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差倒挂”促使银行理财批量强赎 公募承接的机会来了?

 吕杨鹏 2020-08-19

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并没有影响行业洗牌的加速。

下半年以来,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未到期而“提前终止”的强赎情形。据资管风铃获悉,这与银行理财业务在利率风险管理、成本收益核算的失衡有关。

而这也意味着,此前封闭期限较长的银行理财资金将提前“解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解冻”资金或许将在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上面临难题。

一方面,传统银行理财保本保息的预期收益率模式已经无法维系,银行理财正在纷纷开展净值化改造,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体系虽在加速筹建,但能否及时满足老产品强赎后的新需求,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公募机构来说,承接理财资金强赎后的投资需求,或许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机会。

1·利差倒挂

今年7月,多名工行理财客户收到银行短信通知,其所投资的“安享长盈-工银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下称安享长盈)”的产品到期日,将从2021628日提前至729日。

如此结果,让这只工行理财产品的封闭期从原本的1158天缩短至824天,而投资者也将提前获得投资本金和收益。

无独有偶,更早前多家股份制银行也已启动长期限理财产品的强赎,提前结束产品运作。

一家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提前终止并不算违规,其实之前也出现过,产品合同里通常会保留银行方面的提前终止权利。”

提前终止的权利条款,的确会出现在大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诸如:

“产品存续期内,若市场发生重大变动或突发性事件,或发生银行认为需要提前终止本期产品的其他情形时,银行有权提前终止产品。”

然而,当下之所以大量银行理财产品会遭遇提前强赎,原因或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这与近年来银行非标投资风险偏好的持续下移有关。

2018年以来,紧缩周期导致信用市场风险事件频现,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持续走高,这意味着理财产品背后的非标坏账规模也在悄然扩大。

不良率上升的结果,是银行风险偏好的下降。

行长们为了保住位置就会控制不良率,无疑要加倍重视授信客户的挑选,结果非标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信用更加优质的国有企业,而这些融资主体特点是话语权更高,融资成本更低,进而压降了理财产品的底层收益。

第二,宽松的资金面压制了债券收益率,冲击了银行理财的业绩回报。

当非标投资不能满足配置需要后,通过加杠杆配置债券增厚收益,本可成为银行理财的替代策略。

然而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冲击,银行间的持续宽松进一步压低了中长期利率,债券收益率开始加速下行,理财产品资产端收益进一步承压,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面临利差倒挂困境。

“比如运行中的银行理财,投资的利率债到期了,但是再投资新债时会发现收益率下降了,甚至无法覆盖FTP(内部转移定价)的成本。”上述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事实上,部分产品此前拟定了过高的预期收益率,也成为一些银行不得不中断产品运行的原因,例如安享长盈的预期收益率高达5.5%,而当下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大部分都已跌破了4%

第三,强赎本身,也是银行理财特殊模式下的特殊产物。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默认了“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即向投资者兑偿完整本金和预期收益,因此预期收益率实际上也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实际的固定成本,而通过期限错配来投资债券、非标等底层资产,最终取得超过预期收益率的“利差”部分,才是属于银行的利润空间。

这决定了银行在产品合同中保留提前终止权的必要性,因为在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要约下,银行一旦无法保留强赎选择权,势必将在利率风险管理上面临巨大敞口。

契约精神和客户的信任固然重要,但面对非标业务难以维持,债券收益率持续走低,银行利润考核严峻的三重压力下,理财客户势必会成为强赎条款下的牺牲品。

2·承接之机

银行理财的大量强赎,意味着原本封闭于产品中的理财资金正在大规模变现。

金钱永不眠。当银行理财投资者们坐享预期利息的计划被提前打断时,大量的投资配置需求也将接踵而至。

可是,这些刚刚提现后的投资者也将面临新的难题。

一方面,刚性兑付的传统理财已经大势已去,融360数据显示,银行理财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连续44个月下降,平均水平仅为3.78%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的净值化改造尚未彻底完成,多数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体系也尚待完善,投资者面对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波动正在变得更加犹豫。

中国庞大的资产管理行业供给端,如今出现了一个巨大而短暂的缺口,而这或许将成为公募行业的重要机会。

这不仅源于公募机构在净值化产品线上有着更丰富的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公募机构拥有更强大的投研基因和策略组合能力,它们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策略安排,创造更多的收益增厚机会。

追求保本基础上的稳健收益,无疑是银行理财投资者的主要诉求,这也成为今年诸多公募机构重兵布局“固收+”的根源所在。

然而,当同一策略密度提高后,相应的市场机会也将逐步收窄,今年6月债市逼空后的剧烈震荡无疑在为全市场敲响警钟。

因此“固收+”们显然需要增加自身的策略广度——量化对冲、高股息率、CTA、衍生工具套利等打法都应当逐步进入稳健产品管理人的视野。

此外,每当无风险收益率下降时,市场情绪有利于权益产品,投资者的整体风险偏好亦将会有所提高,因此推动和引导更多理财投资者转投低波动的权益产品,或许也将成为一种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