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游磊作品 | 接父亲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散原创总编手册 —— 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19“我爱祖国,人间至情”大型征文展示(34)


转眼间,来郑州工作已近20个年头,我已从刚来时的青年转为了中年。

与母亲相濡以沫的父亲,自打母亲前些年离世而去,已迈过82岁门槛的父亲就再也没有了走出家门的念想,且执意要守候在老家度过晚年。

愈是父亲不情愿离开老家半步,我们姊妹几个却总想着把他接到已在太康县城和省城郑州分别安居的“家”中。

是我们时常轮流回家看望父亲,但都会因一次次的劝说父亲暂离老家的不肯而“灰心”。

这种“僵持”的局面一直延续了两三年。

为使父亲“走”出老家,每次回家看望他时,我便有意渲染郑州是如何的光鲜,最终又都会被他“你这大老远的、还得大半天赶路才能到家,以后千万别回来恁勤了”严厉的训斥而告终。

后来,父亲被我善意的“激将”所言中。我庆幸是我故意借用了父亲最认直理的性格,才等到时机的。

前年回家看他,父亲突然向我讲述了从不向外人透露的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作为县里组织的先进个人、披红戴花免费参观“郑州二七纪念塔”和游览黄河游览区的一些事情。

至此,相隔四十年间就没再到过郑州的父亲,我才明白郑州依旧是他原有的印象。直到今天,父亲却依旧认定郑州就数“二七塔最高”、也并不认同我描述下的郑州已不为从前这个不与置否的事实。

“知父莫如子”,我太了解父亲了,父亲认定的直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的。他不亲眼看到事实,你就是说破大天,他也是不会相信的。这次,我觉得终于等到了劝说父亲来郑的机会了,所以,才故意“斗胆”地和父亲平生第一次据理相争了起来,我只好妥协要父亲来眼下的郑州看看后再说。

不曾想,这次父亲竟爽快地表示非要到郑州不可。

从老家到郑州近200公里的路程,车子沿宽阔平坦的高速行驶,不到两个半小时,车子驶出了郑州高速南站,京珠高速东邻的福塔已映入眼帘。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没有睡意的父亲说郑州到了时,“恁快都到郑州啦…”依窗向外张望的父亲依旧疑惑。

这次来郑,已彻底打破了父亲过去一大早从县城坐上车,一路晃悠着七个多小时才可勉强到郑州的印象, 眼前的景象,已完全出乎了父亲的意料。

车子沿满大街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向前移动着,父亲连声的“这给原来的郑州,不一样啦”。

担心一路的颠簸年迈的父亲身有不支,想尽快把父亲接到家中休息,而后的日子再陪老人家四处看看。

“先别回家,直接去二七塔吧!”没有丝毫困顿的父亲迫不及待地提高了嗓门。

当二七塔出现在父亲的视野中,他压根没让我搀扶,就自己下车步行到了南广场,久久伫立在二七塔前,一次又一次环顾着“二七塔”四周的一切,半晌也没说出一句话。

接下来我陪同父亲光顾了日新月异的郑东新区、悠闲漫步在CBD旁的如意湖畔;又向东至绿博园、蹒跚在容纳天下万千的绿草植被间;乘坐了地铁、一览了新郑国际机场;亲近了母亲河、观瞻了炎黄二帝巨塑;乘坐了BRT公交、浏览了河南省博物馆馆藏;打面的到了高铁东站,目睹了南来北往、西进东出、疾驶如飞的和谐号;平稳穿行在星罗棋布的立交桥上……

眼前所有的一切,让老父亲既开了眼,又乐开了怀。

已打算住在郑州这个“家”的父亲终于说了句“这回啊,你让我来值啦!郑州比之前我那个时候大多了,都变大样啦”

我,半天没接父亲的这句话。但,欣喜难于表述,我分明已从父亲湿润的眼角里读懂了他老人家心境中的所有。


作者简介:游磊,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奔流》文学副主编。在全国各大报纸刊发新闻作品达三千多篇,曾获国家行业类报纸新闻奖,河南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连续两年被河南省文联授予“优秀文艺志愿者”称号。文学作品曾刊发在《北京文学》《山东文学》《天津文学》《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中国报告文学》《牡丹》等文学期刊及《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等,部分作品曾获全国类文学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