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建国——《西部印象(下)》

 梅雨墨香 2020-08-20

 五、新疆亚克西

从新疆转了一圈回来,浑身上下一股羊膻气味,脸庞黑得像非洲人似的;三件T恤衫积满盐渍,背面被烈日晒得发白,妻反复搓洗,再也洗不干净了,再也恢复不到新衣模样了。只有从飞机托运回来的哈密瓜和葡萄干,又香又甜,全家老少赞不绝口。这些都是拜新疆所赐,戈壁沙滩,干旱燥热,灼灼赤日似乎要晒化一切……但我还是想再去新疆,还是想说新疆亚克西。

小时候,看维吾尔族舞蹈,女孩子舞步轻快灵巧,不时扭动脖子,显得妩媚动人。她们载歌载舞:“哎!亚克西,亚克西,人民的生活亚克西……”于是,亚克西和新疆,在我脑海里就根深蒂固。在新疆,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亚克西”。维吾尔族人称赞对方,往往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亚克西,亚克西”,意为“很好、很棒”。热情似火,感人肺腑。毫无疑问,亚克西代表着新疆人的热情、好客和赤诚,可以随时将你融化。从飞机抵达乌鲁木齐的那一刻,我就被包围在这火辣辣的亚克西之中。

站在天池边,感受炎炎夏日与冰雪同行,让人称奇叫绝。天池是博格达山北坡的高山湖。眼前是碧蓝碧蓝的湖水,很纯,很厚,有质感。湖水后面是山,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雪岭云杉。往上是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一朵一朵、一堆一堆的白云,好像生长在山峰上,纹丝不动。再往上是蓝天,蓝得一点杂念也没有。低头看看湖水,不知是湖把天映蓝,还是天把湖照蓝,真正是水天一色。沿天池峡谷拾级而下,飞流瀑布一条接一条,煞是壮观。想不到的是,早晨上山,身穿羊毛衫还有点凉飕飕的;临近中午,快到山下了,热得恨不得要打赤膊。炎炎夏日,暑热难耐。突然,冰雹从天而降,气势汹涌,携千军万马咆哮而来。用手触摸着那冷冷的冰雹,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澎湃的生命。冰火两重天,想起“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第一次领教这新疆民谣,还真是亚克西。

行走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是亚克西美景,令人惊喜连连。在人类最后一块净土喀拉斯,何尝又不是这种感受呢!喀拉斯是蒙古语“美丽富饶而神秘”的意思,其水源是阿尔泰山主峰中俄蒙边境的友谊峰。湖的周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20万年以来,喀拉斯湖一直笼罩在与世隔绝的迷雾之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护林员来到这里,一个隐匿已久的秘密才公之于世。喀拉斯湖,宁静而安详。蓝天白云下,雪峰、森林,交相辉映。湖水变幻莫测,晴天,以深蓝绿为主色;阴天,以暗灰绿做底色;炎炎夏日,冰川融化,大量乳白色烨状冰碛物质流入湖中,蓝绿色湖水中又融进了乳白色。因此,喀拉斯湖又称“变色湖”。凝视着莽莽的森林,奇异的花草,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在这片净土上,我的心醉了,真的醉了,醉得恍恍惚惚。一切尘世间的烦恼,似乎都被这湖水过滤得纯净而又纯净。

离开净土喀拉斯,便感觉新疆完全包裹在巨大火炉之中,或者说是包裹在巨大蒸笼之中。在燥热与桑拿浸染下,容易产生错觉,有的甚至颠覆了以往的印象,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亚克西?

来克拉玛依市之前,我在心中无数次想象它的荒凉。这来源于耳熟能详的《克拉玛依之歌》:“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进你,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可是我进入克拉玛依市之后,那遥远、荒凉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一座有着神秘色彩、充满无限活力的新型石油城市矗立在眼前,宛然大西北戈壁滩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来达坂城之前,我在心中无数次想象它的美妙。这来源于另一首耳熟能详的《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呀,两只眼睛真漂亮……”高亢美丽的歌曲,火辣辣的情愫,荡人心魄。可是,当我们途径达坂城,准备去探访美丽姑娘家园时,导游的话却让人愕然:“达坂城是一个山口小城,这里只是一个风力发电风口,美丽的姑娘都往吐鲁番去了。”大家都很失望,只好在耸入云端的风车群中,想象着王洛宾歌声中达坂城姑娘的美丽风姿了。

