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史》:成也科举 败也科举

 零壹贰012 2020-08-20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可谓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机缘。科举考试则成为中国古代出身平民者的一举扭转人生轨迹的重要途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同时伴随着古代中国重文官的风气越演越浓,科举考试不仅可以赢得声誉还可以赢得地位,古代知识分子的地位的提高,同样带动着科举制度的兴盛。

《科举史》:成也科举 败也科举

日本学者宫崎是定的《科举史》从汉代举孝廉开始讨论,对科举制,即通过科举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做了全景式的描述,特别是清代的科举制度,做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对考试阶段从童生的生员资格考试,到乡试、会试。殿试;考试流程从考前准备到誊录批阅;考生资格,考试题目的演变都做了事无巨细的论述。

作者认为科举制的产生,一方面是皇权为了打破六朝贵族的势力,增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选拔人才。科举制的实质是古代官员的任用考核制度,通过考试的人才能拥有高等官员的资格,与天子为伴。隋代之前的汉朝实行乡举里选,俗称“选举”,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二者均采用“他荐”的方式,即地方高官或政要推荐自己认为才能卓越者为官。这种任用模式,虽然摆脱世袭贵族制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势头,但是依然无法避免推荐者任人唯亲,造成结党营私的后果。于是,科举制采用“自荐”的考试法,通过统一的考试公正选出才能优越者,从根本上去除了外族干政、集团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从隋唐到清末,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基本定型,后世则在宋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并开列分支。随着宋代天子专制权力的确立,科举制度完全掌握在了天子手中,经学改造后被赋予了国家指导思想的地位,并应用于考试,确立了后世经义、诗赋、策论三足鼎立的考试制度。之后科举被集中统合到进士科中,形成了独尊进士的局面,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点不为过。

而对于普通的读书人,科举是求职通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考场,希望通过科举成为“天子门生”,借此改变命运,官位远远供不应求。于是科举发挥到极限,不断地增加考试,把科举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困难。南宋绍兴年间,试子陈修科举中第三名时已七十三岁,还是独身,高宗将宫女嫁给他。时人称:“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

同时利禄之途的惨烈竞争,到清代登峰造极。即便中举,也要排队等待官位出缺,最久的等了三十年。而科举的失意者,因为改行也来不及了,往往成为社会动荡的不安因素,例如清末的洪秀全;另一些失意者,则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孔乙己穷其一生连半个秀才都没有中过,考取功名的痴魔让他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范进中举后梦呓疯癫也直接反映了科举带给人的负面作用。

结合古代中国的起落命运,最终科举制被西洋教育制度所取代,不仅仅是因为时局所致,寄生在科举体制内的阴暗面,也如疮癞般腐蚀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沿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曾带给中华民族以文化的兴盛,也带来了民族命运的衰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