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宗师朱良春:心跳不齐,我有一方!

 图书 馆员 2020-08-20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说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心脏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说,能否有效继承中医前辈的优秀经验,关系着中医能否健康地发展。

   如何用合理的方式,科普中医前辈的经验,弘扬中医精神,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在这方面,我,文君然,愿意做一个扫雷兵,一个尝试者。

   现在,我给你讲一张案例。我们一起学习,感受中医先贤们的临床智慧,体会养生之道。

   故事的主人公,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朱良春先生。

   朱师的生平,我就不介绍了。大家可以自己查查看吧。

   有一回啊,朱师接待一个患者,年纪很小,才28岁。

  

   这个人啊,参加工作以后发扬拼命三郎的精神,可以说十分劳累,很早以前就有诸如睡眠不足、头晕、耳鸣、心慌等症状。但是由于这些都是暂时的,可以忍受的,所以他没当回事儿。

   后来,有一回,他加班后起身准备回家,忽然之间感觉心慌不已,在别人的帮助下勉强到医院求治。

   小伙子也是有福报。为他诊治的,恰是一代宗师朱良春先生。

   刻诊,见患者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心慌心悸,舌红苔薄黄,脉象细数。

   心电图显示,室上心动过速。

   朱师看着小伙子,淡淡地说:“你这是君火妄动,扰了心神啊。我给你降心火,安心神,会好起来的。但是你记住,以后不要拼命工作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钱,一分一分地赚。明白了吗”?

   接着,给写了一张配伍。我转述如下,咱们一起来学习——

   苦参20克,生地黄20克,黄连5克,丹参15克,功劳叶15克,玉竹12克,麦冬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炒枣仁30克,炙甘草8克。

   结果,药用5剂,诸症都得到改善,心率降下来了,由原来的每分钟150次,降低到94次。再用5剂,心率降至每分钟80次,诸证悉平。

  

   这里头的道理,说起来也挺简单的。

   在我们中医学的理论当中,心里头,藏着一团火,叫做君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君主嘛,所以它所藏的就是君火。

   这个君火,你不能没有。心发挥功能,离不开君火。但是君火要是太大了,过于亢盛了,也不行。你看上文里面的患者,就是君火亢盛了。

   你看,他舌红,苔薄黄,这是不是有火啊?心火扰神,他是不是就睡不好、心烦意乱啊?心火灼伤津液,他是不是口干啊?热邪迫血疾行,他是不是就没象细数啊?当然,由于心中君火扰乱心神,他就会心跳加速。心神在心火的炙烤下,如热锅上的蚂蚁,它也乱跳啊。

   这不都对上了吗?

   问题是,患者才28岁,这君火怎么这么旺?

   一方面,和先天体质有关系。他就是这么一个爱上火的人,你能咋办?另一方面,就和操劳过度有关系。你总是拼命工作,耗伤的是阴血啊。到最后,你的心火不旺才怪呢。

   本着这个思路,朱师拟了一张配伍。总体看,它就是滋阴清热、去火安神。

   简单讲,苦参、黄连、丹参、功劳叶去火、情心、除烦。生地、玉竹、麦冬滋阴,使得阴能敛阳,虚火得制。牡蛎、枣仁能安神潜镇。这里头的苦参,用得比较妙。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参确有调整心率的作用。

   你看,我这么一说,这配伍是不是也挺简单的?

   可见,中医大师们开配伍啊,并不是药越多越好,而是越对症越好。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

   其实,据我观察,心律不齐的人,比如心动过速、早搏等等问题,患者里头属于心火亢盛的人不少啊。而且,年轻人居多。你仔细一问,大多是完美主义者,有能力,很要强,是单位的骨干,有事业心和恒心。这样的人啊,最容易肝肾阴虚,心火亢盛了。遇见这样的人,我都替他们捏把汗!我这文章,就是写给千千万万个工作狂、成功狂、赚钱狂来看的。我希望这些人,都能早点意识到问题的所在,避免疾病的发生。

   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请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这医案和医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在2011年的《中医研究》上发布过。如果您感兴趣,可以翻出来看看。

   最后,把朱良春大师的话重复一遍,作为结语:“日子,一天一天地过,钱,一分一分地赚”。

   全文完。

老中医李可:人间本无中风,只是正气不足!一张方子,够我学一生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些年,网上流传一个梗——人,只要活得足够长,就一定会得癌症。

   于是,许多类似的话就都起来了。

   其中,有一句很逗,叫做——人,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中风。

   这话对吗?