于是,多年来那一片萦绕在梦幻中的渴望,便飞到了吐鲁番,飞到了葡萄沟。“达坂城的姑娘”,如今你在哪里?果然,从葡萄沟到火焰山,从坎儿井到维吾尔族古村落,从高昌故城到雅丹地貌魔鬼城,处处沉浸在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的艳丽身影和绝妙笑靥之中。在明媚的阳光中,在古老的“可汗堡”前,和几个如花似玉的维吾尔族姑娘簇拥着微笑着合影,或者与她们一起在亚克西歌声中扭动脖子翩翩起舞,分享那乌溜溜的大眼睛和含苞带露的微笑。这令人眩晕的异域风情,难道不是热情的沙漠?

热情的沙漠,在吐鲁番,在火焰山,在奎屯,在昌吉,都将我燃烧得激情澎湃。一脚迈进葡萄园,只见各种葡萄架成了回廊,白葡萄、红葡萄、马奶子葡萄……或青玉、或玛瑙,晶莹透亮,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从葡萄沟出来,总不能不尝尝葡萄吧?林中有一平台,盘腿坐上,交10块钱,便有一壶坎儿井汲来的雪之神水泡就的绿茶。维族姑娘捧上一果盘:达坂的西瓜、哈密的甜瓜和吐鲁番的葡萄。品尝时,歌声随风飘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

作为孙悟空的后代,我对火焰山的热情更为高涨。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盛夏时节,红日当空,赤褐色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名火焰山。在地宫中心,伫立着巨大温度计金箍棒,曾获吉尼斯之最。我爬上去观看,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里。我在这炽热的“八百里火焰山”山脚下留影,向我的英勇的祖先孙大圣致敬!

比火焰山更为炽热的,还数新疆人喝酒的豪爽。在奎屯,在昌吉,两次都被接待单位领导灌醉,至今都心有余悸。主人隆重设宴全羊席,每人赠送一顶尖顶毡帽,致辞欢迎。然后大块吃肉,大杯喝酒。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猎猎风雨的呼啸吼叫,给新疆人带来了“儿子娃娃”的豪气。酒过三巡,我不好意思推却。仰脖“咕咚”一大口,那杯奔腾的烈酒,就如一条火龙直接滑入胃里,立即感到火焰熊熊。主人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亚克西,亚克西”!酒酣耳热,我头戴毡帽,唱新疆民歌,从《达坂城的姑娘》,唱到《掀起你的盖头来》,一首接着一首,兴致盎然。主人打鼓伴舞,众人击筷伴奏,直到我瘫醉如泥……

    从新疆归来,嘴上隆起一堆火气。那是酒喝多了,羊肉吃多了,也是烈日暴晒多了,更是新疆人的热情感染多了。我思念那里的蓝天白云,我思念那里的戈壁沙滩,我思念那里的青山绿水,更思念那里的热情奔放的朋友和漫山遍野的羊群……好几天了,嘴上火气刚退,还留下一点瘢痕,那不是新疆之行的印记吗?无论如何,我还是想再去新疆,还是想说新疆亚克西……

六、观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峡谷之中,以它排山倒海的雄姿闻名全世界。

夏日的烈阳照射在黄土高原上,我们一行也兴高采烈。一路上,沟壑遍布,高坡耸立。一会儿,车在沟底行;一会儿,车在坡顶飞。在这里,我才体会出陕北民歌《信天游》里唱的“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真正内涵。

汽车猛烈地颠簸着,不知不觉,我开始打起了瞌睡。大约过了3个多小时,恍惚中,听到有人说看见黄河了。我透过窗户往下看,不觉很失望,那只是一条狭而长的、在两岸山沟下的浅浅的悠闲的小河流呀。汽车沿着河岸溯流而上。正在纳闷之际,“轰隆隆”一阵阵闷雷般的响声传来,同伴兴奋地大喊一声“壶口瀑布!”我探出头,汽车已到了黄河岸边的山头上。

导游告诉我们,这座山叫西龙王山。遥对的那座巍峨的山脉,叫东龙王山,属于山西的地界。两山相距近千米,两岸是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坡的下半部,被黄河削为河道,成为几十丈高的悬崖,像利斧劈过一样,直立为河岸。悬崖上还留有一道道水痕,向人们讲述着黄河的悠久历史,是怎样历经千古万年一次次地冲刷刨挖,才形成现在的模样。

