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颍州文学.散文】张雪雷||邻村“封神”老树

 颍州文学 2020-08-21
点 击 “ 颍 州 文 学 ” 关 注 我 们 吧!
2020193期      总第193期

邻村“封神”老树


/张雪雷 

这个时代变化更新太快,回到乡下老家,我却总想着寻找那些儿时就存在的不曾变化或变化较慢的事物。
可是我慢慢地发现,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奢望。因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在太快了,农村的变化也实在太大了!
村里的高低不平的土路变成了硬实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树木也变成了不知名的绿化景观树儿时路旁那些熟悉的桐树,树、槐树、椿树、枣树、楮树、桑树……早已不见了踪影。因为绿化村道,乡村道路的两侧被不知名的外来树种霸占着,让回家的游子对故乡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我不知道为什么绿化树木要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绿化特色的乡村城市能有多少辨识度呢?我更不知道为什么那些本地土生土长的树木却没有绿化乡村道路的资格?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土著?
我一直认为农村应有个农村样,房子可以像城市一样越来越高,路可以和城市一样越来越宽阔平坦,但是村道两边和村里面的树木却不应该像城市绿化树一样。因为乡村应该给那些没被选为绿化道路的本地树木留点生存的空间。
依然记得小时候,春天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村道旁或村里的香椿树下、槐树下、楮树下,拿着竹竿,在竹竿一头儿拴个短棍或钩子,扭香椿头,扭槐花枝、捋槐花,扭楮树枝,摘楮木桕子的情形;
依然记得小时候,和发小一起攀树折枝,摘楝,挖凹(wa)(yao),玩开菜园,算爻的游戏。
依然记得小时候,和发小一起爬上桑树,摘桑葚,吃的满嘴红,双手紫的情景……

小时候的村庄,从远处望,是一片树林,砖瓦房淹没于树林之中。现在的村庄,从远处再望,一排排楼房林立,稀稀拉拉地望见几棵树。 
过年回老家,我感叹着乡村的树木越来越少了!
父亲说“现在树木太便宜,卖不了好价钱。村里愿意种树的越来越少了。”
是的,农村人都注重实用,不喜欢华而不实的树木,以前种树或为了打家具,或为了吃果实,或为了卖钱。
如今,家具,买来的更洋气,树木又廉价,种树的自然就少了。加上村庄人口增多,建筑面积扩大,种树的空地越来越少。以致于村里的树木越来越少。当然,因为绿化,村道两侧的树木却越来越多,可是我并不喜欢这些外来的树种,我不认识它们,我喊不出它们的名字,我童年的记忆中没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对我来说,没有一丝儿亲切感不说,反而增添了些许陌生感。
而这种陌生感,让我不由得羡慕起邻村来。
通往邻村村道一侧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据说有近百岁树龄。近百年中,不管如何分地、修路,老槐树都安然无恙。到如今,那老槐树已被邻村村民奉为“神树”,逢年过节,香火颇盛,成了邻村的一道独特的标志,也成了邻村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回乡之路最深刻的记忆。
但是曾经的我,却并不羡慕邻村,反而固执地认为邻村村民,封树为神,烧纸敬香,实为封建迷信残余。可是,如今看到儿时村里的那些老树不见了踪影,而邻村那棵老槐树却屹立不倒,枝繁叶茂。我不由得感觉“封树为神”之必要,“封建迷信”之益处。
想那老槐树被封神之后,村民必心怀敬畏,那么再传百年,谅也不是难事儿。而百年之中,不管村路会如何变化,房屋会如何变化,那老槐树作为村庄独特的标志,却不会变化;那老槐树铭刻在一代代村民心上的记忆,却不会变化;那老槐树所承载的漂泊游子的乡愁,也更不会变化。

***************************************************

个人简介:张雪雷,教师,喜爱文学多年,早年混迹于多个文学网站。有诗歌作品入选《江南诗刊》、《颍淮诗人现代诗选2020;散文入选《临泉文艺》、《清颍》、《阜阳市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文选》等。2019年荣获安徽省第三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教师组三等奖。

本期审核/编辑:王晨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