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杨改娟作品 | 父亲的“斤斤计较”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添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今年也已年过花甲,悠悠岁月却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岁月老去,可父亲“斤斤计较”的脾气一如既往。

父亲是六十年代生人,吃过大锅饭,挣过公分,历经文革,又赶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亲眼见证改革开放,又适逢社会主义新时代。一路走来,父亲的人生历程可以说是半部新中国历史了,尝尽人生甘甜苦涩。这样一位历经历史沧桑的老人,骨子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倔强”和“执着”,特别是“斤斤计较”的“坚守”。

记得小时候,家境贫穷,平日父亲靠给人走村串巷看猪维持家里惨淡的光景。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就骑着他那破旧的二八式自行车,挎着一个旧皮包,里面装着他所有的家当:各种药瓶、针管、针线,兽医手套……带着一顶墨绿色的军帽,穿一件绿军衣,这是父亲最好最体面的行头了。父亲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天色黑了才回家吃饭。那时,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最好的时候一天最多也就挣五六块钱。记得当时父亲总是说:“这年头,挣点钱太不容易了,钱得仔细着点花。”而我们弟兄三个在一天天地长大,要吃饭,穿衣,上学,家里各种花销也就越来越大,甚至入不敷出。父亲每天挣得那点钱是有数的,可当时苦于没其他更多的经济来源,只能“节流”。买菜米面油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我印象非常深刻。每逢集市到了,父亲这一天就不去行医了。他把几张一块和五块的钱仔细地清点几遍,再用一个结实的没有任何破洞的塑料袋子把钱包好,再检查一遍,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将塑料袋放在绿军衣的内兜里,牢牢地系上扣子才骑车去集市。

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去赶集,父亲带着我从集市东头走到集市西头,来来回回走了有三四圈,一边走一边问:“大娘,土豆多少钱一斤啊?“大的八毛,小点的六毛。”“谢谢您啊,您先忙着,回来再买!”又走过一家卖土豆的,父亲又问:“大爷,这大块的土豆几毛钱一斤啊?”“七毛”。父亲看了看,想了想说:“好的,大爷,回头我买完别的再来买。您先忙。”说完又接着往前走,一路上路过好几个卖土豆的。父亲不厌其烦地问了一遍又一遍:“大妈,这土豆多少钱呐,能不能再便宜点啊?我老往您这买呢!都老熟人了呢!”我跟着父亲在集市上来来回回转悠了好几趟,都快一个小时过去了,父亲还是两手空空。一路上,我看到无论男的女的买东西的,人家顶多看两三家就决定买了,不一会就买了一大兜子。不像父亲这么婆婆妈妈,讨价还价。父亲讨价的时候,我都躲得远远的,生怕丢人,为了五分钱跟人家磨叽半天,我都不耐烦了。可是,当我看到父亲为他费劲喉舌赢得一斤省下来不到一毛钱胜利的时候,他像个孩子似地笑着对我说:“多亏了我转来转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呀!十斤土豆省了不到一块钱呢,咱们可以再用这一块钱买一斤酱油和一斤醋呢!”我当时理解不了父亲为何有那种灿烂的“胜利”的笑容。我心里想:“不就一块钱么,值得您这样开心么?您是转悠了一大半天才省了这块八毛的,要是别人,哪怕贵两块钱,早点回去再干点别的活,这钱也就挣来了。”我心里想着却不敢说,抱怨道:“爸爸,咱们都出来大半天了,您才只买了10斤土豆。等您再买点别的,这集都快散了!”“丫头呀,别着急啊,有点耐心,干什么事着急吃不了热豆腐啊!你还小呢,将来就知道挣钱有多难,花钱如流水呀!”父亲笑着说,可我内心还是不太赞同父亲的消费观念,为了省一丁点钱,耽误半天功夫,总觉得这是划不来的“算计”。可父亲总是乐此不疲。