汽车顺着山坡开下去,停在黄河岸边的河床上。在导游带领下,沿着满是石块的河床,我们来到壶口瀑布面前。这是何等壮观的瀑布啊!与刚才看到的壶口瀑布下游的浅浅的悠闲的小河流形成强烈的反差!滔滔黄河水从上游300多米宽的河床上缓缓流淌过来,骤然间聚拢到两块巨石之间,汇为不到30米的一股巨流,携风裹电,吼雷喷雾,汹涌澎湃,浊浪排空,似野马脱缰,如排山倒海。忽然“轰隆”一声,一头跌入深不可测的壶底,刹那间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景象。有如神来之手,倾天而倒,山谷轰鸣,腾荡急旋,飞沫起虹……

壶口瀑布,那天河决口,是飞落的黄水;群龙争斗,是翻滚的浪花;闪电炸雷,是水石相撞的强音。峡谷中,上演着怎样一场波澜壮阔的黄河大合唱啊!冲天的巨浪正喷射着、咆哮着、翻滚着、撕咬着,像干将莫邪的利剑,舞动着黄色的剑锋直刺河底,溅起光芒四射的黄星;像激怒咆哮的雄狮,抖动着棕黄色的毛发跃下巨石,吐出雄浑万丈的黄水;像桀骜不驯的野马,嘶鸣狂跳,掀起遮天蔽日的黄云。那汹涌澎湃、激荡雷鸣的团团浊浪;那直冲云霄、仙气缭绕的百丈雾柱;那飞向天际、斑驳绚烂的美丽彩虹;那扑朔迷离、举世无双的雄姿英采 ……一切的一切,我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它,比喻它,用粗犷、雄壮、豪迈这些词语,已不能完全来描述它,还原它。

置身于此,我疑惑天地之造化,真是鬼斧神工,美轮美奂。随行的导游笑着讲述了有关传说:几千年前,黄河水位高达数百米,龙王爷居住在现今东西龙王山之处。由于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使龙王无处藏身,便使尽全身力气往地下钻,刨出这个长约数千米的石峪龙槽。龙王吐水,人民遭灾。玉皇大帝派二郎神率九员大将下凡征服龙王。哪知九员大将不是龙王的对手,全部被龙王杀死。玉皇大帝大怒,顺手将手里的茶壶抛出,茶水泼出,形成现在的“壶口瀑布” ,龙王爷被压在瀑布之下的壶底,永世不得翻身。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据古籍《尚书·禹贡篇》记载:“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大概因此而得名的吧。

观于此,那汹涌滚滚的黄河水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我的心灵被冲刷、涤荡,忧愁与烦恼,已被抛至九霄云外。只有那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黄河之水,占据了我的全部灵魂。从这里,我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意境,真正体会到“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的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观壶口瀑布,不由想起老子《道德经》关于水的经典阐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住自己合适的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深沉而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将水作为“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黄河壶口瀑布,我敢说是世界上最雄伟、最壮观、最美丽,最具个性而富有魅力的水了。从上游的似野马脱缰如排山倒海,回归到下游的浅浅的悠闲的小河流状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自然结合,动态之美和静态之美奇妙相连。水态因道路而变,景观因地形而异,不怨、不燥、不怒、不争,既奔流不息,又随遇而安。辉煌之后归于平静,不张扬、不标榜、不邀功、不招摇。若无其事,大智若愚,真可谓“上善若水”。

而小小的“我”,在这壮观的汹涌澎湃、激荡雷鸣的瀑水面前,所谓的烦恼、郁闷、忧愁,都会得到洗涤、冲刷。灵魂也会翩翩起舞,随水激荡,随水飞扬,随水欢唱,随水恣肆汪洋……

七、放歌呼伦贝尔大草原

人类最古老的智慧书《圣经》上提到:“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燥?应当仰望神!” 据说这是基督徒深度治愈痛苦的话语。如果说,上帝真的存在,那么,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定是上帝最特别的创造。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你的心灵能自由地翱翔起来,你的歌声也能纵情地奔放起来。

我一直非常喜欢草原歌曲。从孟贵彬演唱的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到吴雁泽演唱的经典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从德德玛浑厚深沉的女中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到腾格尔摇滚风格的苍凉悠扬的《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   

