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

 老刘tdrhg 2020-08-19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

雷利荣

汪应辰,原名汪洋,宋高宗赐名“应辰”,宰相赵鼎为其取字圣锡。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追谥“文定”。宋徽宗重和元年十一月十四(公元1118年12月28日)生于紫湖枫叶村,宋孝宗淳熙二年十二月十六(公元1176年1月29日)卒于衢州超化寺,享年五十八岁。

据南宋参知政事楼钥所作的《汪文定公行实》记载,汪应辰小时候“家贫甚”(即极其贫困,相当于现在的特困户),其母鲁氏“始勤教子读书,通奉没(即汪应辰父亲去逝后),家贫甚,夫人处之裕如也,虽笃于爱子而教饬不少宽。由是公兄弟曰洋曰涓,德业日进,声续显白里中。”兄汪涓,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五年九月乙亥(初五),赐进士汪洋等二百二十人及第出身。”即绍兴五年九月初五(公元1135年10月13日),赐状元,时尚未满17周岁,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状元。

汪应辰一生勤奋好学,当为永世楷模。《汪文定公行实》记载道:“公登第后,为学甫力,以诗题客位曰:‘为学急如火,客来莫久坐’”。把读书比作救火,拒绝闲聊。绍兴九年(1139),因上《轮对论和议异议疏》,忤逆秦桧,被贬,寓居常山永年院,时年22岁。此时,恩师赵鼎、张九成(绍兴二年状元)、吕本中(吕祖谦从祖父)皆遭贬,面对如此巨大打击,汪应辰却“屏居山林,正得其所…俯足以考究前言往行,以求其志。”“守至正以待天命,观时变以养学术。”处变不惊,仍坚持学习,涵养自己,内心之强大,绝非寻常。

《宋史·汪应辰传》称:“应辰学术精醇,尤称骨鲠…历诋奸幸,直言无隐,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惜不尽用焉。”汪应辰一生虽在青年时期谪贬十七年,而且多次遭受秦桧爪牙迫害,所幸均化险为夷,“桧死,始还朝。”历任右司郎中、知婺州、秘书少监、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户部侍郎、知福州、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为政期间,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勇于创新,兴利除弊,国家至上。提出了“御戎当以自治为上”(即抗金当以提高综合国力为本,否则战、和、守均无主动权)、“国于江左,必保两淮,必据上流,必备海道”等卓越的战略思想。在任右司郎中期间提出了“疑罪从轻”、审讯、审判分离,审诉、复核独立,近乎现代法制思想,被列入多部古代法典。在担任户部侍郎期间,提出了建簿会计制度,即财政预算制度,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在任吏部尚书期间,多次提出裁减冗官冗员的建议。

南宋中兴四大名相之一张浚对汪应辰素来厚爱有加,情同父子,可是,当张浚主张北伐时,汪应辰三次劝阻无效,于是不徇私情,上疏高宗说:“张浚徒有虚名,不可大用。”后来北伐兵败,果如汪应辰所料。张浚去世时哭祭甚伤!

汪应辰不仅是位名宦,而且还是一位理学大师。《宋元学案》为其专辟《玉山学案》,吕祖谦、尤袤均为其门人。其理学名言为:反求诸己(即不论做任何事情,失败了,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应责备他人);正心诚意(即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端正态度,尽最大努力去做)。汪应辰对子女教极为严格,《汪文定公行实》记载道:“公虽宽慈,然训教子弟未尝不严密。”在四川为官时,曾作书给兄汪涓:“诸子失学非细事,今此正是着力之时,若半上落下,虚费光阴,他日悔之无及也。僧家比之如鸡抱子,须暖不断,方有啐啄同时之气。应若暖气不续,虽穷年无益也。”长子汪逢在任浙江湖州长兴县丞时,曾作书道:“惟公与正,乃万事之本,又须行之以恕,居之以宽。”“切宜节俭,所以惜福避祸”、“凡事宜切三思”。汪逢,后官至福州通判。次子汪逵,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女婿郑侨,乾道五年(1169)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故有“兄弟皆及第,父子两端明,翁婿同状元”之美称。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