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关于《乐队的夏天》的若干问题

 造就Talk 2020-08-20

随着《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开播,知乎上冒出了一个扎心的问题:《乐队的夏天》变味了吗?

第一季的节目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它具有了Liveshow的特质,同时又缺少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的效果,节目在小圈子里的成功,以及在不少看腻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选秀节目的观众中掀起的波澜,足以抬高第二季的身价。大部分人对《乐队的夏天》第一季是高度评价的,对第二季是高度期待的,难怪第二季一开播,话题“被五条人笑死了”一度被网友顶上热搜第一位,阅读量达4.5亿。

去年《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的火爆出乎了制作方米未的预料,毕竟这档节目将目光锁定在独立乐队上,关注点依然还是在小众文化层面,但口碑与收视的双赢,让节目连同着新裤子、刺猬、痛仰等乐队出圈,迅速拓展了乐队商业潜力。

据节目组官方统计,第一季“乐队的夏天”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45亿,登上70个微博热搜,10.8万网友在豆瓣上给出了8.8分的评价。

第一季时,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想邀请后海大鲨鱼乐队吉他手曹璞,却被回绝,“我们乐队打死坚决不上任何综艺节目”;但第二季,后海大鲨鱼率先出现在参赛名单里;定居大理山里的野孩子乐队来了;曾婉拒第一季节目,被视为摇滚圈精英代表的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也来了;彭坦带着成军了24年的达达乐队来了;时隔11年重组的木马乐队也带着新成员归来;解散10年的Joyside去年刚办完重组演出,今年就上了《乐夏2》……

成立了24年的达达乐队回来了,用一首《南方》感动了现场观众

这些成军多年,拥有一定群众的乐队,似乎并不需要靠一档综艺节目再圈粉,但没人会拒绝更广大的受众。想被更多人聆听,跟更多人合作,接受新的机会,这是很多资历深厚、拥有圈内陆位的乐队选择《乐队的夏天》的理由。

但高收视率和高讨论度也带来了若干问题,乐评人云淡风轻一带而过,乐队舞台上或者舞台下的表现以及其在群众中产生的效应在他们看来似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焦虑的却是摇滚老炮们和乐队的铁杆粉丝们。

在8月15日最新一期的节目中,名声在外的后海大鲨鱼惨遭淘汰

01 选择主流or小众?节目打了擦边球

按照计划,《乐队的夏天》应该比现在早一到两个月和观众见面,但因为疫情影响,录制时间一再推迟——因为米未传媒不愿意放弃现场的观众。在导演组对“内容优先”的坚持下,米未做了决定,宁可推迟,也要带观众入场,其决心可见一斑。

《乐队的夏天》第一季时,过多的嘉宾谈话,使得节目现场内容显得有些割裂,音乐展现不完整,评委大段和乐手叙旧事的方式,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

对此,在《乐夏2》的制作中,米未做出了调整。第二季节目中,乐评人和嘉宾的发言被削弱,乐队的呈现被最大化地保留,但即便如此,大段的背景采访、第二现场访谈以及乐队生活排练的镜头,依然难免让部分观众产生节目不够紧凑,局部失焦的感觉。

另外,屡次被真正的摇滚乐迷质疑的制作方式,还有当乐队的Live演出达到高潮时,镜头往往出现慢动作的切换,使原本即将到达高潮的乐迷情绪一下子跌入谷底。这种背离了音乐本身,不太专业,却带着煽情的制作手法,令整个节目最引人注目的摇滚Livehouse演出片段,演变成晚会级别的演歌现场。

如果说这些都还只是后期制作的问题,完全可以在播出时通过后期剪辑慢慢改进。那么在内容的价值取向上,第二季的《乐队的夏天》依旧犯了第一季的错误——模糊处理主流与边缘的对立

这个问题本就是摇滚圈或者说音乐圈不可回避的原生问题之一,那就是已经有名气的乐队与地下乐队在同一舞台竞技是否公平?

