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风波》:一首过了35岁才能读懂的词,你认同吗?

 时宝官 2020-08-20

导读: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就有那么一位超人,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书法、绘画,样样几乎都是当时的天下第一,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

《定风波》:一首过了35岁才能读懂的词,你认同吗?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小编十八岁时,懵懵懂懂,尚未理解诗人在作诗时的心理历程,跌跌撞撞长到了三十六岁,见识的多了,心智也随之成熟了许多,再次朗读这首诗,似乎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超脱的胸襟。

《定风波》:一首过了35岁才能读懂的词,你认同吗?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写于1082年,那时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经过一段时间的凄凄惶惶,苏轼终于调整好心态,淡然面对这一次差点被杀头的人生打击。在序言中写道,这一年三月七日这一天,他与朋友外出春游,在沙湖那个地方遇到下雨,而带着雨具的仆人先走了,同行的朋友都狼狈不堪,苏轼却浑然不觉,过了一会,天就放晴了,这一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却让苏轼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领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总有风雨,但只要内心淡然,也就无惧风雨,我们不妨在风雨中潇洒自在地吟唱,只要一具蓑衣,便可逍遥地度过风雨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曾经我们觉得迈不过去的坎,日后再回看,也不过如此,曾经的痛苦快乐,终究在时光中化成一丝淡然的回忆。

《定风波》:一首过了35岁才能读懂的词,你认同吗?

苏轼的一生实在谈不上顺遂,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凸显了天才的特质,写过一篇文章《黠鼠赋》。二十一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的考试的时候就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这之后,苏轼又靠着自己的一支笔一张嘴,在制科考试中拿了个百年第一,官职也是一路狂升,势不可挡,从此之后在京城一战成名,成了文艺圈远近闻名的大红人。但本应仕途顺遂的他,却在之后遭到了意外。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受到了皇帝的贬谪,他辗转在杭州、密州、徐州之中,却又一心为百姓办事。捕蝗虫,修水井,求雨等等赢得了广泛好评,但正是是苏轼的杰出表现却成为了变法派小人眼中的刺,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下手,搜寻苏轼的罪证,想要迫害他。在刚刚被调任到湖州做知州的时候,大祸便临头,险些遭受杀头。

《定风波》:一首过了35岁才能读懂的词,你认同吗?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天才、黄州罪犯、副宰相、惠州罪犯、儋州罪犯。可是尽管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他身处什么位置,却都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他直来直往,不为利益妥协,甘愿受苦,也苦守精神情操。他可以过好日子可以过坏日子,可以和达官贵人相处,也可以和平民百姓做朋友,正所谓:“暴风骤雨寻常事,云烟散终有晴”,奋斗吧,中年大叔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