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高二学子的“和子饭”情结

 白羊文艺 2020-08-21
和子饭
——我的乡土情结
犹记和子饭
李家骥

 

和子饭,不读hé子饭,而是读huò子饭。在大同市左云县我母亲的家乡,这种杂粮美食可谓家喻户晓。从前也只是听母亲随口提起,却从未留心过,直到我读到我母亲的同学——一位地方作家写的一本关于十里河畔他的村庄、他的家乡的散文集时,和子饭才真正进入了我的视野。殊不知,在与母亲对这种地域性极强的美食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后,我才惊奇地得知,这和子饭,竟与我家颇有一段渊源,个中趣闻轶事,谈来令人忍俊不禁。
自从我读到那篇文章,我就一直缠着母亲要做一顿和书中所描写的一样的和子饭,品味一下往昔历史岁月,母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当我见到那碗和子饭时,我的目光一下子为它深深吸引:暧黄色的莜面浓汤上半浮半沉着几根青翠的油菜,好似娇羞的少女半抱琵琶可爱俏丽,用筷子搅一搅,几块山药蛋如同憨厚的农家小伙子一般探头探脑,氤氲出一片莜面香和扑面而来的暧意——好一碗和子饭!这种汤饭不适合用江南玲珑的钧窑小碗来盛,太过玲珑精致;它亦与京城的黄釉内青花团龙改碗不相适应,它太过有个性。它只适合用被灶火熏得油黑的大陶碗来盛!这是一种只能在黄土高原厚实雄伟的胸膛上才可开怀畅享的一种美食,这是一种身处大城市的人们所领略不到的豪壮!
捧起这碗和子饭,用鼻子冲着碗中溢散的莜面香做个深呼吸,然后不能轻啜,要大口吃下去!这样的吃法,才够劲儿!够味儿!对得起那只大碗!一口吃下去,汁液瞬间爆炸开来,放射到你的整个腔子,放射到你久已干涸的灵魂!伴随着青菜的爽脆与山药的绵软,一点顶香美的滋味儿已经直通到你的顶门,你的重楼;浸润着你的身体乃至灵魂!大口喝进去,想停却不敢停,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失却这种味道!
就在我品味这种美食之时,我听母亲讲述了家中有关于和子饭的故事。
回首过去时,尽为辛酸糗事。在那最为艰苦的年代里,一顿和子饭,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大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那个冬天很冷,飞鸟在空中飞着,几乎会硬梆梆地掉了下来,树枝上挂满了冰挂子,晚上,门外冰挂子坠地的嘭嘭声清晰可闻。那一年我的母亲8岁,舅舅年仅5岁。
那个严冬,不仅仅体现在天气上,也有生活艰苦、饥寒难耐。那个年代,一碗白面条,就有可能被打上“资产阶级情调”的烙印。而一碗冒着热气的和子饭就成为晋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饭食。
和子饭的制作工艺简单,几碗水,一勺莜面,一把小米,几个山药蛋,就可以做出一锅热气腾腾的和子饭。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一定要选用这些食材呢?这个中也是大有奥妙的。左云一带有句俗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意思就是吃莜面能走三十里的路,吃糕能走四十里的路,吃豆面只能走十里路。而莜面这种耐饥的食物是当地的主要作物之一。所以熬汤饭便首选莜面,至于山药,它既可以当作饭充饥,亦可以当作菜来吃,经济又实惠。它又是那个年代当地的人们,作为口粮分配得到最多的食材,也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食材。也许与山药作过救急的口粮有关,也许是吃习惯了,我的家人无一例外地喜爱山药蛋这种朴实的食物;也爱吃和子饭这种杂粮美食。
和子饭与舅舅的缘分尤其深厚,因为舅舅几乎是用和子饭养大的。那时候家里很穷,因此他经常挨饿。于是每次做好和子饭后就迫不及待地捧着碗呵气,呵出的白雾迷花了他的眼睛,每当这时,他就会放下碗用小拳头气哼哼地揉揉眼睛。每到这时,全家都会为他的可爱天真爆发出笑声。我的母亲胃口小,吃的却很快(可能这也与她雷厉风行的作风大有关系吧),每每吃完碗里的山药就饱了。我的舅舅这时便会生怕别人抢了似的赶紧端过母亲的碗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问及原因,他说:“我这饭太烫,等不及喝………姐姐不是说吃饱了吗?”这番天真的回答配以无辜的眼神,再一次逗笑了全家,也逗出了姥姥的眼泪……这大该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快乐之一了吧。
还有一次舅舅又饱饱地吃了一顿和子饭,美滋滋地帮忙往菜窖放山药蛋。由于吃得太饱,肚子像个累赘一样挂在身上,一个不小心,竟掉进了窖里!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舅舅搭救上来后,家人急忙从头到脚察看,舅舅却哭着向姥姥和妈妈讲述这一切。一场虚惊过后,她们对视着长出一口气后哈哈大笑,全然不顾舅舅茫然和气愤的目光。
现在每每回想起此事姥姥总会感叹:“多亏那时的菜窖浅,要像现在那么深的菜窖怕是给摔坏了、摔没了。”无一次例外地,姥姥还总会补充道“现在那么多山药,也不那样存放了”。
历经风雨后,拥抱新时代。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下,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人民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肚腹满饱,更怀着一个共同的伟大复兴梦。
祖国的前进带动了家乡的腾飞,这一点在传统食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莜面靠栳栳、山药粉饺子,以及和子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一种也不是不可或缺的了,它们愈来愈成为人们调剂肠胃的绿色、健康的美食,更是往昔那么多难忘记忆的承载体。和子饭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已经成为历史,在左云人的心目中,它几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般的存在。老一辈人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感,我们这一代则对它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听着这些故事,我的心似乎随着和子饭一起,回到那段酸涩却耐人回味的旧时岁月……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百年弹指间,多少赋清涟!
而我的和子饭,永远!
               


作者  李家骥
山西同煤一中高二5班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