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静作品 | 云寺清凉忆旧游

 梅雨墨香 2020-08-20

作者简介:卢静,女,山西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作品曾发于《诗刊》《山西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刊》《草原》等报刊,被收入《中国年度散文诗》等多家选本。散文集《谁谓河广》入选“晋军新方阵文丛·第三辑”。曾获第七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等奖项。

月夜莲泉

月华如飞万千雪霰,山间小旅馆的素壁上,印出一幅浅淡的水墨画。我醒来时,海棠枝正在画里疏摇,微风拂处,一窗清涨的水墨缓缓浸润。庭院里,旅客的絮谈声渐次低了下去。 

推开窗,峰峦石树,明覆薄霜,一轮白璧,飘然悬棂。遥远起伏的松涛,山谷朦胧的回鸣,还有莫可名状的声音,谐奏着夜静寂下来后,越来越滚玉般清亮的涧水声。 

这是十几年前一个难忘的夜晚。 

溪涧就在旅馆左近,我尾随母亲一行人踏月相访。犹记得空明万里,清湍沁月,曼叹一回后,竟无人再语。水边一种高山杨柳,躯身似白杨伟岸,叶子如柳眉秀蝉,蓊蓊郁郁的影子静卧在水中。如此时,幽寂夜里的台山,五峰莲绽,林木深处隐藏的百余座古刹都静静浅睡,笼浸在如洗月色中。 

一位亲长开始临涧打坐。她的身姿在月下水边莫名感染了我。中心悄触。不再倚着母亲,我也濒涧水仿着她的样子。可是,我念什么呢?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女孩子,静谧的佛山气氛,使我在水边坐了下来。回想漫步台怀镇有名的杨林街时,一位归寺的青衣僧人每行一步,便放下布包袱礼拜叩首,虽不甚解,心间却似一颗晶莹的泪上涌。默念起白天所闻“东台顶供奉聪明文殊菩萨,南台顶供奉智慧文殊菩萨……”,念了一遍又一遍,并不觉得枯燥,山风隐隐袭来林木的清香,在一溪皓月里,凝闪粒粒雪珠。 

山下正是炎夏,而北部阴谷处存终年不化的“千年雪”“万年冰”的五台山,别名清凉山,又是一番境界。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华严经》上亦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里,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晚上素餐,邻桌便遇上“大朝台”的居士团。所谓“大朝台”,便是须登五峰,将五顶供奉的文殊菩萨全部礼拜,这是一件着力的功德。 

五台山最高峰为素称“华北屋脊”的北峰,海拔3058米,碧草摇青,绝少纤尘,无垢文殊菩萨便供在石砌灵应寺内。台巅北望,思寻北岳恒山苍茫山脉一路接踵而来,天风回环,犹万马腾空,气象自是宏伟庄严。

孜孜诚心的居士们不惜朝跋暮涉,五顶皆朝,早令彼时的我深叹。又偶闻山上一寺方丈,竟结寒庐于高山绝顶之上风雨潜修。目所见,耳所闻,真如帆侧浪痕荡漾年少心中,使我对钟声回响的清凉五台山充满了亲切敬爱之情。山上的香客与游人似乎都受到了些许感染,不能大朝台,必至小朝台。我们一行数人,也决定次日清晨便登黛螺顶,朝拜寺庙供奉的五方文殊菩萨了!

                   

翠顶黛螺

五台有句俗谚: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 

台内清水河边的黛螺顶,像一粒闪烁的明珠嵌在碧峰环抱的小山峰上。寺里合塑了五方文殊像,来者登峰上香,如同参拜了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 