现在家里的条件也改善了一些,我们也都毕了业陆续找到了工作,开始挣工资了。第一年上班,我给爸爸买了一件羽绒服,还有一套保暖。拿给爸爸的时候,爸爸很是开心,试穿了一下,大小都合适。我说:“爸爸,羽绒服您穿着吧,天气怪冷的,还脱下来干嘛!”父亲说:“现在还不太冷呢,等到过年再穿!以后别瞎花钱了,我有的是衣服,穿还穿不过来呢!这件羽绒服花了两三百吧?”我说:“爸,您有什么衣服我还不知道?就我小时候您穿的那件军绿大衣都洗的颜色掉了,袖口边都磨破了,您现在还舍不得扔!爸,羽绒服没多少钱,您就穿着吧!”“那可不能扔啊!娟儿,它就是颜色旧了点,还是过去的衣服质量好,我穿了二三十年,也就袖口给洗得磨破了些,还是能穿的。我都老了,哪有那么多讲究,以后买衣服不用你给我买,要买让你妈或者我自己在集上花个五六十买件也穿很久呢!你把省下来的钱自己买点好看的衣服,还有好吃的,别省着细着的,在外面咱们也得体面一些。爸爸知道在外面上班挣钱多么不容易,别净瞎花钱给我们。”

其实,我那年买的羽绒服和保暖父亲一直舍不得穿,甚至保暖的包装都没有拆封。二三十年过去了,父亲依然坚持着他的“精打细算”和“斤斤计较”,这似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哲学。剩下的饭菜,特别是夏季,我们不愿意吃,可父亲总是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我看到父亲在吃昨晚腌制剩下的莴笋。我尝了一口,酸味冲鼻,我就吐了。“爸,这不能吃了,会吃坏肚子的。再说,这破莴笋院子里有的是,您可别糟践自己了。”我拿起剩下的莴苣就要去倒掉,父亲立马阻止我,说:“怎么是破莴苣呢,这要在集市上买,还一块钱呢,娟儿。哪有那么酸,你老爸吃了多少年都没事,爸爸的肚子皮实着呢,哪有你说的那么娇气!你吃不了,别吃了,再吃坏了肚子就麻烦了。”父亲的生活理念就是这样“倔强”,谁劝也改变不了。他对自己过于苛刻,但对别人总是慷慨。家里就是再穷再难,父亲也没让我们一个辍学,还供我上到研究生,这是父亲一直鼓励并引以为豪的事。

父亲平日总是为了一斤省几毛钱,能跑腿跑半天,甚至寒冬腊月,能骑着他那辆破二八绕县城一大圈,不厌其烦地看了一家又一家,甚至为了买一件东西,父亲能来回跑五六天。我真的是被父亲这种“斤斤计较”的“倔强”和“坚持”感到无语,我常跟爸爸说:“爸,咱家又不缺这几块钱,您就别大冷天的跑来跑去的了。万一摔着碰着就得不偿失了。”“没事,我注意着呢。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全当锻炼身体了。我现在一分钱不能挣了,能省点是点。”父亲总有让我无法辩驳的理由。记得去年猪肉价格猛涨,一下涨到一斤二十五六块钱。寒假回家,我得知父亲竟然买了40斤猪肉,这在我看来已经是超乎寻常的奢侈了,父亲“斤斤计较”的脾气有多厉害,我心里自然最清楚不过。即使猪肉一斤十二三的时候,一星期才开荤一两次,而且大部分是我回家的时候,父亲早已买好了肉。我诧异地问父亲:“爸,今年猪肉这么贵,您怎么买了这么多呀!这得小一千块钱呢!”“贵是贵了点,不是过年么,你平日回家又少,即使回家也吃不了啥好吃的,总不能大过年的让我丫头吃不上肉呀!这点钱不多。再说,又不是你一个人吃,咱们一大家子吃呢,买少了还不够解馋的呢!”说着,父亲就出去了。我当时无言以对,只觉得泪水模糊了双眼,喉咙哽咽得难受。父亲的“斤斤计较”有多根深蒂固,可这一次,他打破了自己的生活准则。

大概是因为工作了,我越来越能理解父亲了。过年采办年货,我也乐意跟着父亲逛集市,哪怕逛了一天父亲啥也没买,我也不再抱怨,而是乐在其中。我也慢慢体验到了“斤斤计较”的那份独有的幸福和快乐。我望着父亲满是皱纹的脸,却带着孩子般的满足的笑容,我终于明白,“斤斤计较”不仅是父亲的生活哲学,更是他骨子里透露着的坚韧和乐观。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他总是微笑着面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愿像父亲一样,“精打细算”地生活。


作者简介:杨改娟,现任教于河北高碑店一中,中学一级历史教师。喜爱文学,曾在《西散原创》发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思想潮》发表《闲谈某则写作广告词》《我们的故事——因为有你,未来可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