对那些名气足够大、粉丝数量足够多,甚至屡次上综艺、上节目、上晚会,一年有几十场甚至上百场商演的乐队来说,他们的作品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当初的纯真与感动的力量?懂得迎合市场和听众的他们是否太过油腻?而那些依旧高冷、做着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音乐的地下乐队,他们的作品包括现场演出效果,是不是就一定比商业大牌乐队更有深度,更能打动人心?

这个问题在第一季时有两个焦点:一是Vogue 5和BangBang、鹿先森这样的偶像流行乐队算不算好乐队;二是乐队该不该“破圈”。在对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上,《乐队的夏天》选择了拥抱“非偶像乐队”,尊重这些长期得不到正常资源的“地下”乐队。

拥抱边缘,共同争取主流机会,是第一季的答案。

而第二季的主流和边缘间的讨论更加明显,一是水木年华被批“油腻”,二是白举纲被批“不地下”,节目怎样处理这两个矛盾点,本是彰显节目组对于主流、商业和小众边缘的态度的有力手段,却再次在后期处理上出现了问题。

一位乐评人直言,根本没有被水木年华的中年人油腻所打动

后期制作上简单粗暴地塑造矛盾对立。节目组简单地把这个“油腻”的评价导致的冲突放大,加以炒作,却忽视了其实大多数人想表达的,或许是对水木年华音乐上多年并无实质进步却来强行卖情怀的困惑;而在白举纲那一环的讨论中,乐评人长篇走心的论述,还是被剪辑成几个词语的片面解读,再次偏离真正有价值的讨论。

选择主流还是小众,节目并没有或者说也没有义务去解决这个问题,作品能不能打动人心、观众是否真正理解作品才是唯一的正解。

02 节目出圈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乐队类综艺节目的诞生,势必会将更多的关注力和资本引入这个行业,不可否认,上过节目的乐队商业价值更大,否则后海大鲨鱼也不可能选择出现在第二季的节目中,但这种亮相是否会导致业内的不公平,过早地消耗刚有气色的摇滚演出市场?为了“生存”,乐队或他们背后的经纪公司,把《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当成一个门槛,音乐资源过度集中在一个节目或某家公司那里,合理吗?

倒是专业的乐评人们对这可能出现的问题显得比较乐观。他们的观点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现场评委之一的郭小寒接受采访时说:

你不能指着一个综艺来拯救这个行业,我觉得这就是位置方向变味了,我觉得不能这么想。你去一个游戏里边玩儿一把,挣了就挣了,输了就输了。你去别人家做客,别人欢迎不欢迎你,是给你上了鱼还是给你上了肉还是给你上了咸菜,这个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不涉及到这个层面上的评判。

“至于资源过度集中,这个问题不是米未造成的,而是现在这个市场的逻辑混乱造成的。我觉得一个是这些节目还不够多,给音乐的出口也还不够多,你不能因为有了一个人出来就觉得不公平或者怎么样。我也是反垄断的,但是这个垄断不是现在最优秀的公司造成的,是这个行业的问题。

“现在上节目的乐队,无论是新乐队还是老乐队,都有自己的方向和发展。大家做乐队肯定不是为了赢得某一个比赛,或者是挣多少钱,我觉得做乐队,还是一个内心比较内核的需求和审美领域里的事,是要做作品的表达。比如说像五条人这种,人家可能十几年前就在做自己的这个作品,那个时候谁能预见有没有‘乐夏’呀?”

两次在节目中担任专业乐迷的坏蛋调频主理人王硕则说,“《乐队的夏天》这样的节目,只有一个是不够的。这类节目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据传今年还会有新的乐队综艺出炉,王硕此前接受采访时认为,乐队类节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尽管《乐队的夏天》做了两季,但开发的也仅仅是头部乐队以及一些极富潜力的黑马乐队。对于广阔的中国独立音乐市场而言,只发掘出了冰山一角。

回到音乐人自己身上,他们对商业与艺术间平衡的看法分为了两派。

“《乐队的夏天》会过早地消费和透支刚刚好的中国音乐市场,会让后来的音乐人生存更艰难。”民谣歌手周云蓬在第一季节目播出之初,连发11条微博,质疑音乐综艺节目会让资本涌入音乐市场,消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国音乐圈生态,让真正的独立音乐人的未来变得更艰难。

