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

 戈壁的红柳 2020-08-20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楊式太极剑演练心得》一文,内容是根据恩师王志远老师的《楊式太极剑诠释》一书作参考,加入自己练剑的一点体会而书成,然限于资质,必有不少不足之处,还望武林前辈,同门贤哲多给意见,多多指正!

 楊式太极剑,又称为太极十三剑。是从众多的传统剑法中,总结提炼出主辅十三剑法的进攻和防守动作,再结合楊式太极拳的步形、步法和身法而组成,是楊式太极拳系中着名的器械套路。

传统的楊式太极剑,剑法精妙,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吞吐自如。身法之闪赚腾挪,剑法之折迭绞缠,体现出“身似游龙,剑若飞凤”、“一动则动若江河,周流不息﹔一静则静如山岳,沉稳不浮。”招式古法荡漾,绵绵不断,柔中寓刚。        

楊式太极剑要演练得好,必需从太极拳里寻。正如太极大师王志远所言: “太极剑术之道,幽微深远、以拳为宗,法出于拳、拳里有剑,拳成剑法成。” 所以其演练方法、要领和风格特点与楊式太极拳相同;身法中正厚重,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完整一气。大师王志远又曰“拳势如行云流水,风曳楊柳,刚柔互运,形影飘忽莫测。”意态神韵,全都是上乘太极拳写照。所以想在剑道修为上有所成就,别无她法,从基本开始,钻研太极拳,懂阴阳互运,懂虚实份明,懂中正安舒,懂尾闾正中,懂松腰落胯,古语有云:“功夫博通在剑外。”当体会和具备了上述的要求,太极剑的修为亦同时与日俱增。   