多少年来,草原歌曲演绎出的那种至真至幻的意境,令人向往,令人沉醉其中。但我也一直大惑不解,为什么草原歌曲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今年7月,当我从海拉尔机场走下飞机的一刹那,就被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歌声迷住了,似乎也在这美丽的大草原找到了答案。7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正是水草丰美牛羊壮的季节。无边草原,阳光明媚,处处活力四射。这清新之美,此前只在影视片中看到过。当置身于实景里,双脚踏在大草原上,猛然发现,自己的视野是如此明亮而通透。不过,最迷人的还是那草原歌声。在这个歌如潮汐的年代,使我灵魂悸动的歌声,仍是那飘荡在这片广袤草原上的悠远旋律,那屹立在苍茫天地之间的亘古吟唱。

我从那首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中,窥得了游牧民族的那种自在。古人在这里放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声绵延不绝,至今还回荡在草原上空。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翡翠的世界里。一阵阵时而豪迈宽厚,时而空灵苍凉的歌声,由天际冉冉飘来,歌者如醉如痴,听者如梦似幻。蓝天、白云、蒙古包,羊群、牧人、马头琴,组成了一幅如仙似幻、动静结合的壮丽美景,令人沉醉其中,使人流连忘返。我终于明白,草原上的人们拥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恣意地在蓝天下“挥动鞭儿响四方”。这种自由、奔放和豪迈不羁,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们的歌声里。当人们听到来自草原的这种自由而空灵的声音时,压抑的心灵便会从潜意识里马上产生向往和共鸣……
   
于是,我追寻着草原歌声走向草原深处。无论是在碧波万顷的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还是在牙克石大兴安岭生态园风姿绰约的白桦林;无论是在蒙古族发祥地室韦镇隔河观望俄罗斯小村,还是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故里额尔古纳河畔发怀古幽思;无论是在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在海拉尔天堂草原游牧部落……都一路行来一路歌,这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奔放!

我静静地躺在草地上,让四肢能够向四面八方努力地舒展。此时此刻,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说,就让自己融入这远方的蓝天白云和广袤草原。草原土地的芬芳,沁人心脾;天空变幻的画面,目不暇接。天蓝蓝,蓝得像海洋,但比海洋蓝得纯净,蓝得深邃,蓝得温柔和恬雅。天边飘过一朵朵白云,像雄狮睡卧,像羊群奔跑,像牛马低头吃草,又像浪花翻滚到云霄……天空、草地、树林,在草原上连接得无比完美。躺在松软的草地,比睡在床上都舒服。像棉花糖般的白云似乎唾手可得,新鲜的风儿从静静的呼伦湖吹来,令我沉醉,令我痴狂,似乎已经与天地融为一体了。面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高歌腾格尔演唱的《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腾格尔深情而苍凉的歌声,在我心中早已打下深刻的烙印。身临其境,格外亲切。粗犷豪放而又荡气回肠的《天堂》,让我在歌声中亲近大地,体味着倾慕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不觉泪流满面……

既然腾格尔歌声中提到“我的家,我的天堂”,在晚霞漫天的傍晚,我们便去探访天堂草原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由10多个蒙古包组成,像洒落在草原上的一排排星星。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非常鲜艳和显眼。在部落大门口,我们接受蒙古族最高接待礼仪“下马酒”。热情奔放的蒙古族姑娘们手捧着哈达,端着银色的酒碗,高调地唱着歌儿,欢迎我们一行人走进了主帐篷。几个蒙古族小伙子和姑娘们正在卖劲地载歌载舞,洋溢着暖暖的蒙古族民族风情。在马头琴伴奏下,我们按蒙古族习俗,用刀割,用手抓,吃“手抓羊肉”。蒙古族人性格豪爽,要我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否则不算朋友,个个都喝得酩酊大醉。席间,蒙古族姑娘端来了“马奶子”酒,还献上了蓝色哈达。原来,蒙古族人崇敬圣洁蓝天,蓝色哈达代表的是蓝色天空,与藏族的白色哈达有所区别。

