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陆致腾作品 | 回忆我的母亲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五六年了,可慈母的养育之恩和平凡的善举,以及她那慈祥的面庞,总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勾起我无数次的回忆,久久不能忘怀。

每逢三月三、清明节,更加想念逝去的母亲。她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梦里,仿佛她依然在身边,不曾离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每此时,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慢慢地滑落。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字不识一箩筐,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字。出生于二十年代的人,哪有机会进入校园读书习字。母亲自懂事开始,就如跟屁虫似的随着外公外婆下地干活。

日渐长大后,打猪菜、喂猪、放牛,砍柴、种田、种地,样样都得学会。因兄弟姐妹多,家里有时候缺衣少食的,谁要是不听话,是要被罚不许吃饭或少吃饭的。所以作为孩子,哪个都不愿意偷懒,都会自觉分担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外婆是个善良的人,因而时常教育母亲和同胞姐妹也要争做善良的孩子。受到外婆的熏陶,母亲从小也就养成了传统的优良品质,心地善良、尊老爱幼、童叟无欺,学会关心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邻居。

据母亲说,当时父亲家境一样贫寒,奶奶过早离世,爷爷根本不理家务事,也不关心父亲。父母亲走到一起后,他们是白手起家的,自己上山砍木头建造简易房子。埋柱、架梁,顶上盖的是毛草,四周围着篱笆,这样搭起来,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简易门,就成了自己的“家”。多年后,经过几次改造,才和村里人一样建起了“吊脚楼”——第一层住的是猪牛羊,人住在二层,第三层是放置玉米、杂物之类,但顶上盖的仍然是毛草,再后来慢慢地换成了瓦片,算是面貌一新了。

母亲勤俭持家,除了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还要挤出时间护理自留地,种菜养猪、养鸡,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要料理家务事和呵护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生怕我们有哪一个发冷发热、受冻挨饿。因为在村里,父亲算是个能说会道的人,也认识几个字,所以,公社(现在的“乡镇政府”)和大队(村民委)就让他主持村里的事,后来当上生产队长,组织安排村里的春种秋收。由此,经常不得管家里的事,家里的大小事就自然落到母亲一个人头上了。哥哥姐姐日渐长大后,才能帮做些家务事。待我们做弟妹的入学读书,母亲更忙更累了。

到了八十年代,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地到户后,母亲更是忙里忙外的。为了我们兄弟姐妹能吃饱穿暖,她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每天起早贪黑的,给庄稼除草、施肥、培土,晚上收工还要挑回牛草和猪菜。秋天还会摘些野果回来让我们兄妹解馋。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日复一日地精心护理下,我们家种植的玉米、黄豆、蔬菜等庄稼都长得很茂盛,所养的牛呀、猪呀、鸡呀,都长得比邻居的肥壮。到年底卖钱给我们添新衣服、鞋袜,其乐融融地度过新春佳节。可以说,我们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都凝结着母亲沉甸甸的心血。

母亲一生省吃俭用,靠自己的双手勤劳持家。在自家的生活慢慢变好的同时,她还不忘记帮助有困难的邻居。自家的玉米先成熟了,她就会先掰下三五个分给左、右边的邻居尝鲜,自家的南瓜苗长茂盛了也会剪下一把把分给村里最需要的人。每次杀猪都要叫上邻居、亲戚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还要打包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

母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几十年来,与村里人和睦相处,从来没有跟左邻右舍发生矛盾或口角,就算别人因一点小事故意找茬,她也能够忍让。本来不是自己的错,她也一再道歉,别人也只好作罢。我们兄妹几个一旦有哪个跟别人家孩子有矛盾或吵架,她都严厉批评自己的孩子,并主动带上我们到别人家去当面道歉。

依稀记得有一次,我因放牛跟同伴吵架并打了起来,双方都鼻青脸肿的。本来是同伴先动手的,但母亲还是严厉地批评了我,而且非要带我去当面向人家道歉,握手言和,并保证往后不再因此事互相报仇之类,才肯罢休。我的气呀,不打一处来,但由于母亲的严格要求,而且拿着木棍做着要狠狠打我的样子,我只好答应了。母亲一直教育我们,有事“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邻居、亲戚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往后有大事,如红白喜事,都要互相帮忙的。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都养成了尊敬老人、礼貌待客、自食其力、勤劳持家的良好品德。如今,我们都各自成家并为人之父母,但依然牢记母亲的教诲,且同样教育下一代要继承前辈的优秀品质。平易近人、勤俭持家、与单位同事友好共处。凡事别斤斤计较,力求做到“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有事好好商量,尽量化干戈为玉帛,冤冤相报何时了?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携手奋斗。

慈母的叮咛不能忘记,慈母的教诲铭刻于心。做人要学会大度,学会包容,同在一个环境里工作和生活,总会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关键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意见不同,要求大同、存小异,不要“小肚鸡肠”。鸡毛蒜皮的事,不要用“放大镜”去看,把矛盾扩大化。别人有困难尽己所能施以援手,得到别人的恩惠,要学会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此一来,母亲的在天之灵也会欣慰不已。

我深深地相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梦想成真。

作者简介:陆致腾,男,壮族,广西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齐鲁文学》杂志签约作家。曾在市、省(区)报刊公开发表散文、诗歌近百篇(首)。作品散见于《河南文学》《西南文学》《齐鲁文学》等省、市级纯文学刊物。现供职于广西田林县委政法委员会,田林县法学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