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老照片】--6800-- “战天斗地”,52年前我的知青往事

 泊木沐 2020-08-20

我自己亲身经历的知青下乡运动 ,早已过去了五十多年,可很多旧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一般 。

1968年秋天,文化大革命仍在火热地开展中,对我来说则是初中毕业了找出路的问题,接着念书是不太可能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传来要求知青下乡的报道,因是党和国家的号召 ,咱就响应号召吧!

我是内陆地区小地方知青,并没有到兵团、农场集体安置的资格,全都实施就地分开插队的政策,即按照那时候区革委会划分给各公社指标,由个人自己到公社去了解指标分配的情况,自己到生产大队和小队里找到插队点。

我姐姐是1967级初中生,我是1968级初中生,都涵盖在上山下乡的规定中,一开始希望我们姐弟俩能找同一个插队点,生活上能有个照应。找点位,看着容易做着难,还颇费了几番周折呢!选了好些个点,可都没能够落实,到最后还是公社书记建议——姐姐到了旱涝保收的石高嘴生产队,我则去了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尖山生产队。

我插队的生产队也跟大寨差不多,自然条件很恶劣,在云贵高原贵州北部赤水河中游,赤水河的两条支流托起中间绵延不绝的山峦,河流与耕地不仅远,而且落差也相当大,农业与生活用水非常困难。不过好在南方降雨量很大。

在那个时候,农业学大寨最流行一句话的就是“战天斗地”!就来说一下生产队的先进是怎么战来的。

尖山生产队处在单独的山峰后面,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然而水又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仅有的水源就是靠天上下点雨。可是都是有坡的地,一停雨就一点水都没了,这饮水都成问题要怎么办呢?要生活、要吃饭,就需要想法子把雨水留存住。第一步就是把水集中,最重要的是怎么把水保存。 “高田坎、拦山沟、屯水丘”就说明了战天斗地的所有内容。

“高田坎”——之前从没有见过近两米的田坎,专门就为了秋冬季节能够蓄水而修成的。蓄水是为了来年春天打田栽秧准备的。放了水这田地种植也不会受影响,后面收获了之后又继续蓄水。但是秋冬季蓄水又非常困难,因为蓄水水位的升高,农民就得赤身裸体去挖田里的泥用来加高加固田坎。

“拦山沟”——为了将珍贵的雨水收集,给每座山都系上“腰带”即“拦山沟”,这就可以将雨水引导到“高田坎”和“屯水丘”内储存下来。

“屯水丘”——则是设置在两个山头之间的蓄水池,这水塘储存的水就多了,可以常年蓄水和养鱼,还可以缓解田地缺水情况,除非是大旱之年才需要进行补救式耕作。

这些方法,解决了干旱地区农作物缺水的难题,不是学习大寨的经验,却是本地人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倒是有些苍白无力。吃水都这么困难,饮水卫生就更不用看了。

喝水的是一个望天水井,就在山沟的傍边,下雨后这水井才有水,一个星期不下雨那就是旱井。我就没看到过这井的水干净过一次。粪池和路上的泥也会淌到井里去。挑水回去后也没有任何消毒措施,也就放着沉淀一会,有空就烧开喝,没空直接就喝了,时间长了也没觉得有什么。

直到74年4月中旬,我收到了入学通知,高兴的同时还有最终考验,需要拿着队长弄好的证明材料到生产队的农户家里签字盖章,证明我在这66个月中的“再教育”合格。如果有一户不同意签字,读书的事就作废了!

一转眼间50多年过去了,这一路走来,我从校园到矿山、再从矿山重返回到学校;从地区企业到省属企业再到央企;从技术干部到管理岗位……直到2012年退休。回顾走过的路,我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我努力过,奋斗过,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一个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