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建云·说家风:《孟子》篇】没有一个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罪犯,但为何监狱里罪犯那么多?

 微国学 2020-08-20

文/张建云

《孟子》开讲37天。

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一个监狱里面,一个监狱外面。监狱外面的人没有一个想进来,可有的人就稀里糊涂地就进来了。

进监狱只有一个理由: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窃为己有、抢为己有、霸占为己有、贪污为己有、蒙骗为己有和诱惑为己有。

更直接的理由是,看了不该看的,听了不该听的,说了不该说的,还有,动了不该动的心。所以孔子一个劲强调家风的重要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津监狱是与六七个监狱组合在一起的监狱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静谧温和。不像监狱,像个大学城。建筑的色彩与格调除了墙高数米和铁丝网的警备外,与大学的砖瓦人文没有太大区别。

不知道这里有多少服刑人员。假若有5000的话,就是5000个家庭的悲恸、伤心、耻辱和无奈。几乎每个犯人都能牵扯双方父母和妻儿这样的直系亲属6个以上。也就是说5000个犯人就会有3万人受情感牵连。那么5万个犯人,就会牵连30万个亲属。中国有多少服刑人员呢?

最直接受害的自然是这些犯人的孩子。得不到完整的教育,还要背负心灵蒙羞。这样的孩子一下子就在自信、自尊上逊色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假若这些孩子没有决定性的改观,没有遇到特别的心智教育,其成长之路也同样不容乐观。这些孩子也会成家,也会找到同等级别的妻子或者丈夫。他们再生下的孩子依然会遗传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思想与习惯。

如此循环下去,就是家风之卑劣。

假设,做一个假设。这5000名或者5万名罪犯没有违法犯罪,而是积极生活,努力奉献,行善积德,认真读书,突变成社会精英,是否会给国家减少很多财力、警力和物力的浪费呢?是否会给社会做出很大,很多,很宏伟的贡献呢?是否他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们会很优秀,很精彩,很幸福,成为齐家治国的栋梁之才呢?

这个假设是成立的,而且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还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就去培育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问题来了。这些监狱的服刑人员也都上过小学,也都受过教育,而且没有任何一种学校教育是为监狱培养接班人的。那么,为什么监狱却越建越多,越盖越大,服刑者源源不绝呢?

我曾试图把这个问题找出究竟:诸多暴力、恶行犯罪在进监狱之前很可能是黑社会和暴力分子,而这些人的组成人群是一些游手好闲的流氓聚集。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流氓。所谓的流氓是从小流氓转化而成,而小流氓的前身是不良少年。之所以有不良少年,是因为有不良习惯。

什么是不良习惯?

譬如懒惰、懈怠、奢侈、读暴力和淫秽作品、交心术不正朋友,喜欢网吧、酒吧、歌厅、洗浴。不爱写作业,却爱讲谎话,从不来不约束自己,任性子放纵,而家长从不不管。

对了。不良少年的不良习惯读来自于家长的糊涂和愚蠢。这就是家风的问题。

家风有三个阶层。第一阶层的优良家风培养了诸多社会精英,如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科技精英、军事精英、外交精英、医学、律师、教师、农民精英。

精英的种类虽多,但人数太少。我们似乎不该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完全看成经营,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是精英。1000万人口的城市不过1000多名。啥意思?1万比1。当然,社会各界还有精英。比如有1万多中国作协会员,有中书协、中美协、中记协等等体现身份价值的诸多协会几千几万的会员,还有数百万的公务员。

不算了。想说的是,精英是上层社会,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是平凡、平常和平庸之人。这些人占社会的主体。这是家风所指的第二个阶层。第三个阶层是另一部分,堕落到监狱里的犯人。

于是,中国的社会阶层像枣核一样两头尖。一边是堕落的罪犯,一边是社会的精英,中间是 普通大众。想让一个社会好起来的唯一办法有3点:1、减少罪犯的人数;2、增加精英的数量;3、培育好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成为、转化和走向精英,同时控制好不要向罪犯流失。

有那么容易吗?

孟子曰: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孟子的意思是,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幽暗的山沟的。

但,假若不在小的时候,幼儿园的时候,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时候将家风教育普及好,还真的就会有人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幽暗的山沟。譬如进监狱。

没有一个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罪犯,但为何监狱里有那么多罪犯?

强烈呼唤:别把家风当形式,要走入寻常百姓家。不然后悔来不及。

今天的原文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孟子曰: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中国家风》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