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关于宣纸、印泥和修复技术的故事

 木易斋 2020-08-20

让一张精美的作品变得更加完美

——那些关于宣纸、印泥和修复技术的故事

富阳竹纸制作过程

西泠印泥

一件破损严重的书法作品修复前后对比图

记者 夏琳 陈友望 孙乐怡

当一幅精美的作品呈现在展厅时,毫无疑问,观众一定会对作品的内容赞赏有加,被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技法所折服。但是,一幅完美的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其他元素的叠加,造就了它的完美。作品载体宣纸的造纸技术,上等印泥的制造,精准的古画修复技术等等,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大国工匠精神,让我们一起来撩开他们神秘的面纱,听听宣纸、印泥和古画修复技术的故事。

李文德:富阳竹纸技艺传承 再现“非遗”活力

竹纸制作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富阳竹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元书纸”是上佳的书画用纸,曾被北宋真宗皇帝选为“御用文书纸”,艺术大师张大千就对其青睐有加。李文德是富阳湖源乡新二村人,富阳竹纸制作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做纸是李家世世代代传下的家业,传至李文德这里已是第九代。1990年,他接过父母的造纸小作坊,将“大竹元”品牌发展为年产800万元,元书纸单品生产规模居富阳乃至全国第一的手工造纸公司。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张有温度的纸才能应运而生。李文德十分用心,他不仅对每道工序都融会贯通,而且熟知纸的“性格”。一张纸到了他手上,一看一摸便知道是手工做的还是机器做的,是生纸还是熟纸、半生半熟纸,是老纸还是新纸。据他介绍,竹纸制作至今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72道工序,十分讲究的用料、复杂费时的工艺,赋予了富阳竹纸质地柔软、不腐不蛀、不易晕墨的特点。经过皮镬、煏垅高温后,纸有火气,所以放的时间越久越好。“经过空气的氧化,燥气、火性在自然中消化了,纸张变柔,吸墨性更强。”好的元书纸保存年份久,用来写字作画、进行古籍修复再合适不过了。

继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为了做出更好更适合的纸,李文德在家摆了六七个大大小小的木桶和小纸帘,做试验进行创新。浸坯浆料:把砍好的料,拉至淹料场,用石灰淹,使其软化……除了传统用途,李文德近几年一直在寻找富阳竹纸的新出路。他从《中国纸业》《古代造纸》这些书中寻找灵感和启发,试着用猕猴桃藤、桑树皮、三亚皮等进行配料,并且不断试验生、熟配料的比例,制造出不同运墨效果的白唐纸、宋元纸,提高附加值。他开发出了仿古的竹纸笔记本,还与茶叶公司合作,将竹纸设计成高端茶叶的包装。为方便买家取货,他还做起了电商,不仅解决了自产的元书纸销路问题,还购销其他造纸作坊生产的元书纸。

目前,富阳竹纸传承发展还面临多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从业人数锐减、传统竹纸工艺传承后继乏人。“这个活又苦又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对此,李文德推出非遗研学、新劳动教育课程,将工匠精神植入课程之中,由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教学。

在竹纸制作过程中李文德还发现,市场中部分商家打着富阳“元书纸”的旗号售卖,也对他们这样真正的手工造纸行业造成一定压力。“富阳竹纸市场单一,主要针对中低档市场,缺乏真正高端产品。目前还面临着竹纸生产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李文德表示,富阳竹纸的传承,必须将文化作为核心、产业作为手段,既要挖掘富阳竹纸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梳理竹纸的源流、发展和影响,讲好故事,又要结合富阳竹纸的品牌打造,与发展文化创意、休闲观光产业有机结合,拉长产业价值链,实现活态保护。

曹勤:印泥佳而印章生色

印泥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书画创作更不可或缺,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印泥是印章的衣服,印泥佳而印章生色。好的印泥,色泽鲜明而持久,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后,印泥上结一层光泽。印泥以漳州八宝印泥、北京荣宝斋、杭州西泠印社三处最有名。

