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赵家财作品 | 贤妻是宝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小时候,常见母亲与邻居大妈大婶在一起聊天,谈论张家的媳妇贤惠、李家的媳妇不好,最后,总是在“贤妻是宝”的长长叹息中散去。因为年幼懵懂,当时的我对何为“贤妻”,又为何是“宝”却浑然不知。到了该找对象的年龄,虽有不少亲朋好友同事帮自己介绍女朋友,但或是人家看不上自己,更多由于自己过于挑剔,直到26岁还是孤身一人。心急如焚的母亲为此常对我说:找对象不仅要挑模样,更要重人品,最要紧的是人贤惠。母亲往往是在“贤妻是宝”的感慨中结束唠叨。而我则不以为然。后来经亲友介绍,我与妻相识恋爱,并于35年前的金秋10月,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35年来,我与妻的婚姻生活如同山涧涓涓细流缓缓前行。然而,正是在这种有漪无澜的平静中,我们共同经历了艰辛与温馨、烦恼与欢快。特别是妻在处理家庭内外事务时表现出的脱俗、大度和善良,让我真正懂得了“贤妻是宝”的深刻涵义。

妻是一个通情达理、心系老人的好儿媳。婚前,我和父母居住在一个如“七十二家房客”似的大杂院里。一间20多平米的老屋虽然又破又旧,但这里有相处了几十年且关系融洽的老邻居;因为住一楼,自家又安装了自来水,生活十分方便,所以年过六旬的父母对老屋极有感情。当我准备结婚时,由单位出面向房管部门承租了一间15平米的小屋。这是一间阁楼间,楼梯口隐在一个昏暗的角落里,楼梯既陡又窄;由于年久失修,人走在通往小屋的木板过道上,腐朽的木板咯吱咯吱作响,给人一种随时要被踩断的感觉。更加恼人的是这里没有安装自来水,生活用水需要到500米之外的水房里购买。父母在我们新婚前夕曾对妻说,打算把他们住的房屋让给我们小两口,老人们搬到阁楼间去住。妻则对我说:父母的房屋虽然破旧点,但老人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人缘熟、环境好、生活方便;阁楼间条件那样差,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二老去住,那样会伤老人心的!第二天,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父母,两位老人以为自己听错了,但得知这是妻的真实想法时,激动得连声说:“小平(妻的小名),那可委屈你了,委屈你了。”就这样,妻与我在这简陋无比的阁楼间里无怨无悔地一住就是整整10个年头。期间,我们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也收获了爱情的硕果。因为,我们的儿子就诞生在这阁楼间里。