周云蓬发微博质疑节目

第一季为乐队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令人羡慕的。原本就在圈内闻名的新裤子乐队,实现了更大层面的破圈,彭磊曾经开玩笑说节目组邀请时表示,上完综艺乐队就会有实实在在的百万粉丝,目前他们粉丝的确破了百万,最近还以嘉宾身份“客串”热度极高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但中国摇滚乐手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地下与贫穷,有篇揭秘《乐队的夏天》乐手隐藏职业的文章曾火爆朋友圈。据文章统计,第一季《乐队的夏天》里31支乐队117名乐手中,超过一半都是斜杠青年,84.3%的人是兼职做音乐,Click#15此前演出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多块,但对于今天年轻的音乐人而言,他们渴望走出地下。

第一季的《乐夏》给了乐队们更多的亮相机会

“我们参加《乐队的夏天》,最大的动力是希望能被更多人认识,当然也不会排斥随之带来的更多收入机会。”来自中国台北的傻子与白痴乐队,希望在参加节目之后能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乐队。

后海大鲨鱼乐队则认为,《乐队的夏天》为独立乐队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如果有更多人喜欢独立音乐,音乐人有更多机会获得好报酬,无疑会让音乐创作更趋于自由。

乐评人们的想法跟年轻的乐手们不谋而合。王硕认为,商业与独立音乐人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和连接,但这中间需要一个文化翻译的身份。商业与音乐中间,其实有着文化与地域的情感连接。

当乐队类综艺节目滚滚来袭时,商业和艺术,出圈和地下,主流和小众之间的矛盾产生只是时间问题,节目组、乐队包括行业从业人员有很多问题要去思考和解决,矛盾会存在,但不代表无法被消除。

节目有收视和收入的压力,不可能永远局限在小众圈子里。最好的结果是找到商业和独立音乐人之间的那个连接点,让节目和乐队共同出名和赚钱,从而达到行业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怕就怕万一一个步调没跟上,还是可能回到让极个别音乐人先出圈先富起来的情况。

03 乐队出圈 人设比作品更重要?

剩下的,就是乐迷们最担心的“透支乐队市场”问题了。

拿第二季来说,有人戏称目前的节目就是一句话可以总结:反复淘汰反复捞,乐队的夏天变成捞五条人的夏天

五条人当然有他们音乐性和个人魅力的存在,但反反复复被节目赛制搞得劳心劳力,一次次为电视机前和现场的观众奉献了一出出的精彩大戏,也为节目组奉献了热搜若干个,但无奈还是被淘汰了若干次。

五条人成为了《乐夏2》目前为止最大的亮点

在最新一期节目里,五条人和福禄寿PK,五条人以50票差距惜败——五条人翻唱的是伍佰的《Last Dance》,主唱仁科发誓要将伍佰唱出一千的感觉,福禄寿则演唱了最近大火的神曲《少年》。

对于两个乐队的这次PK,有观众是这样评价的:“个人感觉五条人是基于音乐感情的改编,让人感觉舒服、爽!福禄寿的改编就是把音乐拆开来细致加工,乍一听‘高级’,但是高级之后就没了。”

一个土酷,一个高冷,一个嬉皮笑脸努力搞笑,一个阴郁高不可攀,两支乐队的音乐风格和个性虽然相去甚远,但对于音乐情感和内涵的把控能力不相上下。不同的音乐风格如何分高下?明眼人都看出了不对,这样的剧情发展不得不让人怀疑是节目组故意为之,赚取流量和收视率。

但也不必为五条人惋惜,毕竟“又得去捞五条人了”已经上了热搜。到目前为止,他们在“乐夏”已经实现了出圈,红到“连采访都要筛选”。

五条人已经实现了出圈

出圈的乐队会忽然发现,他们拥有更多粉丝了——能应援的那种。乐队应该被偶像化,被人设化吗?或者说以现在打造流量明星的逻辑,如果要迅速被大众认可接受,就需要有个人设,自身的特点并不一定被真正认识到,比如前两期的重塑雕像的权利,一个后朋克乐队被贴上了知识分子乐队、爱读书、严谨等等角色设定,这似乎与他们真实的形象不太符合。

