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沈裕慎作品丨水晶晶的南浔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淋湿了南浔的大地,淋湿了南浔的意境,也淋湿了我的心境,却又不觉得烦恼。想起韩静霆的散文《烟雨中的周庄》,那湿漉漉且水般柔美的句子,心便释然。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机缘,带着雨水,亲近水乡,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周庄亦然,南浔亦然。

雨丝不是很密,从雨帘里看水乡古镇,是有些触摸陈年旧物和阅览竹书之味道。稍不留神,就有冒雨行走的时候,我有了和韩静霆一样的境遇:“衣裳在空气里就湿漉漉了,眉毛头发也不知不觉中湿了……”

南浔的雨,就是这么飘逸着文人的风趣,裹挟着商人的机敏,很有礼节,很有诱惑,善待着每一个亲近它的人。

朦胧的雨中,有着浓郁人文历史积淀的南浔,地以人名,人以地闻。古镇与水乡在这里交融,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南浔,依然保持着明末清初的风貌,一条大河自南至北,穿镇而过。岸边垂柳在微风吹拂下,舞着柔软枝条,随风荡漾。古老的石拱桥,连接着市河两岸的街道,桥面石板,被人踩得光溜溜的。黛瓦粉墙,青石小弄,木栅花窗,廊棚傍溪,人家枕河,河埠石阶,在河柳和古木的掩映下,组成了长长的河街,仿佛身材修长的美女,穿着一件美丽丝绸旗袍,款款而来,这是一种多么漂亮而有精神的水灵灵。随着“西学东渐”思潮的涌入,眼界开阔做外贸生意的南浔富商,给这座小镇,深深打上了“中西合壁”的历史烙印。沿着河边石板路湿湿地走,每向前迈进一步,我都觉得脚下踩踏的,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故事,也是一页文化。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杨柳桥头依古塔,千村万落耕织忙……”有人惊叹试问,紧紧相连与大运河,从古镇穿越的母亲河,流淌着清澈明亮的河水,为什么一流淌到了南浔这里,就特别的水灵灵,水晶晶?书写着一段独步华夏、瑰伟奇绝的传奇呢?

莫非这里有“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田野,水晶晶的池塘……”甚至水晶晶的老者,水晶晶的灵魂”。出生在南浔的著名作家徐迟先生,在他的《江南小镇》里,曾用66个“水晶晶”描述了故乡的美丽和清澈,这里有水晶晶的荷叶珠子,水晶晶的竹径,水晶晶的蚕虫,水晶晶的紫云英,水晶晶的稻香村……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江南古镇。

漫步古镇街头,我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老米行和杂货店的招牌,还有刘氏梯号”、“丝业会馆”、“求恕里”、“张石铭旧宅”、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故居等。他们的旧宅,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特色,即有粉墙黛瓦,又有哥特式的窗棂和屋顶,院子里种香樟,也种法国梧桐。外观森严气派,宅内却显阴森压抑。墙角篱落,有苍苔如顽皮的小兽,探头探脑。依稀可见当年丝绸的繁华。南浔以前主要是靠蚕丝业发家,“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早在南宋时就己“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末清初已成为全国蚕线贸易中心,当我在这里见到了天下最漂亮的丝绸,这是一种多么光鲜而有生气的水晶晶啊!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是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如果说浙江是江南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南浔“辑里丝”则是江南丝稠之最。那天,我来到当年的南浔商会,现为辑里湖丝馆。让我知道,丝绸是纺织品里的“贵族”,优裕而从容。它的品质,就是它的招牌,一经出生,就耀眼一方。有一个数据说,辟为通商口岸后的上海,1847年出口的生丝中,辑里丝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三!1851年,“辑里丝”荣获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大奖的民族品牌。

南浔的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在丝丝的雨里,这座仅有2平方公里的水乡古镇,富豪商绅云集,大小园林多达27处,故有“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现存嘉业堂、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足以傲视全国古镇之园林。

我游南浔,从南游到北,第一景点是小莲庄,又称“刘园”,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27亩,历经刘家三代人,用了40年建成,因仰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湖州莲花庄而取此名的。其主人为清代光禄大夫刘镛。

小莲庄中的园林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外园则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内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除了园林,小莲庄中还有一样建筑尤值品赏,便是位于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东升阁是一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离东升阁不远处还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也别有一番趣味。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浓浓书香,让南浔古镇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也是其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大原因。与小莲庄一墙之隔的嘉业堂藏书楼,主人是刘墉之孙刘承干。鲁迅先生曾表示他很感激刘承干这种“傻公子”,为什么呢?因为刘承干为我国古籍保护和文化保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置身于藏书楼的回廊上,我在寻思,小莲庄浓厚的文化气息,是不是还因了它与这座书楼近在咫尺的缘故?是也好,否也罢,古镇的风雨里,有了这样一处书卷气浓厚的神圣之地,而多了一抹知性和厚重,也确是事实。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中西合壁,共建有考究的房屋52间,均为藏书之库房,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建成,化了三十万辆白银,为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

