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黄隆旆作品 | 桶冈游记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偶与人闲聊,得知位于赣南崇山峻岭的崇义县思顺乡桶冈村(现更名桶江村),有一巨石,乃王阳明的记功岩。我暗自窃喜,心就痒痒的。

阳明先生何许人也?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精通儒、道、佛,陆王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思想学说不但在中国广泛流传,还波及整个东南亚。他倡导“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弟子甚众,成就冠绝于大明一代。

在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名人可谓灿若繁星。然而,像阳明先生这样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贡献的,真算得上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就凤毛鳞角了。怎不令我心驰神往?

十月一日晚上九点多,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真是无巧不成书,竟然是朋友相邀,要我一同前往桶冈游玩。有此好事,我二话没说,欣然答应。

第二一大早,美好的天气宛若我的心情。汽车喇叭欢鸣,我喜滋滋的,屁颠颠奔去,恰似顽童登车,与朋友相伴前行。

时值金秋十月,清风送爽,丹桂飘香。我们出营前,穿平富,越上寨,至金坑,横过埠,进思顺。220国道正全面施工,大多公路受其影响凹凸不平,人就有了颠簸之苦,但大家依旧一路上谈笑风生,不时商讨王阳明其人其事。

来到思顺圩,思顺村的何光锋先生热情有加,请坐泡茶,听了我们的来意,立即表示要亲自带我们前往,客家人的热情好客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好生感动。

茶罢,在何先生的导引下,我们不顾舟车劳顿,继续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驱车前行。何先生胸怀山形,心明路径,不一会儿,把我们甩出老远,幸好只有一条大道,即使出现小岔路,也不可能错误诱惑我们,从而拐跑我们的思绪而误入歧途。

行走之中,忽见两边高山悬危对峙,陡岩峭壁悄然耸立,公路墈下壑深水湍,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有关史料称,此处正是五百多年前的暴民蓝天凤之最大哨卡——锁匙窿。难怪当时谢、蓝二人可以遥相呼应,割据崇义,啸聚一片山林村庄,坐大而成一方小霸王。我们停车驻足,细看如斯景状,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前引路的何先生,早就绝尘而去。

稍作逗留,复又登车,一路奔驰,一路风景,山雄浑,林茂密,苍翠欲滴的莽莽丛林,景致自然催生潜伏心底的美好感受。如此这般走了二十多华里山间公路,沿途只见树木葱茏,绿茵如云,却不见人烟,就是在山上活动的山民也未曾看到。正在我思虑困惑之际,一自然村庄赫然映入眼帘。恍惚中,脑海霎间浮现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是惋惜自己错过了柳暗花明的季节。

桶冈,四面环山,风景秀美,是一巴掌大的盆地,浑然天成一个小村落,恰似过去农夫割禾脱粒的桶冈。此刻,阳光毫不吝啬地洒落下来,给周边翠绿的群峰涂抹一层金黄。篱笆瓦屋,鸡鸣犬吠,山溪清澈,给静谧的山村平添几许生趣,那份宁静祥和的氛围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

车停人下,急不可奈的我便踏上曲折廊桥,桥的尽头筑一八角亭,亭内竖一石碑甚是醒目。其碑镌刻王守仁当年上奏朝庭之《立崇义县治疏》,既彰显阳明先生当年缴匪抚民之功劳,辖制地方之政治智慧,又可作一耀眼的景点,为深山旅游陡增一抺亮色。

曲径通幽,我们继续沿着逼仄的山间小道溯流而上。行走中,我们与赣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简心一家三口不期而遇。

一番寒暄问候,大家边走边聊,欣赏着一幅幅如画景色,品味着古人所说的“宁静而致远”,时不时还掏出手机拍下一帧帧美图,身心沉浸其中,仿佛走进陶渊明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了。

沿途,碎花异草不断呈现,还有糖梨子(山楂)等果实不时激动自己的眼睛,目光经秀色可餐的野果花卉不断刺激,格外明亮,内心也分外欣喜,自然有了美不胜收的意味。

遇上如今极为鲜见的油槽(水碓),师友们情不自禁地纷纷前往,就近察看,还忘乎所以地举起手机,和水碓合影留念,为自己添加一帧照片的同时,也留下了这美好瞬间,似乎自己穿越于过去了。

