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国学·说家风:《中庸》篇】这是我第一次反对孔子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故事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家风故事!

关注

微国学·说家风

中庸


文/张建云

《中庸》开讲第12天。

颜回的德行、能力、性格和学习力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孔子喜欢颜回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孔子说,颜回真是一个完善、完美之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感觉到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ing),而弗失之矣。

这里的“得一善”是感觉到中庸之道的好处。“拳拳服膺”的意思是把中庸之道牢牢地谨记在心中。拳拳,是牢牢抓住的样子,引申为诚恳、深切;服膺,是谨记在心之意。

实际,我是不太同意孔子对颜回的“中庸”评价的。他老人家说颜回终生奉行中庸,而且不折不扣、不离左右,把中庸当作圣道一样执行。

但,问题来了。

颜回终生跟随孔子,没有做官,也就没有编制,所以没有工资,没有奖金,没有公积金,以至于生活贫困,吃一小筐小米饭或干馒头,喝一瓢冷水,可能连咸菜都没有,住着低矮、破旧,甚至不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夏天有蚊虫,冬天有寒风。

原文出自《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正是。颜回觉得很快乐。这就是圣人与常人的区别。你把撸串、泡吧、买醉当快乐,人家把在穷日子里读书、写作当快乐。

但颜回死得很早。早得令人惋惜,令人心痛。

百度介绍,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40岁离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29岁离世。《孔子家语》说: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

无论40岁、29岁、还是32岁离开,但有一点没有争议:颜回离开的时候,头发尽白。孔子悲伤过度,上演了一场白发人送白发人的悲剧。孔子连续说了六个字: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老天呀,你想要我的命呀!老天呀,你想要我的命呀!

颜回为什么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

首先确定,不是遗传。因为史书没有记载颜回的父亲是白发,即便颜回去世向孔子借马车出殡时,也没有提及。

那是为何?

累的。颜回是因为学习耗尽了心血,劳累而亡。

《黄帝内经》讲: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

头发是“血之余、肾之华”,与脾胃、肝、肾都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肝血充足,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 发,即头发,古称“血余”。中医理论认为,头发为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又为人体血气盈亏的标志。

《黄帝内经·素问》又说了:昼则养阳,夜则养阴。

怎么讲?

经常熬夜,阴气衰弱,致使气血不足。所以,颜回的白发是严重的心肾不交、气血两虚而致。一个人因为学习而累死,他的精神值得敬仰,但这种做法不能效仿。

在学习上走极端也是极端,怎么能说颜回符合了中庸之道呢?

孔子是太爱颜回了。这一点我们理解。所有人都理解。但,颜回不太符合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固然是人生大道。但为了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就失去了中庸之道。正如佛家的“真空妙有”。尽其所学、倾其所有去谋得一个“空”,显然是不空。这无异于打着“空”的旗号去追求有。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是说“空”之道与“中庸”之道都一样,可以牢记在心,但不能念念不忘。真正要做的事落实在行动上。征象刷牙洗脸一般,哪里用总提醒自己?

如果“非中庸”莫为,“非中庸”莫属,一切都要拿着中庸的标尺去衡量,之后才选择做与不做,这不是真正的中庸,或者说只是初级的中庸。

实则,中庸就是中庸,哪有什么初级与高级之分,我们又开始走极端了!

中庸是人生大道,不是个手艺活,当然也没必要搞一个“中庸大赛”什么的。它充盈在人的行走坐卧、吃喝玩乐之间。需要每一个人悉心感受、用心学习、耐心体量。而这颗心是要放下,放开的,与生活同步,与行动同频。那才是中庸之道。

今天的原文是: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张建云

著名作家、国学学者

微国学创始人 

树立家风,是每一个“想明白的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