藏书楼的正厅内,末代皇帝溥仪题赐“钦若嘉业”金匾,是书楼得名之渊源。我说,就凭这块匾,它就可以和任何一座私家楼相媲美。何况,藏书楼的落地长窗,都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图案雕刻而成,围栏则以“希古”篆字图案用铸铁浇筑,其恢宏,其细腻,世间少见。这个藏书楼,是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兴建最晚,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结局最圆满的绝唱。最鼎盛时聚藏书60万卷,18万册,其中有宋雕刻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明刊本、明抄本与雕刻版书,曾蜚声海外。1951年,原书楼主人慷慨地捐赠给浙江图书馆。

南浔“江南第一古民宅”,又名“懿德堂”,位于古镇南西街。文友告诉我,主人为晚清南浔巨贾儒商张均衡,字石铭,光绪二十年举人。这宅始建于1899年,并于1906年建成,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建筑面积为5137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244间,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组成,其风格之奇特,结构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建筑之精华,无不透出凝重而古朴,清晰而悠远的气息,可谓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我走入正厅,见之悬挂着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懿德堂”堂匾。“懿”是对妇女尊称,古代女子多德便曰“懿”。因主人幼年丧父,家中事务全由母亲操持,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在大厅砖雕门楼上,刻“世德作求”,意在世世代代以德为荣、为求,也是望族的家训。在欧式舞厅,豪华内厅,吊灯立柱,马赛克地坪舞池,全部由法国进口装饰,外面红砖雕饰的西洋门楼,酷似教堂,那法式铁花扶栏、罗马柱式门楼、豪华富丽的西洋舞厅和这巴洛克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两侧高大的墙壁,黑色瓦片,青石板路,花岗石台阶,两棵高矗入云有着150年树龄的广玉兰,涵含着财源广进,永不败落……是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在蒙蒙细雨中,显得更美、更亮丽、更精彩。

河是南浔的血脉,桥是南浔的骨骼。一座座形态别致的石拱桥,总要拦截我的一段情愫。我忽然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桥,南浔才显得更有韵味。一座座小桥,串起一串串脚步,串起一缕缕情思,串起一个个流经桥下的故事。或许正是因为这“三步一拱,五步一桥”,古镇的时光才疑似被拦截,才有了如今古老而又年轻的南浔。枕水人家,梦里江南,乌篷过石桥,动静两相宜,这是任何导演也不能创意的长镜头。我知道,南浔的桥都有些历史,端看那些镌刻在桥梁上的名字,便知横跨在河面上的,就不只是一堆拱石,而是一段传说,或是一段故事。通津桥的出典,就是“通济行人”之意。我不清楚张静江、张石铭、徐迟这些人,是不是冒着不密的细细雨丝,从这座桥走出去的,但我知道通津桥畔,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是繁华丝市,“辑里湖丝”,就是从该桥堍运丝上船,经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的。我记得,清人曹仁虎在《浔溪竹枝词》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红蚕上簇四眠过,金茧成来欲化蛾。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

当下,拾阶桥上,除了闻听到历史的足音外,我还能看到酒幡下独斟自饮的悠闲老伯,以及身着粉红色旗袍、蜂腰鹤腿的女郎,撑着花伞招摇而过,留下一抹馨香,留下一份惆怅。

南浔古镇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建筑、古城河、古拱桥、古街道、古庭院、亭台楼阁等,风风雨雨,朝朝暮暮,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我见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涌现出了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80多位名人巨匠。“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从宋代朱楠的《厚德遗言》开始,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数数点点南浔文人的著述,荦荦然一支绵延不绝的文化大军,从历史的深处逶迤而来,那数以万卷的作品,俨然已汇成思想和文化的河流。让我在江南水乡古镇中,品味到南浔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江南灵气。

当地人们习惯按财富的多少,以动物形体的大小,把这些丝商分为“四象八牛七十墩狗”。资产过千万两白银的称为“象”,过百万的称为“牛”,在五十万两左右者则譬之曰“狗”。有资料证实,南浔丝商群体的财产总额在六千万两至八千万两,相当于当时晚清政府一年的收入。可见,堪称富可敌国。当时俗语云:“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古镇因此号称“中国近代第一镇”。

“南浔,难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将其归结为南浔拥有的唯一性质,是一个兼具深厚底蕴和生活着的古镇,在江南乃至国内已经难寻。

南浔,一座史韵悠远的江南古镇,一处祟文重教的文化之邦,一片蓬勃奋发的活力热土,历经近千年的风雨积淀,以它独有的底蕴与气度,洗尽铅华,熠熠生辉……

南浔,或许不是你我的故乡,或许是你我那永远的乡愁!


作者简介: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194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安亭,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百多万字,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著有《信仰的追求》《紫气东来》《一页知春》《风荷记忆》《风荷忆情》《风荷忆往》《心在山水间》等散文随笔集。散文作品曾入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建国六十周年中国作家诗文大系》、当代作家经典丛书《中国当代散文精选280篇》《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大系》《全国作家散文精品集》及《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等书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系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