夜幕降临,篝火点点。月光如水,柔和地倾泻在大草原上。当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的时候,一定要用心来倾听。这时候,草原的辽阔、草原人的爱就会进入你的心海。听到马头琴声,耳边自然响起《敖包相会》那美丽的歌声。蒙古族姑娘带我们来到敖包旁,并点燃起篝火。她告诉我们,敖包又称“鄂博”,本意为石头堆。插上树枝,挂着各色布条,最初作为道路标志,后来作为祭祀祭坛。祭祀敖包时,备就羊肉和奶制品供奉神灵。浇洒奶酒和鲜奶,烧香祝辞,敬献哈达,祈福行礼。同时,还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演唱和江格尔弹唱等活动。青年男女则在这时倾吐衷肠,表达爱意。在大家的怂恿下,我和蒙古族姑娘对唱起《敖包相会》,也算是触景生情,“老夫聊发少年狂”罢了:“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在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哎……”美丽而浪漫的情歌,优美而又深情,表达爱情别开生面,蒙古族人不愧为天生的灵魂歌者。繁星点点,掌声热烈。歌儿越唱越多,朋友们索性跳起舞来。篝火也越烧越旺,红红火火,映照在我们多情而亢奋的脸上……

从呼伦贝尔回来已好多天了。有时一觉醒来,还是这种景象,梦一般,歌一般,挥之不去。我知道,放歌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的心灵最能自由翱翔的日子,也是我的歌声最能纵情奔放的时光。而悠远绵长的草原之歌,正是对呼伦贝尔这个风吹不息、生命不止的天堂的深情吟唱、吟唱……

 

八、神奇的九寨沟

知道九寨沟,是从容中尔甲演唱的《神奇的九寨》开始的:“在离天很近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噢,神奇的九寨;噢,人间的天堂。你把那温情的灵光,噢,洒遍山岗;你看那天下的人儿,噢,深情向往,向往……”

容中尔甲磁性的声音和藏族文化气质,使得《神奇的九寨》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唱,九寨沟旅游也迅速火爆起来。今年春天,一个春雨绵绵的季节,我去访问九寨沟,去寻觅九寨沟的神奇

九寨沟之神奇,全在于行路难。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云:“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细雨霏霏,空气清新,但人在旅途并不轻松。从成都到九寨沟,沿线都是悬崖峭壁,时有塌方和泥石流,常有交警前方路况提示,一路都把心揪在手上。全是盘山公路,路险山多弯道急。刚进入川西平原口内,就见岷江磅礴奔腾,沿川藏高原屋脊“雪宝顶”奔流而下。从车上望去,疑是岷江水在逆流而上……一座座山川相连,随岷江而立,汽车在崇山峻岭中艰难前行。

进入岷江大峡谷,然后是更为艰险的汶川、茂县一带。车停汶川,向县城方向眺望,我心沉痛,向“5·12”大地震遇难同胞致哀,祈祷汶川灾后重建幸福平安。汽车穿行在悬崖峭壁上,又暴露在狭长的悬崖峭壁下,如果真的发生地震、塌方和泥石流,简直是插翅难逃。冒险去看美景,对于我还是第一次。

九寨沟之神奇,还在于渲染足。譬如拜佛,须一路五体投地,虔诚叩拜。黄龙洞就是叩拜九寨沟的渲染铺垫。岷山主峰“雪宝顶”下,感觉黄龙洞特别寒冷,成都气温22度,这里却零下2度,温差足足24度。山下春暖花开,山上大雪纷飞,堪为大自然奇观。没带棉衣,冻得直打哆嗦。海拔3500米,高原反应,却挡不住我探胜的步履。这里山势如龙,又称为“藏龙山”,洞石呈卡斯特地貌。最具代表的五彩池,像一串五彩珍珠,晶莹剔透,五彩纷呈。佛门名刹黄龙寺亦名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曾修道于此。如果说九寨是天界的仙女,那么黄龙则是凡尘的牛郎。黄龙和九寨相望,日夜思君不见君,千年相知不相随。黄龙,不知你可曾听到仙女深情的呼唤?我想你一定能听到的,不然为何那“雪宝顶”上总是长年白雪皑皑?那是她相思的风霜,催白了你双鬓的黑发。黄龙,仙女前世穿过你黑发的手,是否能握住你今生的温暖?

