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说家风·致良知篇】父母的思考,就是孩子教育:一天到晚您在想啥?(第109篇·总第2478篇)

 微国学 2020-08-20

文/张建云

《致良知·说家风》开讲第109天。

几个朋友见面,第一话题谈孩子。说补课,说老师,说名校,说学区房,说校园欺凌,说孩子成绩。云云。

话题里几乎都是期盼、焦虑、担忧和无奈。好比一场已经到来的洪水,皆沉浮于中,无人幸免,便只能在随波逐流中聊以自慰,即便五十步笑百步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大有一人上学,全家“灾殃”之感。一颗教育神经牵扯了整个饭桌、工作、社会和朋友圈。

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安静下来,都在浅隐的慌张中度日,就算在工作和学术上取得一些成绩,想起孩子便会略过一丝不安,若不能立刻回神,不安就会在心里发酵,从而心神不宁。

蔡元培先生在一百年前提出“完全人格”的概念。他认为完全人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体育。而后,他又进一步精准,把“完全人格”定义为“健全人格”。他认为有四个“育”才能让人形成健全人格: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我们看到,体育是第一位。

但家长们在一起为何不聊孩子锻炼身体的事呢?

教育孩子也像“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一样,分为重要的、紧急的、重要而紧急和日常的四件事。

一个家庭抑或社会将教育的什么看成重要,是一个孩子出路问题,以后将会长成什么样子问题。假若我们永远将学习成绩看作最重要的,自然会出麻烦。

什么麻烦?

家里面经常有紧急和既重要又紧急的事出现。譬如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恭敬心,过度依赖家长,自理能力差,自律能力差,不懂谦让,互相冲撞,怕吃苦,没有抗挫能力,不懂帮助人,身体肥胖,对抗家长,自残和自杀。等等。

如何解决呢?

把功夫下在日常积累上。

积累什么呢?

人格、性格和体格。

学习不要了吗?

当然要,但不可以偏离此“三格”。忽视了“三格”孩子的成长就会遇到种种紧急的麻烦事。

一个家长的思考模式,就是孩子的教育方向。家长是孩子的心,孩子很像耳、目、口、鼻和四肢,所表现的是如何看,怎样听,以什么语言表达,然后怎样去做。

所以,家长的起心动念就是教育,家长的生活习惯就是教育,家长的言谈举止就是教育。

越来越发现,教育没那么么复杂: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你就去做成什么样。但前提,你的“成为什么样”是正向的、纯净的、积极的、和悦的、经得起考验的。

社会的文明来自于家庭,家庭的文明来自于家风,家风的文明来自于家长。故,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身之本在心,在于我们如何去思考,安静地思考,长远地思考,有格局地思考。家长的思考,就是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就是家长的思考。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传习录·卷下·陈九川录·第1节》: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

天津市青年家风研究院  院长

7-15岁孩子的家长请注意:庚子新春第一课,上海启程!

(点击查看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