“当——当——”,在隔水晨钟悠渺的余韵里,我们拂着清凉曦光之弦,登上了黛螺顶的大智路。这条路由1080个青石台阶砌成,据说走到尽头,烦恼顿消。方才如绸拂面的晨风,逐渐温煦起来,不觉间阳光已一线线一层层地闪耀黛顶,碎金子般撒满了整个台怀。一眼望去,翠绿欲流的莜麦,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墨绿凝重的松柏,烟笼青碧的高山杨柳,色影斑驳错动,鲜蓬蓬倒映在幽凉的清水河中。时而僧人与游人的影子也摇在水波里,或是划过远方的路上。白云不住地飘幻投影,峰谷便一块明亮一块朦胧的,逸生无穷机趣。不由使人吟哦元好问题五台山的诗句:“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渐至峰巅时,已沁出微汗,恰好一朵云覆来,山头宛如戴上了一顶水柔的帽子,刹那周身爽净。回首山腰,依然翠绿光鲜,山下潺潺流淌的清河闪耀着光斑。风一起,云朵却又飘到半山腰,香火旺盛的黛螺顶玉浮阳光之下.。穿过石狮、牌楼,拜毕出殿,我暗忖文殊为何还有童子造型?恰好一棵苍翠虬劲的古松下,几人手捧经书,相言五髻文殊是其本真,取童子形,永葆赤子之心。后来读到经疏载“文殊师利,身郁金色,顶有五髻作童子形,左持泥卢钵罗,是细叶青莲华,华上有金刚印,极熙怡微笑,坐白莲台”。一步一阶下山来,细雨微洒,回望黛顶轻朦,不由又想起“永葆赤子之心”这句话。 

巍巍大白塔,离黛螺顶不远,处于台怀中央,此地一片香火缭绕,梵宇琳宫,翘檐飞甍,流光溢彩。后来重访五台,我也是从塔前开始观瞻的。宝塔堪称五台山一绝。青教和黄教风格纷呈,妙姿百出,耸立峰谷。当你穿行于令人目不暇接的砖石木铁、铜银青玉、琉璃水晶铸造的各式佛塔中,看到最小的仅0.05米高,巧夺天工,怎能不心生暗叹?而最大的便是塔院寺里,这座塔里藏塔的大白塔了。我们围塔盘绕了许久,仰视近60米高洁白的塔身,顶端铜宝瓶熠熠生辉,天风吹摇铜垂檐下吊挂的铜玲声音清远,优美的弧线,匀称的比例,的确处处呈现几何构图的和谐与变奏。漫步五台,不仅塔庙奇绝,精妙雕塑壁画随时可见,几乎处处建筑,片片风景,又都伴随着轶闻掌故。大白塔东侧的文殊发塔,便有一个文殊菩萨化身贫女的传说,大意如下:

据传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天,都要设一个大斋会,周济僧俗贫者。有一年,有一个贫妇人抱一子,拖一子,身后还跟着一犬,也随着潮水般的人群涌入寺内。她剪了一绺头发施济后,对伙头和尚说:“我还有急事,请先分给我吃吧。”她得到了三份饭食,连两个孩子的也都有了。贫女又说:“狗有生命,也该给一份。”和尚按捺着勉强又施了一份。谁料贫女又说:“我腹内有子,尚须分食。”和尚终于忍不住发怒道:“肚里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分斋食,你真是贪得无厌!”贫女在众人面前被怒叱后,念了一个偈曰: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随即跃身腾空,化作文殊菩萨,引着的狗成了狮子,两个孩子则成了侍立的童子。复念偈曰: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当时会众千人,向空请示平等法门。空中又传来偈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后来,人们便以贫女所施之发,于身起处,建发塔供养。

我们从塔院寺出来,相循洪亮悠扬的钟声,便步入了毗连的五台山开山寺庙——倚峙碧绿灵鹫峰的大显通寺,初名大孚灵鹫寺。

   

灵峰妙境

大显通寺甚是宏伟,气象庄严,苍松翠柏掩映400余间殿堂楼阁,更添一片古穆气氛。母亲还徘徊留恋着寺门钟楼的钟声,也难怪,这口明朝给我们遗留的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重的铜钟,不仅神奇地铸有万余字楷书佛经一部,而且绵长清音能远传全山呢! 

