽车,同年建成柿园水厂。1959年,郑州城区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郑州这才像个城市、像个省会了。郑州才真正扮演了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