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刘猛作品 | 却金亭前的沉思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半亩书舍

半亩书舍——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半亩书舍——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半亩书舍——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走过阜宁庙湾古城的迎薰楼,穿过其间的酒楼茶社,穿过旧时的县衙,穿过小城的沧桑。在西北角处,佛光塔下,一座风格古朴的却金亭沐浴在春光里,在天地间,散发着徐徐清气,浩然正气。

却金亭是一座六角凉亭,典型的明清徽派江南建筑风格。亭高约八米,建于山石之上,松竹映衬,清雅静幽。其匾额上隶书嵌刻“敬廉”两字,亭柱上撰有一联:县古槐根劲,官清马骨高。此亭是庙湾(阜宁古称)民众为纪念明朝勤政廉吏范鏓而建立,登斯亭也,吾辈后来者仰望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范鏓是明朝正德十二年的进士,嘉靖十六年(1537年)仲春,由河南知府调任两淮盐运使,驻节庙湾。两淮建有盐场三十处,庙湾盐场即为其一。当时庙湾,“东北际海,西接淮楚,南抵盐城”,是两淮地区重要的海产盐地,有盐民五万之众。盐民以开辟海涂晒盐为业,盐民设有盐籍,一旦入籍,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囚役。盐场无固定设施,任凭海水冲刷,盐民不断迁徙,风吹日晒,居无定所。官府横征暴敛,巡丁场役敲诈勒索,盐民终年劳作,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苦卤苦水苦扁担,苦屋苦路苦海滩”是盐民悲惨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庙湾,范鏓屡次推辞当地盐商官绅的宴请,惩办贪官污吏,坚决扫黑除恶,缉拿不法盐贩,他遭遇奸诈盐商钱色之诱,甚至是生死惊变,始终是一个清廉守正的盐官;他胸怀盐民,“多惠政,询亭民(盐民)”,在盐池灶廪之间,在茅屋农舍之中,在阡陌港湾之处,留下了他闪光的汗水和足迹;他积极组织盐业生产,发动灶民盐丁大规模建造盐仓,屯土晒盐,从此,生息于此的黎民百姓靠海吃海,安居乐业。“七角菜,灯笼泡,范爷来了盐工饱;纸驴马,不能骑,范爷去了灶民饥……”

范鏓凭借卓越的政绩,深得百姓的夸赞和朝廷赏识。 四年后,他被朝廷调往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盐民将石码头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流着泪为范大人送别。庙湾离四川路途遥远,山高水长,民众担忧两袖清风的三品盐官路费不足,特地凑银相赠资助盘缠,而“鏓坚却之”。他只带上一包白花花的海盐,那洁白干净的盐粒,也是他纯净的一颗心。转身离去之际,范鏓向庙湾场的方向深鞠一躬。一双泪眼掠过串场河,那泪水中有海盐的艰涩与苦咸。

范鏓的船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碧空尽。“为彰清节”,当地盐民将凑起来的银子,在庙湾盐课司街南即盐市口处,建了一座亭子,名为“却金亭”。民国初年,却金亭年久坍毁,2011年却金亭重建于此。范大人已经远去五百年了,拾级而上,抚亭仰望一幅幅关于他的木刻浮雕,感觉他的音容宛在,凛然正气逼人,直透人心,清风徐来,净化每一个登临者的心灵,荡涤灵魂深处的污垢。

却金亭藏于庙湾古城之一隅,与天下名亭比起来相形见绌。她没有醉翁亭的飞檐深秀,泉洌酒香,醉情山水;没有爱晚亭的白云人家,寒山枫叶,闲情逸致;也没有风波亭莫名冤屈,报国无门,仰天长叹;她有的是爱民情怀,有的是勤政奉公,有的是廉洁守正。她不像名亭那样,开阔壮观,文墨风流,成为一山一湖一谷的“主角”,崇山峻岭,湖光山色皆为背景。在庙湾古城,却金亭只是默默无语的“配角”,向后来者叙说当年范鏓的故事,百世流芳。

历史上,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筑祠,或沽名钓誉,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名垂青史。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立生祠的,人没死祠先拆;重虚名的,死后比虚名还轻,他们就像世间的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之中。范鏓之所以被盐民筑亭纪念,“赢得生前身后名”,除却其清正廉洁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为盐民利益,敢于担当,勤政奉公,救盐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早年,他在河南知府任上,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巡抚都御史潘埙以有待查实为由,不批准各地请求赈灾的文牒。灾情十分紧急,为防因延误救灾而发生百姓饿死的情况。范鏓不等向上级请示,打开粮仓赈灾,救活十余万饥民,受到百姓称颂。升任两淮盐运使后,他向朝廷陈述“鹺政(盐务)十要”,除弊革新,关注民生,不惧生死,打击不法官吏、盐商,让盐民有饭吃,过上安定日子。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与民众利益,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就会价值巨大,影响深远,被人们永远怀念!

两淮盐运使执掌一方盐业生产、销售大权,是一个令人眼馋的肥缺。试想,在其任上,范鏓少些民生温度,多拉拢不法盐商,会怎么样?多专注于迎来送往,攀附权贵,会怎么样?多些随波逐流,捞金捞银,会怎么样?他会不会在这里不到四年就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是没有,什么也没有,只有眼前的一座挺直的却金亭。在范鏓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先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心里装着的是“以天下为己任”,心头想着的是万家忧愁苦乐,耳畔听到的是衙斋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鏓是钟声之意,由金、囱、心三字组成,我猜想范大人取此名,就是将钱财(金)放在一边,心上只想着百姓的烟火(囱),冷暖,苦乐,并以钟声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

范鏓离任,盐民数里相送,凑金相赠,此景令人动容。我们后来者,是否能像范大人一样具有凛然正气,做人仰无愧于天,行事俯不怍于地;是否也能在民众心中筑起一座座“却金亭”。我们今天从事的伟大事业,可比当年范大人企求的让百姓有饭吃,过上安定日子的愿望,不知要宏大多少倍呢!干大事业就得有大作为,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必须更加勇于担当,执著奋进;更加勤政奉公,清正廉洁;更加宠辱不惊,忧乐民众,将一门心思放在发展富民强国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多年后,阜宁一批文艺工作者将范鏓的故事搬上舞台,以地方戏淮剧的形式呈现,《却金亭记》走村串乡,连演百场而不衰,深受百姓欢迎,一位血肉丰满、情深义重的古代廉吏的感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又站在了人们面前。戏中有一幕:范鏓辞别百姓离去时,遇到一条涵沟无法通行,送行的百姓将他连人带行李一起涉水抬过去。一心为民,勤政廉洁的好官,群众永远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清朝诗人郭广曾写一首《范亭诗》,赞颂范鏓清正廉洁的品质。“盐使清操昔共贤, 荒庭遗迹锁寒烟。 人生只解黄金好,谁识辞金更足传。”站在却金亭,我想着范鏓,想着那些故事,阳光明媚,心里敞亮。


作者简介:刘猛,笔名吴下阿蒙,盐城市作协会员,曾在阜宁报社工作,获得过全国杂文奖,省市县报好新闻奖。现在阜宁县教育局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