就这样一步一印,谛听着钟声前行,只见有的殿堂巍峨宽广,有的造型奇异,雕饰精细,如无梁无量殿,从外看重楼耸立,进内却穹窿为顶。而最为人称道的,则是后高殿前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铜殿了。

它就是五台山美名远播的显通铜殿。此处又有一典故。 

相传明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入冷宫,欲绝明室后裔。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不得已,将少主交给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登基,便是万历皇帝,为了感谢母恩,决定为李娘娘铸造铜殿。铜殿由当时高僧佛灯和尚主持铸造,雕琢各种仙花瑶草松柏鸟兽,精微各异,妙处难言,尤以横梁之雕最为活灵活现。 

三三两两的游人,兴致盎然地围绕铜殿逡巡,向里望,塑有一尊文殊骑狮铜像的殿内,四壁铜铸小佛像琳琳琅琅,真是心目精巧,人在佛国。

灵鹫峰一带寺院,给我留下深挚印象,拾笔循旧踪,不禁又忆起壮彩菩萨顶和山上罗睺寺开花现佛了。

这两处,均是康熙年间由青庙改成的黄庙。当年菩萨顶扎萨克统领着全山大部分黄庙,活佛达赖和班禅亦曾于此讲经说法。沿108级陡峭的台阶而上,经过匾悬"灵峰妙境"四个鎏金字的牌楼,又是一程雕龙的峻峭石阶,殿顶依皇制覆盖琉璃黄瓦,黄蓝绿三色在灵鹫峰顶,晃动着金壁辉煌的光影。罕见的白文殊,则为罗睺寺所遇,菩萨乳白面目,肩膀两边伸出肩花,放置经书和智慧剑,闪现着藏传佛教的特色。寺内巧妙的开花现佛却渊源更早,传说宋丞相游五台山时,亲睹一棵古松顶呈现神灯,后人将这颗松树尊为“佛树”。清代,不知何故,此树突然枯死,为祭奠佛树,便将枯树伐倒,主干做成了“开花现佛”。还记得莲花台一转动起来,二十四梵天护法下,雕刻的水浪与十八罗汉像,呈现出生动的罗汉过江图景,花瓣一张一合,四方佛稳坐莲花中央时隐时现。

冰蓝的天幕上,皎月开始洒下宁静的银辉,群星似水晶点缀。我怀着眷恋之心,一边浮想明天南山之旅,一边回忆灵鹫峰星集的寺院,倦恋不舍地走回旅栈。 

南山屐痕

上五台的第三天,已是最后一天,何况史上有名的几座寺庙,像金阁寺、龙泉寺等皆未能去访,对余下的行程,更生了爱惜之心。 

从台怀向南,我们前访以雕塑著称的南山寺,更远些以滴泉闻名的观音洞二处,前半路缘清水河潺潺水声萧萧树声漫行,后半路搭乘了一辆当地老乡的马车,却在意料之外。 

我捏一方白手帕沁入澄澈的河水牵摆,在河面荡起圈圈涟漪时,对岸高山杨柳丛也随风拂摇青绿。这种绿,既不黯深,也不浅显,是我极喜欢的一种绿色。透过碧烟重幕,一带红墙逶迤,隐隐翘露殿宇的飞檐,风絮絮吹过,钟声拖着长音悠荡传来,流水在脚下奏着无弦琴,心中有说不出的怡宁。我们索性坐在古刹对面隔河小憩。多年后回想起来,青谷僧寺的静卧,如玉润伏,依然让我心旷神怡,又隐约遗憾,未及一访山林更幽深处,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所在——唐代南禅寺。据说南禅寺典型唐代风格的建筑大佛殿内,塑像无论佛祖、菩萨,还是迦难阿叶、护法天王,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容貌丰润,表情逼真,动静神态自若。 

簌簌丛叶声中,当你踏上五台寺庙的石阶,会感到青石缝里几乎都隐隐浮现出“敕建”二字,辉煌的佛教史,使得历次灭佛运动,五台山皆首当其冲在劫难逃。唐代初中期,正是五台名僧辈出的时候。不是说敦煌莫高窟的《五台山图》壁画,寺院星灿,香客云集,一现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吗?可到了会昌年间,却发生了来势汹涌的灭佛,古刹禅林,夷为平地,幸而山林的幽僻隐藏,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南禅寺。佛光山山腰另有南禅寺劫后重生的姐妹——以唐代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的佛光寺,规模宏伟,可惜也未能拜会。

