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养生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末期(尧时),人们已知道用舞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病。至商周时期已有文献记载。如《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历来被奉为人格精神养生的原则。再如《周易·艮卦》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认为养生之法在于调节动静。在此思想指导下,至春秋战国以后,儒家、道家、佛家争相发挥,各自建立起自己富有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孔子 仁者寿 儒家的养生学说始于孔子,其养生思想的特点是,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修养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孔子曾指出智士仁人之所以长寿,在于“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即自身有规范的约束,动静不失其常,喜怒得其所以,情性不受干扰。 孔子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注重用儒家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到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配合以“坐忘”、“五毋”、“三戒”等修性养生原则、规范乃至于饮食起居的养生方法,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 此后,孔子之孙子思则提出养生在于“情志中和”。如《中庸》第一章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德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大学》、《中庸》等有关著作中,其中许多言语成为后世养生的格言警句。 孟子 清心寡欲养浩然之气 孟子进一步弘扬孔子的人格精神养生思想,提出自己的养生观,即“不动心”、“寡欲”、“养浩然之气”和“思诚”,以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的崇高境界。 如《孟子·公孙丑上》指出:“我四十不动心。”“养心莫善于寡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离娄上》指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人到40岁以后应建立坚定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名利动其心志,做到清心寡欲,胸怀坦荡,并使忠诚之心同自然界保持一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荀子则更客观一点,在《荀子·正名》中提出“从所可”的养生观,认为“欲”是人生固有的,不可去止,但又不能贪得无厌,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满足欲望。可见儒家养生的重点是强调“中和”、“诚心”,凡事不过分强求。 庄子 虚心守静 忘却自我 道家始于“黄老”学派,以老聃、庄子的学说为基础。老子首先提出“摄生”、“长生”等养生学重要概念。老子的养生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的养生思想核心为“虚”、“静”、“去欲”、“去己”,即《老子》中所言“虚其心”、“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少私寡欲”;“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认为,万物皆生于无,只要虚心守静,忘去自我,就能不为名利色欲所惑,而能长生久视。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十九章》),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 其实,养生不仅强调人类要“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更重要的是“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即要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主动地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调理心身、养护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