水碓是过去生产力极为低下时,利用流水的动力而发明的榨油工具。目睹这一切,我的脑海倏然想起,当年小时候在油槽下的所见所闻:这边,担去木梓榨油的农户,自己点燃自带柴木,灶间的火苗先是哔哔啵啵,继而扑楞楞欢呼,烘焙着木梓以便压榨时增加出油率,尽可能多榨出一些油来。那边,时令至冬,寒风在四面通透的油槽肆意妄为,榨油师傅却赤膊上阵,手臂上鼓胀凸显的动脉血管,犹如巨大的蚯蚓蠕动,所费力气之大,几乎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整个油槽,一派热气腾腾的紧张气氛,由不得农户和榨油师傅分心,压一番,榨一番,金黄而晶莹的木梓油沿油槽淙淙而出。我不得不惊叹祖先的辛勤劳作,也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聪明才智。

一路迤逦,拾级而上。忽然,路旁一块巨石迎面而来,兀自伫立,巍然挺拔,气势恢弘,撼人心魄。迎面的巨石上端,“记功岩”三个大字依稀可辨。

大家似乎忘却了阳光依旧带着逼人暑气,有汗涔涔溢出,三步并着二步急匆匆奔去。记功岩一丈有余,不傍不靠,孤单无助,凸显“危楼高百尺”的意境,也许站在顶端,真的“手可摘星辰”了。刹那间,庞然巨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面对这一切,谁敢不由衷产生敬畏且心生感佩之情呢?

记功岩的主体文字乃阴刻,入石三分,虽经五百多年的风侵雨蚀,仍然十分清晰。那些字迹,横撇竖捺,一笔一画颇见功力。有人介绍说,这些字体是临摹王阳明的手书雕刻而成。由此可见,王阳明先生的楷书如果置于当下,该属书法大家之列。况且,他彪炳青史的赫然功绩,在历史长河中不可能淹没,始终璀璨夺目。

望着“记功岩”,我思想起汉代窦宪之燕然敕功。窦宪只是用武功彻底征服了北匈奴,根本谈不上文治,而阳明先生不但武功不同凡响,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倡导的心学,至今还深远影响神州大地,令人不得不折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抚岩沉思:人的思想怎么能如此慎密,如此深邃,如此宽广?从而,达到如斯力度、宽度和高度。

正在我们认真揣测碑文之义,有一头戴草帽,身袭中山装,脚穿解放鞋的老者,拄着拐杖踯躅来到面前。简心忙叫住他,与他攀谈起来。老者年逾七旬,自称居住在离这还有十多路的小山村,见简心问起民间流传已久的有关阳明先生的故事和传说,爽朗地笑过之后,说了些代代相传阳明先生和记功岩的事,这可是口传心授的。简心不愧是作家,见缝插针,三言两语就能采风,令我满脸愧色。

记功岩左上角,筑一草亭,草亭周边的栅栏上,装贴一些阳明先生剿匪时所作的诗。虽然有些诗作因年久空白缺字,依然能猜想当年阳明先生的心境和思想,也可侧面反映他誓当彻底铲除匪患的决心和信心。

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谢志珊、蓝天凤啸集横水、桶冈为寇,与广东池仲容、大庾陈曰能、郴州龚福全等遥相互应,连接千里。邑民屡罹其荼毒,惶惶不可终日。尽管朝庭曾派大员前来剿匪,竟无功而返。再遣文弱书生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领兵前来,曾驻扎村头里(今上犹县营前镇)。他深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调研之后,深思熟虑,决定剿抚并重,按其作战计划部署,分兵数路,“至营前,进金坑,屯过埠”。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一度猖獗的匪风就此鸣金息鼓。战毕,上表朝庭,于横水置崇义县。打击山匪事小,教化民众为重。平定匪乱之后,他旋即颁布《南赣乡约》,在赣州、南安两府大力推行乡学、社学,教化一方黎民,福祉万家百姓。

毫无疑问,这些深刻体现了阳明先生的文治武功和政治韬略。

五百多年过去,远逝了金戈铁马,暗淡了刀光剑影,当年阳明先生叱咤风云,剿匪戡乱势如破竹波澜壮阔的烽火场面,早已远去。抚今追昔,遥想阳明先生看着邑民行将倒悬之际,铁腕剿匪除黑敢执牛耳的精神,不但除恶务尽还导人从善习良,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吗?溪水潺潺,松涛阵阵,好像呼应着我绵绵不绝的思绪。