西泠印泥,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丁甫之、王福庵、叶铭等共同研制,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后来西泠印社社员韩登安以及韩君佐夫妇等人的研制有了改进,出品朱砂丹顶印泥等。曹勤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西泠印社,又研制出古法宣和、宫廷等印泥,运用了传统技法手段,具有凹凸立体感强、色泽古雅、质地细腻、日久不变、丰富沉着的特色。如今,西泠印泥品种已多至30余种,最有名的古法纯手工朱砂、朱磦印泥,古法宫廷、宣和等印泥,其古法纯手工宫廷印泥的技艺是在传统西泠印泥的基础上,研究古代宫廷制泥法,融入黄金入泥的古法特殊技艺,所创造出国内外独一无二最顶尖的印泥,对篆刻、书画、名家钤印、收藏、鉴定、古法传承的历史佐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西泠印泥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两黄金一两泥,上好的印泥价格就像黄金一样珍贵。“好的印泥,印泥上面就算结层冰,还可以用印章去钤印,效果和没有结冰的也是一模一样。火烧或水泡,都会留下朱砂的印色留在印面上。印泥中的珍品,冬不凝固,夏不渗油,即是再小的印文钤,在纸上也是清晰传神。”书画印泥的优良表现,最紧要的是原料的选择和制备,原料的级别和纯净程度,直接决定印泥的品质。曹勤说,书画印泥的原料包括颜料、油料和纤维三个基本成分,西泠印泥制法独特,主要由蓖麻油、艾叶和朱砂三种原材料配合制作而成,天然植物蓖麻油经过多年的天然氧化和提炼,上好的艾叶提炼成艾绒,朱砂经过传统的水漂法提炼成朱磦、朱砂,经过晒油、选砂、制艾法、印色法等上万次的手工调和而成,以色泽醇厚沉着、颗粒细腻、调匀且不渗油者为上品。

如何在书画作品上钤印?曹勤说,一般来说,要将印章果断地放置在纸或绢、布上,用手在印章顶部用力下压,使印面受力均匀,然后迅速轻拿开印章。印泥也需要保养,不可裸置存放,避免阳光直射,常温下密闭保存,还应经常进行翻动以使印泥内部组织均匀,如使用频繁,泥质干涩,可加专用印泥油、朱砂以助复原。

刘德龙:书画修复“洗、揭、补、全”

纸寿不过千年,无论怎样的文物藏品,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损伤,如受到温湿度变化影响,光照、烟熏、空气污染、害虫蛀蚀、各种霉菌侵蚀等,都会对藏品造成致命的伤害。书画修复装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书画保护的重要手段,古人将书画修复工作比作医生给病人看病,书画修复工作者被称为“画郎中”,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标本多达十万余件,历代书画和金石拓本为馆藏一大特色,尤其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品类较全,极具地域特色及学术价值。“浙博馆藏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约有四万件。其中的书画修复保养工作,非常重要。”浙博书画修复室副研究馆员刘德龙说。

刘德龙是文物装裱老师傅,从事书画修复已三十多年。在他看来,书画修复犹如医生给病人看病,先要找准“病因”,再确定如何对症“下药”,书画修复还要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修复可逆”、“最大信息保留”、“修复安全”等原则,修复前制定方案至关重要。“在修复前,要做细致的准备工作,如材料的准备,工具的准备,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工作中每一步都要按要求规范操作,从规范地拿、放舒卷书画到修复中合理运用浆和胶矾水,保持修复环境合适温湿度等。”

“书画修复的过程,可以四个字来概括:洗、揭、补、全,”刘德龙说,“洗”就是用温水或清水尽可能清除书画上的霉斑、污渍等,在清洗一些霉变和污迹较严重时可适量酌情用药水处理,但必须要用清水反复清洗直至将残留药水处理干净;“揭”就是将书画原有的背纸和命纸揭掉,这一步至关重要,可用手搓、镊子夹、毛笔清洗、快刀挑刮等办法;“补”即将书画上的破洞补好,要以画芯为基础挑选好补纸或绢,修复难点在于找到质地相同的材料,老旧材料一般都比较难得,大多时候还需要自己手工加工处理,根据画芯的底色将托纸做旧;最后就是“全”,全色首先要看准底色,然后要根据画芯调好颜色,先全小洞,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原则,将整幅画色调统一协调。

“文物保护,重在预防。”刘德龙说,文物因历史久远而珍贵,也很“娇贵”,应从细微之处做起,认真地做好防护工作,尽力避免或减少所有不利书画藏品的各种因素。诸如修复胶矾少使用,保存中避免光照,小心各种霉变,以及注意书画颜色的变化等等,以防对书画藏品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尤其在日常工作中接触文物,都应戴手套,规范拿、放、挂、卷、看等几个细微环节,刘德龙说,“防范得当就是对书画藏品最好的保护。要做好这些并不难,减少画害,只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按照规范的程序去操作,再多一份责任心就足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