郭小寒的看法是:“现在所谓的出圈的乐队,确实有这种被明星化或者被饭圈化的趋势。我觉得乐队没有什么就是错,乐队就是组乐队,排练演出表演作品,去不同的舞台上表达自己。饭圈化或者明星化,可能是背后的一些现在的商业逻辑或操作逻辑。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做乐队的人,你是一个喜欢摇滚乐的人,你不应该迷失在这个里边。

“这个节目表现出来的所有东西都是凤毛麟角,就是一些片段或碎片,大家愿意去消费,无论是华东的看书还是五条人不看书。你看五条人,他去做GQ的采访,你会发现他有非常大的阅读量,从很早就开始看东欧的东西,看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但作品永远最重要。如果真的看人设,那也是你从作品里去看‘人设’ (其他都是碎片化的信息而已 )。

“愿意接收哪个层面,哪个层面能被接收到,这个基本是个玄学……如果过分注意这个就舍本逐末了,无论是五条人还是法玆、重塑,人都在作品里,不需要设。

而对于五条人的意外走红,郭小寒的评论也十分有趣:“五条人这种……我觉得就是打麻将三缺一 ,结果拉来一个邻居凑手……一不小心邻居杠上开花还是自摸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偶然……没必要分析来分析去。”

说到底,综艺节目只是快速积攒人气热度,乐队热的现象只是因为当流行演唱、嘻哈表演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之余,乐队livehouse形式的综艺表演节目横空出世,颇让人感到新鲜。继说唱、美声之后,音乐综艺又找到了一条垂直细分的成功之路。

但节目的走红不代表摇滚这一音乐形态,或者说乐队这种表演方真正被大众所接受,热爱,成为主流文化。真正令乐队的夏天到来的社会基础,是时代风向的变化。玩乐队、玩摇滚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年轻人表达自己情绪、与时代交流的重要手段时,摇滚乐和乐队才算是真正出圈,走到幕前。

若干问题被摆上台面,并不是坏事,只有认识到问题存在,才有了解决的可能性,一档综艺节目并不太可能给整个行业带去天翻地覆的改变,根深蒂固的问题依旧存在。

片刻的欢愉不代表未来一帆风顺,但这个夏天尽情享受音乐即可,刺猬乐队唱:“曲无终人莫散尽,难忘今夏乐伴光阴

希望所有人在这里稍作驻留,未来去往更丰富的地方。

总有一天不差钱

04 无Live 不摇滚

by 能猫喜喜

乐夏第一季我完全是冲着老朋友新裤子去看的。大概从15年开始,我几乎不再有时间去现场看乐队演出,车里的歌单也变成了平静的民谣。当我从电视上看到那些曾经在现场看过的乐队表演的时候,多少让我找回了许多年轻时的那股不羁和热情。

由于第一季的成功,乐夏第二季在播出前呼声就很高。而且第二季的阵容也比较厉害。我是个伪乐迷,对乐队没有什么发言权。从我的角度上理解,就是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

做乐队本身做的也是偏小众的文化,每个乐队都有一套自我想表达的态度。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它甚至是与商业背道而驰的。这就是年轻状态的人的那股不羁和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一腔热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有了更多的无奈和责任感。我们再也不能独善其身地躲在自己的茧里自我陶醉了。

乐夏从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用商业的手段,将一个小众的文化迅速放大传播。每一个乐队都是一块藏在某个角落的金子。金子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光芒,不然真是可惜了。

唯一有一个疑惑,在乐夏之前,这些乐队在livehouse或者音乐节演出的门票价格,很多热爱摇滚乐的年轻人还能消费得起。乐夏之后,乐队身价上涨,很多小朋友很难消费得起了。甚至,热度上涨的乐队再也不能回到livehouse演出,乐迷只能在大型场馆坐着听乐队演唱了。

那么,乐队的魅力去向哪里了?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文字 | 甘露 
版面 | 田晓娜


互动话题:感谢你的在看、转发、评论,你认为商业和艺术性一定是对立的吗?

每周评论区,被zan最多的评论者,将获得造就送出的书籍一本。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勾搭小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