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建云·说家风:《孟子》篇】想要孩子有好的未来,必须学会这两种功夫

 微国学 2020-08-20

文/张建云

《孟子》开讲64天。

人要做成一些大事情需要两种基本功。一是被大量赞美时,不要过于得意而喜形于色。这一点很多人过不去关。发个朋友圈点赞数量多一些,就会兴奋一段时间。若再有异性出于真心或花言巧语地捧赞,短暂迷醉或失去知觉也在所难免。再是受人诋毁、非议、议论及批评应会分别。诚心找茬的不过于耳,确是好意的记录在心。

这一点很难。荀子给了个标准挺好用:批评我而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这是《荀子·修身》里的句子: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我分析荀子如此对待赞美和批评还是有问题,容易犯主观主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不是以自己舒不舒服,高不高兴为标准。所以,这基本是一句义正言辞的空话,多少管点用,像按摩一样,当时舒服,过后一般。


庄子破题了。虚拟一个人叫宋荣子。这个人可真是了得:说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努力;若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这观点出自《庄子·逍遥游》: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好家伙,这还是人吗?纯粹一不食人家烟火的神哈!

宋荣子怎么达到这境界的呢?

庄子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啥叫定乎内外之分?

学问与人格属于我,叫内;名誉和诽谤跟我没关系,叫外。这就叫“辩乎荣辱之境”。想来也是,一个人能识别荣辱,就不会被荣辱所伤了。不过如此。

《金刚经》第三十二节有个观点: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说的就是庄子的意思。那些赞美和诋毁都是假的,别太当真。后来六祖慧能又接地气地给出了标准: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什么意思?

得到和失去、胜利与失败、幻想与破灭、开始和结束,跟你都没关系。我的任务只是好好学习,修炼人格,不要忘记曾经的志向,就是我们所说的:初心。

或许,我们还是做不到佛陀的境界,也无法立即走入庄子的逍遥。日子里依然有宠辱得失、聚散离别、阴晴圆缺、赞美和非议。咋办?

老子他老人家早就把这事解决了,把我们身边分出上中下三等人。上等人有悟性,听到我们的言论就高兴不已,深信不疑,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去做了。这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如此,对于一个传播学问的人来说善莫大焉。


中等人悟性不高,半信半疑,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想立即执行,又担心有所失去。不去努力,又害怕错过机会。这叫: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无)。

下等人就不好说了,看不懂,听不明,一听说你的学问和观点就哈哈大笑,甚至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捂着肚子认为你的话荒诞不稽,继而出现鄙视、讥笑、讽刺、抨击,完全否定。

此刻,我们要认清,这就是题解。只要被庸人、俗人大惑不解、莫名其妙,基本就是成功的。这叫: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忠告。很多年来,这章《道德经》伴随我成长,给我力量,给我勇气,给我希望。是庄子令我深刻,是荀子给我启发,是孔子给我精神,是佛陀在彼岸为我点燃了幸福之光。

实际,孟子他老人家早把这点事看透: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虞,是猜度、料想之意。孟子说,生活中总会有意料不到的赞美,当然那些过于苛求的责备也会不绝于耳。

鸟鸣,花落,是一种声音。日出,月没,是一种状态。循环往复,岁月更迭,大江东去,日夜不息。有你更好,没你也行。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铸造学问与人格才是头等大事。宠辱皆忘,心神不伤。我就是我,谁能奈何?


今天的原文是《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一节》: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中国家风》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