  “剑在天灵,其根于心。” 演练楊式太极剑要有一颗恭敬之心。“恭端其身,中直其意,中和在抱,身心松沉。”行剑走架要求精神集中,心静体松、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如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形体不能中正安舒,东歪西斜,规矩尽失,则难达至轻灵圆活。精神不集中,神游太虚,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则意念不能随心而发、不能达至人剑合一之境。由此可见,行剑走架必须心境泰然,全神贯注,气沉丹田,恭恭敬敬,不受人和外物所挠,随心之宁静而达至“身与剑合,剑与神合,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身剑合一。”  
  太极剑之演练,要求轻灵沉稳,上则须虚领顶劲,松肩沉肘﹔下则鬆腰落胯,尾闾正中,圆裆坚膝。须知道上乘剑道的行剑走架,意、气、劲之运行,皆始起于脚,经于腿、发于腰,终形于手而现于剑。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而剑,总须完整一气,不可有缺陷处,不可有凹凸之处,才能使太极剑发挥得淋漓尽致。倘若有一处阻滞断续、有凹凸缺陷,则心、意、神、气、劲不能完整归一,难于达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剑随身转。”
  太极剑之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是轻灵沉稳的基本条件之一。清初王宗岳拳论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尤此可见,立身如平准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行剑走架犹如平准一样,上则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不偏不倚,松肩沉肘﹔下则松腰落胯,尾闾中正,圆裆膝坚。虚领顶劲和松腰落胯,使得颈椎和脊椎伸展、脊髓不受任何挤压,中正安舒,以致气机畅通无阻,有利于中枢神经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增强稳定性,达至“活似车轮。”
  松肩沉肘是达至轻灵圆活的主要组成部份。两肩两肘关节松开,保持含胸拔背,两臂才有活力,灵活自如。若不能做到含胸,肩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血随之而上。肘若不能屈坠,扬肘悬起,则劲力滞于肩肘,劲力就无法通达于手腕而贯透于剑尖。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阻塞,气血上涌,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做成“寒肩”。所以行剑走架必需要做到松肩沉肘,含空拔背,使胸背松沉,而达致内脏放松,体内充满中和之气,五脏六腑平和舒适,达至平静虚灵境界。
  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输纽、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躯和输送力劲起关键作用。拳谚有云﹕“点头哈腰,武艺不高。” 所以自古剑家对腰都十份重视,要求腰要松、要沉,要直而不僵。只有腰部做到松而沉着,直而不僵,才能发挥平衡作用,使中轴旋转稳定和灵活,保证肢体运动活似车轮,这样劲力才能由脚由腿而腰而手而剑,绵绵下断,直透剑尖。
  剑术演练中,腰除要松沉外,落胯亦非常重要。松腰落胯、圆裆敛臀等措施,通过蹲坐姿势,保持两脚整齐踏实,端正身法,降低人体重心,取得支撑八面,稳固厚重的底盘。若腰不松,胯不落,则造成臀部高耸,引至身体前倾后仰。若尾闾失中,即尾骨不能起着舵的作用,人体就难以稳定,内气就不能下聚丹田,r做成上重下轻,脚根不稳,轻灵变得荡然无存,劲力顿失。
  尾闾正中起着中正安舒作用,人之尾闾位于躯体骶骨端,与脊椎骨有联带关系。尾闾不正会做成扭臀,行剑走架过程引起晃动和扭摆,像游鱼摆尾,丧失了舵的作用。致使放劲失平衡,发劲无力,不能劲随意走。所以平日练功行剑要留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用意使臀肌向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里、向前收敛裹裆。即拳论曰:“拿住丹田练内功。”再配合虚领顶劲,沉肩聚肘,松腰落胯,使尾闾的舵性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正中和立身中正安舒,有助增强脊椎的灵活性和脊柱的弹性。同时敛臀相对降低了重心,更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发劲的稳健,行剑走架变得轻灵沉稳,挥洒自如。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曰:“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说明了松腰落胯,尾闾正中的重要性。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所以要通过桩功练习使下盘稳固,达至圆裆坚膝,足膝有劲。太极宗师傅锺文对楊式太极桩步运动,总结出其特点:“形如箩圈,以腰为轴,实脚碾转,出步落腿犹如猫行,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 行剑走架与太极拳的运动模式一样,键关在于步法和身法。步法的进退转换要举止轻灵,虚实份明。太极泰斗楊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指出:“两腿宜份虚实、起落犹似猫行。”太极桩步,不管何种步型步法,都要注意脚下虚实,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由虚转实,或由实变虚,都不可骤变,要逐步转换。虚实转换要做到不知不觉、气定神闲,人不知而我独知。如后脚上步,前脚要实脚碾转,并同时要松腰落胯,虚领顶劲,尾闾正中,全身松沉,转换过程要像沙漏计时一样,重心一点一滴从后腿转移到前腿,其间身躯不可有上下起伏、左右摇摆,重心一路保持松沉向下,做到起脚无须蹬,落地如鸿毛。上步落腿动作均匀,劲若抽丝,缠绵意不断。通过长期练习,必然使到下盘稳固,足胫坚强,其结果达至圆裆坚膝,足膝有劲,轻灵沉着,协调圆润。正如太极大师王志远曰:“动势之时、以足领膝,以膝领胯﹔静势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轻轻领起,慢慢潜行;全神贯注、气势腾挪;神形连绵如行云,恍若身置太虚中。”                                                  
  太极剑行剑要求灵巧飘逸,潇洒利落。若要使剑法运使得当,轻灵圆活,执剑时须注意手轻而坚。剑经云:“执剑在乎便稳、运剑在乎轻健。”故须做到 “指实、掌虚、腕活。”这样才使剑运转自如,柔而有韧,活而灵动,充份发挥剑术运使流利潇洒的特点,符合武术谚语:“剑如飞凤,又似游龙”的要求。
  拳谚说:“拳技以眼为尊”、 “眼为心之苗。”所以太极剑术亦非常注重眼法,要求做到眼到、手到、剑到。行剑走架眼睛须配合剑法,随着剑指或剑尖的方向平视,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柔刚互运随心转,达至精、气、神与身、手、剑内外合一。劲力由脚由腿而腰而手而剑,绵绵下断,节节贯穿,达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
  太极剑道是一种用全身心去体悟的运动,需要长时间刻苦锻练和用心去领悟。古语有云:“十年磨一剑。”更重要是练好太极拳打好基础,拳练得太差,练剑肯定不会好。任何太极剑术都离不开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楊式太极剑亦然,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把楊式太极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