   反正,它倒是让我忽然想到了多年前,我认真阅读、揣摩过的一张医案。

   主人公,就有传奇色彩的老中医,李可。

   有一回,一个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求治于李可。

   这患者姓张,69岁,本来是个会计。

  

   这个人,身材高大肥胖。发病头天晚上,睡觉之前就觉得右侧肢体麻木。当时没当回事儿。结果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偏瘫了。嘴巴向右侧歪斜,说话漏气,吃饭漏饭粒。舌头短,语言蹇涩,同时头晕、气短。

   李师仔细辨别,发现脉象浮而软,舌体淡胖有齿痕。舌头的一侧,有瘀斑。

   李师仔细揣度,写了一张配伍。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生黄芪120克,当归3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土元、桂枝、炙甘草各10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肉4枚,一共3剂。

   服药期间,配合针刺。三剂之后,口眼歪斜已经好转,语言饮食没有大碍。肢体活动和握力均有提升。效不更方,再用3剂。

   最后,患者可以下床自理,舌头上瘀斑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简单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了。

   这个人,脉象浮软。脉浮,是中风之后正邪相争。脉软,说明他本身气虚,正气不足。

   舌头上有瘀斑,说明有血瘀。气虚血瘀的问题,已经基本显现。

   气虚血瘀,影响津液输布,于是化痰生风。风痰内动,发为中风。

  

   所以,解决问题,就得扶正气,化瘀血,除痰通络,镇静安神。

   为此,李可老中医用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来活血。这就是补阳还五汤的底子。为了增进温行血脉之功,用了桂枝。白芥子、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化痰祛风,解风痰之患。土元活血通经,配合地龙通一身之脉。龙骨牡蛎,镇静安神,生姜大枣,生化气血,调和营卫。最后,用核桃仁补肾,固本,配合黄芪补足正气。

   这就是基本意图。

   我这么一说,是不是也没什么难的,对不对?

   但是,从这背后,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李可老中医对疾病的深刻把握和理解。

   你看这个人,身形虽然肥胖高大,但是脉象弱啊,而且头晕气短,舌体淡胖。这说明什么?说明形盛气衰。就是说,你别看你那么肥胖高大,但是你的正气弱,配不上你的外形。这对人来说,就是凶兆啊。

   可以这么讲,也许,年轻的时候,他身体确实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不断衰减,逐渐形盛气衰。最后,气虚血瘀,风痰内扰,形成了中风。

  

   回过头来,我还想说开篇提到的话题——人是不是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中风?

   我觉得,这话并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人只要一直活着,就离不开正气的衰弱,就离不开气虚血瘀的窘境。这可以说是身体衰老的必然趋势啊。到了最后,出现偏瘫、中风,恐怕再正常不过。

   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迪——预防中风,就必须维护好自己的一身正气,避免让自己貌似强壮、肥胖,实际上气虚力弱,无力行血。我们要呵护好自己的脾胃之气,肝肾之气,心肺之气。怎么做?很简单:好好吃饭、适当运动、避免肥胖、开心快乐、不忧不愁,不纵欲,不贪杯,规律生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其中,健养脾肺之气,尤为重要。

   好了。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权作和读者朋友聊天了。文中配伍,普通读者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专业读者,不妨抄录下来,做日后临证之参考。我所说的医案和配伍,在李师的一些专著中是可以看到的。

   全文完。

中医杂谈:中医典故及术语小解(全)