九寨沟之神奇,更在于山水妙。翻越海拔3360米的岷江发源地弓杠岭,就进入了九寨沟。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主管草木万物之神比央朵明热巴,有9个美丽善良的女儿,来自9座雪峰上空。她们看见蛇魔在水中投毒,导致人畜倒毙,顿生怜悯之心,下凡打败了蛇魔,并与9个藏族男子成婚,分居九个寨寮。于是,人间便有了这处童话世界般的原始古朴的梦幻仙境。

九寨沟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尽融于瀑布、河流、湖泊、滩涂,连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而篝火烤羊锅庄和古老传说,则展现出藏羌人热情强悍的民族风情。

漫步日则沟原始森林,松杉挺拔,郁郁葱葱。杂藤缠着树,大树纠着藤,环环绕绕,缠绵悱恻。阳光穿过树梢,照在苔藓落叶上,斑驳鳞鳞,怪形奇异;林中白雾萦绕,折射出多彩丝练,像霓虹灯光束变异在湿润的深林中;循着光束向上,只是一片蓝天,间或一片白云……森林里弥漫着润湿的芬芳,甘甜清新,似乎能嗅到远古的气息……
  沿栈道步出深林,“海子”精彩纷呈,扑面而来。镜海、芳草海、熊猫海、箭竹海、孔雀海、珍珠滩……争奇斗妍,目不暇接。驻足五花海,深蓝,浅绿,鹅黄,青黛,粉艳……五彩缤纷,斑斓多姿。水底古树,诡异静谧;山林倒影,神秘莫测。山风来自山林,吹皱一池海面,搅起层层涟漪。  
  诺日朗瀑布清澈纯透,如银河飞泻,气势恢宏,雷鸣震耳。在朝阳辉映下,一道彩虹斜挂峡谷,飞瀑丰姿多态,妖娆迷人。站在瀑布观景台,全景一览无余。飞流在云雾衬托下,手持彩练当空舞,汹涌澎湃,白练挂川,珍珠飞溅,喷彩滴翠……水瀑跌进谷底,吼声如雷;水色碧绛泛白,卷起千堆浪花。  
  如果说,山是九寨沟的骨骼;那么,水就是九寨沟的血脉。九寨之水天上来,圣洁而充满灵性。从雪山之巅轻灵而下,次第注入高山湖泊。继而漫溢,倾泻直下,跌落深谷。将一匹匹华美的绵缎,撒落于山涧,再汇聚成溪,穿过绿树红花,涓涓流去。在我的面前,这些水的精灵,或仰面高歌,或低吟浅唱,或激流奔腾,或潺潺而下。动静相融,刚柔相生,浑然绘就一幅硕大无比的水墨画……
    当我陶醉于九寨沟山水之间时,更被这里粗犷奔放、热情好客的藏民所感染。据考证,藏民祖先来自
甘肃阿尼卿山,唐朝时随松赞干布东征,部分人留在了弓杠岭下。晚上,我们走进藏家。藏民朋友早就在院子里燃起了篝火。一进门,就用藏族最隆重的礼节,给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嘴里高呼着“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待走进庭院里屋,只见藏家传统装饰墙里,一格格镶嵌着华丽的工艺品。四周摆放着条桌和长凳,条桌上已摆好了美酒佳肴。既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烤牦牛肉,也有洋芋糍粑、素烧如意和虫草鸭。小碗、小碟、小壶杂放其间,玲珑剔透。身穿藏族盛装的美女卓玛,引领我们金盆洗手、过火盆、摸玉石……坐定后,卓玛微笑着走向我们,献上酥油茶和青稞酒。然后,大家来到院子里,围着篝火,吃着美味的烤羊肉,喝着清新的青稞酒,唱着优美的藏歌,跳着轻快的锅庄,心中满载着兴奋和喜悦……

从九寨沟回来的车上,大家高谈阔论,意犹未尽。我虽一言不发,内心却感慨万千。李白有诗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九寨沟也是个不适宜高声谈笑的地方。只适宜静静地欣赏,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人类语言在这里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用什么才能表达这份感动呢?感谢造物主的无限慷慨,感谢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令我们心迷神醉,流连忘返。这时,耳边又响起容中而甲演唱的《神奇的九寨》。容中尔甲磁性的高原之声,渗透人心,传入山川河流,传递着天堂对我们的问候:“在离我很远的地方,总有一枝花朵在芬芳。她有着生命祈求的梦想,她有着日月轮回的沧桑。噢,神奇的九寨;噢,人间的天堂。你把那童话的世界,噢,铺满高原;你看那天下的人儿,噢,深情向往,向往……”

重要通知

《木沐读书》和《初语阅读》两个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自办的选稿基地,将会陆续推出各位作家的投稿以飨读者。

作为选稿基地,我们推出各位作家的来稿,旨在扩大交流范围,深入交流层次,在以文会友的同时,通过观摩、切磋,以提高大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