妻是一个深明大义、不贪钱财的好妻子。我与妻结婚时,家中经济状况十分寒酸,婚房里没有一件家用电器,只有一套父母为我准备的用废旧木板打的家具。一年后,我们有了儿子。这个小家伙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和欢快,但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窘迫。当时,我在法院工作,月工资42元;妻在一家童装企业,月工资20几元。我时常为不能让妻儿生活得更好而深深自责,但妻对这种清苦的生活却有着自己脱俗的见解。记得当时我正在办理一起过失杀人案件,被告人未满18周岁,系老来得子,父亲早亡,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因邻里纠纷,被告人失手将一七旬老人推倒,致其后脑着地身亡。其母几经辗转,在一个星期天找到我家阁楼间,一番哭泣哀求,临走时,将一个信封放进儿子摇篮的被子里。妻发现后问:“你在做什么?”其母说:“这是一千元钱,是我给宝宝的一点心意。”妻将信封交还到她手里,和气又不失严厉地说:“你爱子心切,我能理解。但你这样做,最终会害了我丈夫!”事后,妻对我说:“我们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不该要的钱财坚决不能要,这样,我的心里才感到踏实。”我在市委机关工作期间,一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当事人母女俩晚上摸黑找到我家,央求我出面协调,为其女儿落实工作单位。说完话,丢下两瓶好酒、两条高档香烟转身就走。我问妻怎么办?妻说:“人家有困难找你帮忙,如能帮上忙,尽量去帮;但不管事情能不能办好,烟酒万万不能收,一定要退回去。”我说:“只知道她们家大概位置,不知道准确门牌号码,怎么退?”妻说:“再难今晚也要将烟酒退回去。”当晚,妻与我骑着自行车,到了大概位置,一家一户地打听询问,终于找到了她们家。当母女俩看到妻和我拎着烟酒,满脸汗水地站在门口,一切都明白了。母女俩十分感动地说:“你们真是一对好夫妻!”参加政法工作30多年来,记不清妻帮我挡住了多少次送礼和诱惑,也记不清妻在关键时刻对我多少次提醒和忠告。但我却深知,正是妻的一次次挡驾和提醒,才使我能够站稳脚跟,不失良知和本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妻是一个忍辱负重、善解矛盾的好妯娌。上世纪80年代初,因家庭琐事引发纠纷,我二哥与大哥的内弟相互大打出手,大哥夹在双方之间左右为难,只好保持中立。于是,父母责备大哥只认老婆不认兄弟爹娘,是个不孝的儿子;大嫂则认为公婆对两个儿子一碗水未端平,偏心向着老二,一气之下,夫妻俩与我父母断绝了来往。从此,逢年过节,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不复存在,有的只是父亲一边喝着闷酒一边叹气,母亲则在一旁暗自垂泪。当时,妻正在与我恋爱,此情此景让她既难过又焦急,便对我提议去大哥家劝他们回家看望父母。尽管我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时的情景还是出乎预料:大嫂当着未过门妯娌的面,把我这个小叔子数落得一无是处,情绪之激动、言语之刻薄,令我难堪至极,令妻难以驻足。然而,妻却以少有的冷静和理智,不恼不怒,从友情的难得(我父母与大嫂的父母是楼上楼下邻居)说到亲情的重要,从两家矛盾的性质说到化解的可能。一番不温不火的话说得大嫂脾气下去了,情绪平稳了,也令大嫂对这个未来的妯娌另眼相看。婚后的每年春节,妻都拉着我一道去大哥大嫂家拜年,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父母、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之间做劝解和好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家的矛盾虽由对立趋于缓和,但离父子相认还有一段距离。90年代末,父亲不慎摔断了腿骨,从此卧床不起。老人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愈加思念大哥全家。妻深知老人的心思,便三天两头不是给大哥打电话,就是上门劝说。大哥大嫂或是因难以割舍的亲情呼唤,或是被妻的诚挚和执着所感动,终于在父亲弥留之际来到老人的床前。在大哥大嫂和侄儿的轻声呼唤中,父亲睁开微合的双眼,深情地看了看眼前的亲人,两滴浑浊的泪珠慢慢溢出眼角,然后紧紧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从此以后,我们这个不相往来长达15年之久的大家庭又重归于好。每当我们3兄弟全家欢聚一堂时,大嫂、二嫂总是由衷地感叹:这都是我们的好妯娌小平的功劳呀!

妻是一个寓爱于严、倾心教子的好母亲。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妻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满腔的爱。儿子到老师家上家教,总是妻顶着寒风细雨在门外等候;学校每次开家长会,无一例外的是妻参加,到的最早的也必定是妻;为了方便对儿子的照管,妻忍痛将经营红火的个体幼儿园停办。然而,妻对儿子的爱更多的是寓于从严要求之中。妻要求儿子从小要懂礼貌、尊长辈、不说谎,不准沾染坏毛病,做错了事要敢于认错。记得是小学三年级时,班上几个小男孩放学后邀儿子躲在一个角落里吸烟。回到家,儿子身上的烟味引起了妻的怀疑。几经询问,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妻又气又恨,气儿子不该从小沾染坏毛病,恨儿子做错了事不主动认错,从来没有动过儿子一个指头的妻边哭边说地狠狠揍了儿子一顿。经过此事,儿子仿佛一下子懂事了许多,变得诚实而自律,而且这种品性一直伴随着儿子直到今天。10多年后,上大学的儿子来信告诉妻自己有女朋友了。妻在为儿子长大感到高兴的同时,亦对儿子如何处理情感问题深深地关切。妻在每次写信或打电话时,总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儿子要正确对待恋爱,千万不要有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思想;要尊重女孩,万万不可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叮嘱儿子:世上什么事都可以尝试,唯独感情的事不能尝试。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儿子没有辜负妻的教诲,不但在情感生活方面没有落下闲话,而且顺利完成了学业,走上了自主创业的人生道路。

在一个春风拂面、月光皎洁的晚上,与妻站在阳台上,仰望着深邃的夜空,回忆着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桩桩一件件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我忽然心中一动,紧紧抓住妻的手问:“再过二、三十年,你我已成步履蹒跚的老头儿和老太婆,我愿做你的拐杖,你愿做我的眼睛吗?”妻说:“愿意。那时候我俩相互搀扶着,在阳光下沐浴,在林荫中散步,在回忆里陶醉,一同走到生命的尽头。”听了妻的话,我的双眼不禁模糊起来。


作者简介:赵家财,安徽芜湖市人,市直机关退休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司法、政法工作,市诗词学会理事。爱好文字,每每借诗歌、散文托物言志、抒发情感。文字散见于国家、省、市级报刊和网络文学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