中医药学有五大优势和特点:
    发挥中医药学现有的优势和特点,是振兴中医的方向。同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学有五大优势:
一、早已形成的整体模式。中医的病因学涉及自然、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在治疗方面有一整套的生理和心理疗法,从而形成其独具的整体医学模式。
二、独特的理论体系。由阴阳、五行、八纲、四诊、气血、经络等一系列学说,组成了完整、严密和科学的中医药学体系。
三、灵活的辨证方法。中医治病的辩证方法是具有多样化的。既有大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又有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辩证处方的方法因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四、特殊的治疗手段。除服药外,中医还采用诸如针灸、推拿、气功、拔罐等特殊手段进行治疗,并能使某些比较棘手的疑难杂病取得满意的疗效。五、科学的药物配伍。同药异量,或同药同量而药物泡制工艺不同时,则功能和主治与原方也完全不同。中医这一科学而独特的配伍理论与方法,是现代医学所无可比拟的。
祖国医学四个代称的典故:
    岐黄  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论医而作《内经》,他们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悬壶  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因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称颂医生“悬壶济世”。
    青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交给看守的狱吏。华佗死后,靠青囊使一部分医术保存、留传了下来,因而“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惟叔婶,青囊传世有儿孙”,即用此典。
    杏林  三国时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五株,轻病者治好后植杏树一株。数年后,“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后人遂以“杏林”代称中医界。
     儒医   顾名思义,“儒医” 一词与中国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古代,儒家学说长期占据着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宋代名儒范仲淹的“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大意是“若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的确,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的有很大的相似性。儒医成为人们对从医人员最髙的称谓,这种情况也是在宋代表现得最为突出。宋代,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还按照等级划分任命医官,为很多儒生提供了入仕的另一种途径。宋代儒士学医的风气甚浓,医学著述颇丰。一些怀才不遇的儒士还通过借医之称来满足自己身心需求。因此,儒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大夫 郎中  医生一词,始见于《 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 之称。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大夫”、“郎中”是我国古代的官名,但更多的人熟知的这两个词是对医生的称谓。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宋徽宗时期将医官放到大夫官阶下,因此从那时起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阴阳鱼   阴阳鱼也即是我们常说的太极图,这一图标之所以被视为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广为流传,原因在于它一方面蕴含了中医的治疗原理,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古代中医的髙尚医德。我国的中医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而阴阳鱼图中,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黑白之间用“S”形曲线分隔,寓意不断变化的、此消彼长但又始终保持均衡的阴阳关系。另外,阴阳鱼的鱼眼时刻不闭,寓意医生们为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昼夜不停。
中医术语小解:
    四诊、望闻问切是众所周知的中医术语。此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中医行话,兹择若干介绍于后。
    五气、五味、五臭   是中医史上常见的概念。五气,皮肤对温度、湿度的感觉,即温、凉、寒、燥、湿;五味,舌头对食物的感觉,即咸、苦、酸、辛(辣)、甘(甜);五臭,鼻子闻到的五种气味,即羶、焦、香、腥、朽。
    五劳七伤   在中医学里有个“五劳七伤”,也有人写作“五痨七伤”。何谓“五劳”呢?我国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中说,“五劳”就是五脏劳损,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七伤”又是指什么呢?隋朝太医巢元方等人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大饱伤脾;形寒饮冷伤肺;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
    八纲辩证   是中医分析疾病的常见方式,即指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去归纳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和印证双方力量消长情况。
    八法   中医学名词。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的总称(见《医学心悟》)。汗法有开泄腠理、解除表邪等作用。吐法有涌吐痰涎、胃中食积及毒物等作用。下法通便除积、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和法有和解表里、理气和中、扶正祛邪等作用。温法有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温通血脉等作用。清法有清热解毒、清气凉血等作用。消法有消食导滞、消瘀散结、化痰化湿等作用。补法有补益精血、培补元气等作用。
    十问   中医学名词。问诊的主要内容。明张景岳把问诊的重点归纳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色脉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清陈修园删去末两句,补上“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问诊内容更为全面。
何谓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藻戟遂芫具战草(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诸参辛芍叛藜芦(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硫磺畏朴硝),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巴豆畏牵牛),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官桂畏赤石脂)。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礛炙煿莫相依。
    略懂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配伍讲究“十八反、十九畏”,中药若相恶、相反配伍,轻则可降低疗效,重则可产生不良反应或毒性,是为配伍禁忌。药有相反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迨至金代,张元素将“十八反、十九畏”编成歌诀(见上)广为流传,并相沿至今。
    然而,在历代医家的临床运用中,有的也“违背常理”,常将药物相恶、相反配伍使用,奇怪的是,这些药物配伍后,不但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是甘遂、甘草同见一方;《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伏苓、细辛、乌头、半夏)是乌头与半夏同用;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药方》之风缓汤也是乌头与半夏同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小青龙汤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是半夏与附子同用;元代医家朱丹溪《脉固证治》中莲心散,是芫花与甘草同用。
    近代一些名中医违背“十八反、十九畏”者也大有人在。如张绪培将浙贝与川乌、草乌配伍用于治疗痹疹;李永清用附子与半夏、瓜蒌相配治疗肺、脾、胃、心系病症;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朱良春先生经验丰富,名驰南北,蜚声海内外,遣方用药从来都是“有斯症用斯药”,从不受“十八反、十九畏”的约束。
    综上所述,“相反、相畏”如果说是实践经验,那末很有可能古人把偶然当作了必然。“十八反”中大戟、芫花、甘遂、乌头、藜芦都是剧毒之物,就是不配其他药都会因用量太大、煎煮不当、服药太多或体弱不支而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现代很多关于中药配伍禁忌的实验研究也屡见报道,如甘草、甘遂合用,毒性大小取决于甘草的用量,两者剂量相等或甘草大于甘遂剂量时,毒性较大;贝母、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毒性增加。
    中医治病以辩证论为最高准则,药物对人体的宜忌不能脱离辩证来评论,只有把药物的四气五味结合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立法处方,才是辩证的最高境界。
附:中医常用术语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3.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证。
4.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5.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6.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7.荣、卫:营气、卫气。
8.肝痿:又称筋痿。
9.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0.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1. 真火:指肾阳。
12. 血为营,气为卫: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3. 龙雷之火:指肾火,心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4.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5. 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6. 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7. 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18. 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19. 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0. 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1. 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2. 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3. 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4. 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5. 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6.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7.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28. 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29. 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30. 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31. 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32. 往来寒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热的情况。
33.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34.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35. 恶血:即败血。
36. 败血: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
37. 带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腰部一周。
38. 脾气:指脾的运化功能。
39.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有生命的关键之意。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有指两肾为命门。
40. 潮热: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
41. 痈:病名,风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因气血受毒邪所困而瘫塞不通所形成的。
42. 手汗:指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43.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44. 后阴:即肛门部。
45. 死血:指瘀血。
46. 湿痰:痰证的一种。多由脾失健运,湿蕴酿痰所致。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47. 木:即麻木。

