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书抵万金

 nizijun 2020-08-20

    作者:曹南才

  资讯越来越发达,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信件”的概念,更加没有人去写信寄信。

  但在我成长的年代,别说手机、微信,家里连电话也没有,家信就是一种极珍贵的交谈,读家信就是最奢侈的享受。

  当时,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工作,通信成了家里和他们绵延不断的桥梁。每当收到他们的信,妈妈再忙也会停下手上的活,坐在小凳子上,直盯着信纸,渴望地听我一字一句地读信。妈妈不识字,听信成了她最幸福的事儿。

  接着是回信,我摊开纸笔,妈说一句我写一句,家长里短大事小事,免不了唠叨一番。我有时候也嫌啰嗦的,但看她那认真甚至拘泥的样子,便十分理解,耐心地让她磨。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广州上学,信又成了我和父母之间的鸿雁。爸爸参加过“扫盲班”,能写几行字。不过看他的信,得读出声才明白意思。因为他写的很多都是“白”字,不会写的字用同音字代替,有点像古汉语中的“假借字”。我常常在林荫的校道,大声地读着,在恍然大悟中感受着父母的爱和远方的情。

  读着家信,不由得想起杜甫的名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李清照的名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想起民间脍炙人口的故事《柳毅传书》……心里总涌动着一股热潮。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一封家书蕴含着多么浓郁的亲情?在相隔万里的时空,一份信笺,会包容着多少绵绵情意?这难道是万金千银所能抵得上的吗?

  时代不同了,除了正式文本外,私人书信已成了历史。虽然微信短信只有几个字,但长处是快捷便当,随手可发,更易于交流感情,打语音电话还可以滔滔不绝。好几个青年朋友都跟我说:现在和爸爸妈妈天天可以见面聊天,和远方的朋友可以慢斟细说,恍如就在身边。我说,这多值得羡慕啊。不像以前,要静下心来,铺好信纸,斟酌字怎么写,写好后买邮票贴信封跑邮局,然后是等待,等待信寄出去,等待对方回信。

  “家书抵万金”。沟通迅捷的时代,工作再忙,也别忘记和家人朋友联络。父母爱、兄弟情、朋友念,就留在眼里、响在耳边、灌在心里。珍惜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