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选妃的硬性标准是什么,为何妃子越来越丑,子嗣也越来越少

 汗青正浩 2020-08-20

“这后宫佳丽三千呐,却偏偏宠我一人”,这是宋小宝在其演绎的一个小品《后宫甄嬛传》中让人捧腹大笑的一句台词,在开心之余,也不禁让人思索传闻中的后宫三千佳丽到底是何种模样?是不是正如《甄嬛传》中演员所表演的情节,后宫各个妃子诸如甄嬛、华妃、沈眉庄等貌美无比。

其实不然,真实历史上的后宫可跟电视剧演的不一样,人数远远没有三千这般多,而且选取的标准也不是一味按照谁貌美就选谁来的,其中还牵扯众多的因素,就算是皇帝也不能破了这种选妃的标准与规矩,能被皇上看重和宠爱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在顺治帝之后,选妃制度发生了改变

顺治帝的母后是孝庄太后,在顺治帝14岁那年,为了稳固自己母族的地位,孝庄太后按照当时包办婚姻的形式,将自己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送入宫中服侍顺治,最终成婚成为皇后,按照血脉关系来说,这位博尔济吉特氏还是顺治的表妹,可惜的是,顺治并不喜欢她,两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终日里争吵不断。

最终顺治帝再也无法忍受,不顾孝庄太后的劝阻,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废后,皇后之位长时空缺的确不妥,但要是再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那更是让人无法接受,于是顺治帝决定改变往日里选妃的制度,自己挑选合适的嫔妃

经孝庄太后之手对外颁布了一道懿旨,其中写道:“要选取一位皇后作为宫中的典范,这样的女子要懂得礼仪制度,而且一定得是满洲官员的女儿”

这样一来就一改往日里传统的包办婚姻,选择妃嫔的范围也比之前更大的了些,朝臣们为了维系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都争相愿意把女儿送入宫中,期待着有朝一日成妃成后,振兴家族虽说通过这样的清宫选秀制度,使得当时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也让朝臣们有了更多机会,不过想进宫中也没有那么容易,

八旗制度下,妃嫔的出身尤为被看重

所谓八旗,最开始是起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也就是清代旗人的一种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制度,再后来满军入关之后,这种制度也就成为了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族裔才称得上是血统纯正的皇族血脉,而古代宫规制度森严,皇室血脉需维持一脉相承,自然在皇帝挑选嫔妃的时候着重从八旗女子中挑选。

在顺治皇帝当政时期,还明文出台过一项规定,其中表示:皇族决不能与汉人通婚,后宫之中也不能存蓄汉族的女子所以这一条规定就将无数有着出众相貌的汉族女子拒之宫外,再也没有能够进宫的可能性。

而被挑选的八旗女子也不是人人都能进宫,这些女子一开始要先成为秀女,在经过几轮挑选之后留下来的这些女子便可册封入宫,相对于当时人口基数较大的汉族来说,八旗女子适龄能够供皇帝挑选的数量也并不是那么多,况且还要考虑到各个旗之间的平衡,所以即便有些颜值略低的妃嫔也能够理解,况且成为了秀女,距离真正入宫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门第高低与品德也成为了入宫的关键

关于门第的高低,我们拿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举例,一开始甄嬛她们三姐妹入宫,其中安陵容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被选上之后封了妃嫔中地位最低的“答应”,而身为汉军旗出身的沈眉庄则境遇不同,刚入宫就被封为“贵人”,比安陵容高好几个品阶,甄嬛与眉庄家世相差不大却也略逊一筹,被封为了“常在”。

所以门第绝对是首要的标准,相比之下,在当时的环境中对于嫔妃美貌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参加选秀的秀女有时候还会因太过于貌美遭到淘汰

这也是受到历史的影响,有许多祸国殃民的妃子,诸如妲己、褒姒一流都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所以人们也都认为美色误国,即便皇帝看中也会遭到满朝大臣的劝阻。

品德也是选秀的重要标准,后宫的礼仪制度十分繁琐,这些自然不能疏忽,无论是仪态上还是穿着上都要符合礼制,大方规整

在一些名门望族中,有很多女孩自幼就开始学习这些制度,为将来入宫做准备,在性情脾性上自然不能急躁尖锐,要宽容仁慈,温顺恭谦。

如此这般才能真正入宫,可入宫并不代表荣华富贵,在历史上被宠爱,留下姓名的妃子也就那么几个,更多的则是在深宫高墙中孤独的了此残生,有些妃子甚至自入宫之日起一辈子都没见到过皇帝几面,这何尝不是对封建时期女性的一种迫害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