48.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在人体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夏季心火旺?中医教你去心火!

“心火”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的内热——长痘、失眠、心烦、口干……这些带给我们很多困扰的症状都是“心火”所致。

“心火”属于“上火”症状(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等)的一种,区别于其他上火类型,“心火”多见于夏季。

根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主神智、主汗液、开窍于舌。中医认为“火”分虚实两大类:实火,是身体正气足的情况下多余的火气;虚火,是阴不足导致的。因此,夏季可通过看舌头,判断实火或虚火来去除心火。

实火:舌头发红,舌苔发黄厚腻,此外出现心烦、失眠、记忆力减退、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实火”可以通过清炒苦瓜、绿茶莲心茶去火,严重上火则可以服用中药三黄片

虚火:舌头发红无胎,同时手脚心发热或者失眠、心烦、多梦。 “虚火”可以食用滋阴的食材去火:如玉竹、麦冬、沙参、石斛等,也可直接服用中药金银花颗粒

“清心火”的关键在于慎起居、调情志。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生活不开心、家庭不和睦等,更容易产生心烦易怒、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或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遇事要冷静,不急不躁、心平气和,不恼不怒,少熬夜、早睡早起,做到恬淡虚无。

最后提醒,夏季易上火,有人认为是太热的缘故,所以千方百计纳凉。其实,夏季千万别一味贪凉,尤其是老年体弱者及阳气不足的人,长时间对着电风扇吹或是长时间在空调房,容易头昏脑胀、精神疲倦,严重的则会受凉感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