不知不觉中,“五脏庙”开始闹腾“空城计”。待大家游玩返回桶冈村落,何先生笑容可掬,老朋友一般呼唤我们。大家心里明白,他已在这里等候多时了。于是,众人随他进入一户农家。农家大门敞亮,大厅有一圆桌,笋干、白菜等农家小菜,以及辣椒蒸林蛙干等稀罕山珍,和农家的敦厚热情一起摆上桌面。大家就着山泉,洗刷一下,再也不顾及斯文面子,大快朵颐起来。

吃罢午饭,师友们继续围桌而坐,与何先生热烈交流一些有关桶冈的话题。我则起身走出屋外,清风徐拂,汗息心静,我望着恬静安详、风景秀美的小山村,瞬间明了岁月静好的些许含义。

虽说邂逅美好时光,也只能让现实中疲惫的身体解解乏;秀丽的风景,也只能让驿动的心歇歇脚;再厚重的历史,也只能让追忆似水年华的心思怀古凭吊。

饭罢,小憩片刻,我们只好挥挥手与何光锋先生作别,登车踏上回归的路程。车内,大家余兴未了,言犹未尽,聊着走访桶冈的所见所闻所思,思绪穿越历史天空,感触深深烙印于心。

归程中,赫然看见路边竖一牌子,牌曰:“思顺私塾”。我们再次点燃游历一番的激情,便靠边停车,前往参观。

据当地老者说,思顺私塾是王阳明上表置崇义县后,为教化当地民众而拔专款筑就,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了。

私塾乃是土木结构的一栋老宅,毕竟有那么些年载,天长日久的风雨侵袭,明显地陈旧破败,天井架周边业已瘫塌,但整栋房屋依旧顽强伫立田园边,委实不易。尤其那副石门框完好无损,石门上方左右两侧的门脑,雕刻的绸缎卷书籍,主题明确,栩栩如生,书香气息漫溢而出,引人遐想。

私塾能保存这般完好,深刻反映山民对文化的渴望,并想通过知识走出崇山峻岭,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间去。他们从心底里尊重文化,喜欢私塾,几百年如一日悉心呵护私塾。

令人欣慰的是,崇义县已立专项,准备修旧如旧,将私塾修葺一新。届时,私塾修葺完善,定当以古朴而又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山坑旮旯将再添一景点,吸引更多游客频繁出入,助推山村经济如虎添翅,我们期待着山村的发展能够成绩斐然。

游客一旦身临其境,可以浮想联翩,在古今之间来回穿梭,历史风云激荡心胸,进而洞悉世情,在古韵熏陶中,斩获颇丰。曾几何时,私塾传出的朗朗书声,润泽了一代又一代山民,让质朴善良的山民插上智慧的翅膀,彻底结束仅仅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命运。睹物思人,阳明先生深邃的文化思想扎根于此,开花结果,造福桑梓,功德无量。山民的思维茅塞顿开,从此合上节拍,融入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这是山民之幸,也是社稷之幸。

看罢私塾,感慨一番,我们与简心一家三口握手告别,各自登车而去。但愿她又能创作一篇如同《赣南血性》这样洋洋洒洒数万言的鸿篇。

天高云淡,一场说走就走的愉悦旅行,在清风徐徐中结束。待我们返回当年阳明先生驻扎的营前,已是日暮乡关。家乡的田畴在余晖的映照下,秋风拂动,也就汪洋成一片金黄大海,山之翠绿,枫之艳红,相映成趣,逾发灵动可爱。

看着家乡的美景,惬意顿生。硕大无朋的记功岩却不识时务,再次浮现脑海。阳明先生始终践行“知行合一”,虽然其人在历史上有誉有毁,有褒有贬,谁也不可能否认,他仍不失为我泱泱中华思想大家之一。如今,崇义县筑阳明塔修阳明博物馆,历时六十余载的陡水湖也更名“阳明湖”,莫非在验证“时来天地皆同力”吧?至于那危峙高耸的记功岩,无论当年王阳明先生出于何种目的,令人监督镌刻而成,已然是难得的历史文物,况且,它与思顺私塾前后呼应,彰显其大智大勇的人文情怀与政治韬略,启迪和昭示山民。既然伫立于山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就一座丰碑!


作者简介:黄隆旆,笔名山夫,赣南客家人,农民,系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文刊发于《今朝》《江门文艺》《长江诗歌》《中山日报》等报章,亦有作品散见于《中乡美》等众多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