回到正话。渡过清水河后,不久便来到南山寺。过去有句赞五台的俗语“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而南山寺雕塑在五台山又小有名气,其雕工纯熟便可想而知了。南山寺是座倚山而建气魄宏大的寺庙,分为三处,只记得上部称为万圣佑国寺。沿古道盘桓,进得寺来,照壁、牌楼、栏廊,殿堂都精雕细刻,妙意难言。我正倚着雕镌花木的石栏,远眺清水河谷的风光,三峰画图中,想起元好问题诗的后两句“此景只因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不由暗暗惋惜古时五台林木蔚秀,流水绕清,应比今天更胜一筹。母亲却招手唤我,大家都进大雄宝殿内看佛像了,进殿瞻望,果然名不虚传,你看!活蹦乱跳的两头小象前面,脚踏莲花的十八臂普贤菩萨雕得多么精美;送子观音更是栩栩传神,左手抱护天真无邪的孩子,右手还摩挲着孩子可爱的小手,神态极为亲切自然。十八罗汉或坐,或卧,或随意而谈,或侧耳细听,生动难摹。拾阶而上,又游入石雕的海洋,双目所及,几乎无石不雕,全寺石雕近千幅,也算五台一绝了。 

在山上,恰遇一位老乡赶着马车悠悠而来,捎了我们一程。马车是拉果子去的,车上铺着一层干净暖和的金黄稻草,竟使我的心漾出几缕温暖来。云去山如画,云来山更佳,五台山本来便云朵飘幻,这会儿坐在马车上,颤动的节奏里更增添了美妙的幻觉。我真愿意就这样仰面朝天一直望下去。拉车的马毛色乌黑光滑,难怪过去盛夏时,附近几省都有人赶着骡马牛羊上五台“寄坡”,人可以逛庙会,牲畜在水充足草繁茂的山上过夏,百病不生,还能增膘一指。 

折回台怀后,因为留恋台山,我们又攫紧访了一趟北面较近的碧山寺。“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林荫蔽日流水凝青的碧山寺,是一座十方禅林,历朝历代接待游方僧人和居士居住,明月菩提,探讨佛理。从前碧山寺里,还有五台十景之一呢,那是一部写在白绫上的字塔,悬视精珑宝塔,如工笔画就,近看却是豆子大小的楷书,不多不少正好一部《华严经》,却再插不了一字进去。如今碧山字塔与诸多佛宝都藏在显通寺佛国藏珍楼里了。黄昏霞光已返射庙宇的檐脊上,寺僧正在做晚课,古寺木鱼声声梵呗中,只及伫听片刻,便将告别了。临行,用小本子工整抄下山门对联“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风尘匆匆地告别,告别碧山寺,也告别了佛国胜地五台山。 

月光,还是清澈地普照山林,岚风,还是时时拂来松木百树清新的气息。 

直到如今,那一条幽静清水河,还会从我的梦境中蜿蜒舒缓地穿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编委会

 刘志成、许辉、张继炼、张庆龙、杨海蒂、梅雨墨、小聿

 执行总编:梅雨墨   

 编辑部主任:小聿    

 编辑:王家运、邹辉、张梵     

 微信平台部部长:木小沐  

 通联部部长:孙辉   

 通联部成员:周岑岑、赵爱霞  

 校对:彭光品

 封面题字:陈浩金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淮南市龙湖南路舜耕书院

 国内统一刊号:CN  151196/GO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7176


《木沐读书》和《初语阅读》两个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自办的选稿基地,将会陆续推出各位作家的投稿以飨读者。

作为选稿基地,我们推出各位作家的来稿,旨在扩大交流范围,深入交流层次,在以文会友的同时,通过观摩、切磋,以提高大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