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不仅是酷爱写诗,这方面的成绩也十分了得

 文史漫今生 2020-08-20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清朝君主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了被后人称道的“康乾盛世”,这祖孙三代,总还是免不了被一起提起,相比于康熙、雍正两位勤政爱民的君王,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君主就显得有些奇葩了,乾隆是雍正的皇四子,也是出现在各个影视剧中最多的君王形象之一,他一共在位60年。

一代肝帝乾隆爷

乾隆的祖父康熙爷一生勤勉,勤政爱民,同时康熙爷也是一位酷爱数学的理工男,甚至可以说是清廷中的学习典范了,像初中学习的诸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遇到不会的题先写个“解”,这些数学术语,其实都和鼎鼎有名的康熙爷有关系,不仅自己喜欢学习算数,钻研几何、微积分等等,还经常教导皇子,甚至勉励朝中大臣要学习数学。

虽然康熙爷本身非常重视数学,自身也是身体力行地推而广之,但是始终局限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之中,并没有进行全国的推广,普罗大众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全然不知这数学为何物。

身为孙辈的乾隆似乎分毫没有继承康熙爷的理科天赋,倒是在文学艺术上大开金手指,酷爱吟诗,烹茶赏花,欣赏历代名家的名作。尤其是在写诗这方面,乾隆当真无愧于最爱作诗的人,就连喝完酒就写诗的诗仙李白传世的诗篇也远远不及乾隆,毕竟李白、杜甫、苏轼、王维等等诗人的存世作品加起来可能也没有乾隆一个人多。

毕竟这是一个一生创作了四万首诗的肝帝创作能力爆表,不得不让人怀疑乾隆爷是不是写诗就跟写朋友圈似的,今日下雪了,朕要赋诗一首;明日天气晴朗,朕要赋诗一首,约莫是如此吧。

假设那个年代真的有朋友圈,乾隆朝的臣子们怕是非常辛苦了,不仅自己分内的事情要处理好,还要应付大boss的额外任务,每日固定打卡,给乾隆爷的朋友圈诗作点赞,还得被乾隆爷刷屏。

酷爱盖章乾隆爷

众所周知的乾隆爷的一大爱好就是收集模仿历代名家的名作,而这些名作已经历经百年沧桑,经历过太平盛世,也感受过飘摇动荡的乱世浮沉,在无数收藏家手中流转,收藏家们对于自己真爱的作品会在作品边缘处留下自己的私印,这些私印不仅能揭示这些画的传奇身世,更是鉴定真迹的重要辅助。

乾隆爷自己收藏的这些真迹通常已经在辗转于多位收藏家之手,经常是满满当当各色的私印,丝毫不给我们乾隆爷下手盖章的空间,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弃,但是人中龙凤、脑回路清奇的乾隆爷当然不会就此罢休,直接在画上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如果说仅仅是盖章还不足以令人震惊,那么乾隆爷的另一个习惯不知让多少收藏家直呼痛心,如果说二王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是乾隆爷最爱的书法作品,《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他最爱的一幅画作,就从这被密密麻麻的提拔塞满的画中就可以感受到。

中国画讲究写意留白,但是在乾隆的眼中这些地方就是天然留给他写提拔的地方,这一幅长卷被的空白满是乾隆爷的笔记,多达55处之多,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幅画了,简直就是乾隆爷的个人秀场,非常幸运的一件事,被读书笔记覆盖的并不是真迹,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同时,热爱文艺的青年乾隆总是拥有一颗“我可以的心”、“我能行”的蜜汁自信,不仅仅喜欢收藏欣赏,还喜欢亲自下场临摹。非常经典的就是赵孟頫的《汀草文鸳图》,原画是两只可爱生灵活泼的圆滚滚鸳鸯相互对视,在乾隆笔下的鸳鸯却是一个发际线高到令人害怕的扁嘴鸳鸯,不禁想问一句“hello?请问您是哪位?”

农家乐审美乾隆爷

乾隆未曾经历过九龙夺嫡的白热化战场,也未曾面临过朝中大臣把持朝政的窘境,相反他很幸运,顺利到不能再顺利就登基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还是成为了最长寿的皇帝,如此一帆风顺的人生,父辈留下了充盈的国库,天下安定自然而然地使乾隆的审美技能点歪了。

每每看见瓷母,也叫各种釉彩大瓶,不得不感叹一句匠人们技艺高超,感叹过后总是忍不住想要吐槽一句真是农家乐审美,他的父亲雍正帝时期的瓷器都是以造型简单,颜色素雅庄重为美,器型简单大方,但是到了乾隆这里就画风突变,追求各种华丽的图案和花纹,大红大紫才是最美。

其实也不然,乾隆朝的瓷器也并非全然如此的,比如清乾隆松石绿釉凸夔凤牡丹梅瓶,松石绿搭配缠枝莲纹的小口瓷瓶,让人啧啧赞叹。毕竟身为一国的掌权者,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乾隆爷并非传统认知中那个农家乐审美的君王,相反,在玉器方面,乾隆爷的审美并不差,甚至可以用惊为天人来形容。

玉,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君子喜爱的器,经常用玉比作君子之德,象征着正直美好的品格,因此玉也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关于乾隆爷审美这件事,不应该以一个一成不变的视角来看问题,应该辩证去思考。

笔者认为,乾隆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我们对于他的了解更多是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发展,这就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当你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看史料,去历史中了解乾隆,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在这时你会发现乾隆也是个普通人,他有才华出众的一面,也不妨碍他引人吐槽的审美,当然这份理解是必然存在主观的成分,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一个人的评价一直在推陈出新,所以今天笔者所讲述的乾隆也仅是个人对于乾隆的理解,一家之言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