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ature:“不靠谱”的维基百科如何影响科研写作

 CBG资讯公众号 2020-08-19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学者Neil Thompson表示,这一发现与轻视维基百科作为科学严谨的知识源的学术圈文化相悖。“由于几乎任何人都能编辑维基百科上的信息,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蛮荒地带。” 他说,学术界普遍不待见维基百科的内容,许多大学都提醒学生不要在作业中将维基百科作为引用来源。但日前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网络(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SSRN)预印本服务器的最新研究表明,维基百科的文章可以充当不断更新的开放获取综述文章。

Thompson是此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和另一位共同作者、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家Douglas Hanley让博士生撰写了43篇主题未在维基百科上出现过的化学论文。2015年1月,他们随机选取了一半文章在该网站上发表。充当了对照文章的其他半数论文未被上传至维基百科。到2017年2月时,这些文章被浏览次数超过200万次。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Elsevier旗下最具影响力的50本化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来看看在维基百科文章发布近两年之后的2016年11月,科学论文中使用的语言是否发生了改变。

他们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来检测用词频率,发现在研究期间,科研论文中的语言随着新词被引入研究领域而有所改变。这种自然转变的幅度相当于每250个单词中有一个新词。除了这些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自然语言变化,科学论文平均每300个词中还有1个受到维基百科文章的语言影响。

和知名出版刊物相比,这种影响在较少被引用的期刊中更加明显。研究人员认为,最早发表的关于全新科学主题的想法和语言首先进入维基百科,然后反馈到后续研究采用的文献。当他们根据作者的国别分析论文时,他们发现相比于高收入国家,该影响在低收入国家更明显。如果一些作者访问昂贵的期刊权限很有限,他们就可能更依赖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一个均衡器,可以将科学扩展到学术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

首届维基百科科学会议会址,

伦敦The Wellcome Building

(来源:Wikipedi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