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被砍30刀才死,百姓冷眼旁观,为何其父也不为他求情?

 青草地书馆 2020-08-19

引言:在清朝晚期,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青年,谭嗣同、康有为、康广仁等人带头组织了变法的活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对政治、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热潮,但是变法的活动没有持续多久就失败了。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这场变法活动只进行了百来天,他们种下了种子,但是没能等到开花结果,最终以失败收场。在变法被镇压后,清政府逮捕了组织变法的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这六个人。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及时得到了消息,匆忙地逃往了国外,逃过一劫。

​慈禧是一个极其守旧的人,当时的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大权由慈禧掌握。其实光绪帝是赞成变法运动的,虽然他贵为封建社会的皇帝,但是思想却很先进,听取了康有为等人的意见,对农业,工商业进行改革,但是慈禧不同意,因为这样做,损害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

所以,慈禧就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带头变法的人悉数逮捕,甚至下令用钝刀将他们斩首,戊戌六君子就这样死在了菜市场,成为了清朝政府的刀下亡魂。因为谭嗣同在“百日维新”中,对百姓的影响最深,所以慈禧便让刽子手用无刃刀将他斩首。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过程。可以说谭嗣同是被活活折磨而死的。行刑的那天,全城百姓都出门围观。坊间传言,因为没有刀刃,刽子手整整砍了谭嗣同28刀,他才最终倒地,全身血肉模糊,看着十分的触目惊心,让人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谭嗣同被整整砍了28刀,但是一旁为官的百姓也是无动于衷,冷眼旁观地看着,甚至有人发出了冷笑声。为何百姓不同情谭嗣同呢?因为百姓的思想被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着,一时间想要改变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时谭嗣同的主张也损害了大多数百姓和官员的利益,所以百姓并不同情他。

但是谭嗣同的父亲作为封疆大吏、两湖的总督,在慈禧太后面前是完全说得上话的。俗话说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虽然谭嗣同损害了慈禧他们的利益,但是他的父亲大人身居要位,如果向太后求情,也许他也就不会死了。

但是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并没有救他,也没有为他求情,就像那些围观的百姓一样,他一直都将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就像在刑场上的人不是他的儿子,只是一个从未相识的陌生人。其实谭继洵的做法实在是让人心寒,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救。

其实,在古代封建王朝,最讲究“忠”字,就是要忠于统治者,而谭继洵一心效忠的意识早已是根深蒂固,一切站在统治者的利益上,他是和慈禧统一战线的,唯慈禧马首是瞻。而谭嗣同进行百日维新,就相当于两父子已经站到了对立面,受封建统治思想的禁锢,谭继洵是断然不会为他求情的。

结语:他早已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他其实是有机会活下去的,在他的友人去救他,想要劫狱营救他,他拒绝了;友人又想要和他互换身份替他赴死,他还是拒绝了,最后慷慨赴死。为了信仰牺牲生命,谭嗣同是伟大的,为了国家的觉醒,人民的复兴,他甘愿牺牲自己。他将生死看淡,在刑场上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十分的悲壮,体现了谭嗣同以死明志的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