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说家风】老子在最后一章揭示了幸福和成功之道,竟然如此简单(终结篇)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故事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家风故事!

关注



文/张建云

《道德经》开讲159天。

曾经为比尔盖茨担心,把几百亿美元的资产捐赠出去会不会变成穷光蛋。后来知晓,他永远不会贫穷,因为其掌握了获得财富的最高级心法:播种。

钱,如同种子,在适当的时候捐赠出去,就是向社会播撒了成百上千、成千上万、成万上亿的种子,所有的生长都是润物细无声地收获。

人生就是一个播种的过程。小时候种下什么,长大了就收获什么;年轻时候种下什么,年老了就收获什么;活着的时候种下什么,死了以后就收获什么。

老子曰:圣人不积。

不积,是把财富、智慧、善良、真诚以及功夫和技术分享给别人,这也是佛家的境界:布施。

释迦摩尼、孔子、老子、上帝、穆罕默德、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诸多圣人和伟人都是把智慧布分享后人。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他们的后代愈来愈被人尊重和爱戴,而他们也从未死去,一直活在我们的言语中、意识里。这就叫: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似乎没有比分享、奉献、布施再容易的事,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命运、获得尊重,而且不论出身、地位和传承。

我曾经谈过,一个人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几乎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家庭、家族是一块田地,很难长出异样的庄稼,大多数的贫穷和低贱是世袭的,而富有和财富却很难遗传。

没有一个人能改变出身,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改变命运。方法只有2个:1、自省,然后改正;2、奉献,之后坚持。 

何为奉献?

奉的意思是,植物生长接近到顶。古为“捧”,引申为“高度接近到顶”。“手”与“奉”联合起来表示用手把物品抬升到眉毛的高度。古人以眉毛为表示敬意的最大高度。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和呈献。

自省是聚集能量,奉献是播种能量。当你身边收获的能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就是高贵,就是富有,就是尊享。

有个阿尔巴尼亚裔的女孩, 父亲是个地方的杂货承包商。出身朴素的女孩却有伟大的心愿:为穷人服务。

她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临终时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万个慈善工作者。同年,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享有的国葬,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参加了她的葬礼,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

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是诺贝儿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还一位是爱因斯坦。

是的,他是特蕾莎修女,因为爱的奉献,名称也因此被誉为真福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但凡值得学习、获得尊重、被人爱戴的人都是善于奉献的人,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大到国家领袖,小至百姓平民,甚至竹马小儿。

世界、中国、政党、社会、学校、家庭,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奉献而改变了命运,也没有一个人不是因为自私扼杀了前途。

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上天之道,是给予万事万物方便自如,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树木花草,无一不赋予人类,为之服务,从未有过半分索取,只是有些人总习惯自取灭亡。一个卓越的领袖,一个智慧的领导,一个懂得家风之道的家长和夫妻,从来不去争什么功名利禄,而是把这些东西拱手相让,于是就愈发得到尊重和爱戴。

夫妻之间之所以有矛盾,是因为付出少了,要求多了;孩子所以学习不好,是因为不知道付出时间、奉献精力,而是一味地向时间索取懒惰和玩耍。

任何一个人,想活得幸福,过得美好,必须付出,必须奉献。付出越多反而得到越多,奉献越大反而收获越大。

为别人而活是一种幸福。当有人问路,我们为人家指了一条明路后,听到一声谢谢后,心里就会掠过一丝舒悦。家庭生活不过如此,夫妻为了对方,父母为了儿女,儿女为了父母,父母与儿女一同为了社会和国家。

我的理想是用国学和家风来帮家人幸福,我家,你家,他家,大家一起幸福;用国学和家风来推动社会文明,今日之文明与明日之文明,有生之年我能见到的文明以及百年之后我能感知的文明。

正值中年,我还能干,我还能行,此生无悔,一直向前,到70岁、80岁、90岁、100岁。此刻,我很幸福;以后,我很幸福;活着,我很幸福;离开这个世界,依然很幸福。

想起果戈里。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想起雷锋。他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想起陶行知。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历时159天整部《道德经》的解读结尾之际,引用革命家吴玉章先生的诗句自勉: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百岁)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今天的原文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的解读有很多不足,愿意聆听各位方家和老师的指正与批评。感谢多年来一直推动我、鼓励我,给我信心的读者朋友们,没有您的支持,便没有我今天的一点小小的成绩。

最应该感谢的是《道德经》的著作人——生于公元前571年的老子他老人家,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今年整整2590岁。向伟大的老子致敬。向伟大的中国文化致敬!

《道德经》解读完毕,明日休息一天。后天进入《张建云·说家风:<孟子>篇》。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中国家风》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