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 I《兴南子站桩歌玄华注》之七

 杏林独者 2020-08-21
《兴南子站桩歌诀》
 
抱元守一,忘我放松。
肌肉若一,整体贯通。
一门深入,松通融空。
一门吃透,杳冥真功。
 
站桩筑基,强骨补元。
通经活络,增阳排寒。
由外而内,净化无间。
伐毛洗髓,可以炼丹。
 
百练输站,经验之谈。
全真处一,号铁脚仙。
桩功出奇,站而通玄。
治病养生,功不唐捐。
 
习武养浩,骨带侠风。
依武入道,自登仙程。
虚心实髓,能入上乘。
身安道隆,心澄果证。
 
我倡活桩,站而不伤。
灵活转换,能补能养。
气感扩充,经脉通畅。
道在日用,益生曰祥。

 
虚心实髓,能入上乘。
 
虚心与实髓,这两者合一起,正好是性命双修。虚心是性功上事,实髓是命功上事,实髓在前面都说了不少,这里重点说说虚心这件事。
 
虚心,就是心之虚静,心神宁静才能虚。反过来问问,心为什么不能静,不能宁,不能虚?身心总是被欲望牵引,向外不停地追逐,却越追越累。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里是这样说的:“夫人神好清而欲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这里的“欲扰之,欲牵之,遣其欲”,说明是外界的各种诱惑引发内心的欲望干扰了清净,由外在引发内心的波澜起伏,而要主动的澄心静虑,降低欲望,回归本自清净的本位上。不失为一种静心虚其心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已经历经生活各种滋味,走过千山万水体验过所有风景的人来说,一闻此经,心中马上明白通透,自然清净不难。当然也有很多累世修行之人,说放下就放下,不必绕一大圈。
 
现代社会,每个人真实的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已被生活捶打的疲惫不堪,要工作,要挣钱养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也是欲望。修行就是要面对所有的欲望。欲望不是干扰,不是敌人,就看你怎么用。对欲望过度的贪婪的执着才是干扰,所以修行还是要下一番澄心谴欲的功夫。
 
《清静经》中,又接着说道:“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由此可知,清净不是压制欲望,不是舍弃红尘,而是从一切纷扰有相中,于万物中体会洞察到内心的本然清净,继而空无所空,从而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不能虚其心,心思心意不定,念头纷纷扰不断,就是虚火扰头,念为火,火在上面,水在下面,就是气虚,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神气就不能归元。
 
用卦来说,就是思想杂念不停,始终处于发散状态,为离卦,等到生命中元阳之气起来,元气充实,也就是坎卦中的先天至阳之气才可以制服住思想,妄念。否则,一个人修养不够,内心多欲,心气浮在上面,是无法虚其心的。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人的欲望是家贼,声色名利之欲会自盗家宝,人的精气神就是自家宝,所以要不见可欲,而心意不动,心神宁静。
 
身心两字,是火也是药,《性命圭旨》曰:“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致虚而至于极,守静而至于笃,阴阳自然交媾,阴阳一交,而阳精产矣。”
 
能虚其后天之心,才能显先天之性,心死则神活,虚心则性灵,站桩则强骨实髓,髓实则丹田元气充实,如此身,气吸引,结就大丹,自入上乘。
 
身安道隆,心澄果证
 
身安道隆,心澄果证。这句话包含身心两字,修行就是要从身心入手,从修身入手,从修心入手,身心是一体的,肉体承载着生命的存在本身,人总是被身所累,有身就有患有疾病,肉体的健康清净对修道极其重要,否则身不安宁,难有定境。“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再愁中即病中”,这一点,很多人都有体会。

当然,对于身体不安无定境,也不是绝对的,对已经修成大道的祖师们,因为某种因缘而生病出现的四大不调,身体生病,不会影响其定境。
 
身安,在道家就是“小乘安乐延年法门”,从修身入手,道家有很多法门,最系统全面的就是内丹术,导引行气,站桩,辟谷以筑基,修持身体的筋骨,肌肉,脏腑,经脉,从而使身体安乐,调顺,听话,在这个基础上,学佛修禅的走上“依定修慧”的路子,修丹道者,走上“静中调火候,定里见丹成”的路子。
 
对丹道来说,丹道本身是究天人之际,探性命之理的伟大学问,开始和最终都要落在身心性命上说话才行。身心就是 “健康道”与“解脱道”的性命双修之道,命涉及身体的健康与长寿。身体健康长寿,才能更好承载大道,才能修上去,才能道隆。心性涉及灵性的开悟与解脱,身心一元,一定要性命双修。
 
老师所传南宗丹法,是既结合禅宗的心性法门,又融合了儒家修身,道家炼养法门的生命超越之道,是有根基的,不离生活修炼,心性修炼,是有过程的,即丹道修炼,更是明心见性,悟证空性,究竟圆通的。
 


对于心澄果证,心是心念,心念念头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非常大,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多少人纠结在自己的念头里,劳心劳神,饱受心理问题的折磨,受困于心念,无法自拔。这么多年,我也见了很多学佛修道的人,出现焦虑,孤独,抑郁,疑心偏执等各种严重心理问题,也带给我很多思考和触动。
 
念头是意识的体现,而意识是本体功能的体现,体性本空,你悟或不悟,空性就在那里,只是所用不同,没有定力,不觉察,在烦恼上用,就掉进烦恼里;一念觉,在道上用,就转烦恼为菩提。南师也说,不是你空它,是它来空你,理就是方法,明理很重要。
 
对念头,生灭不停,不执著无念,更不追随念头,也不断除它,只是细细静看与净看,寂然的,纯然的觉察,不多不少,看着就好。如此用功下去,你会发现,你的能观之心和所察之念,本来是空,不可得。离开念头,就是一个转身,自然解脱。老师常说的,不生心,不起念,能无念,即是解脱。就能于日用平常中得自在。
 
《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僧人问淄州水陆和尚,“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
僧曰“不起一念时如何?”师曰“勿用处汉”
问:此事如何保任?师曰“切忌”。
 
这里“勿用处汉,”即“无用处汉”,一念不起,就是没用处的人。所以不要怕起念,念在道上用,就是妙用。念无碍,念清净,念庄严,念解脱而无执着,则念不仅无碍生死,还是成就的法门与道果。心澄果证。

本质而言,对念头,降无所降,伏无所伏,心性本来圆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