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中国教师报》:一场深恋一生爱

 wenxuefeng360 2020-08-21

每次打开《中国教师报》,就像在读教育写给我的一封封情书,投入给她的热爱,都变成了我对教育的款款深情。

最近收拾家里的书柜,从底下的角落里拉出了一沓旧报纸,是叠放在一起的《中国教师报》,随手翻起,那段和教育深恋的岁月,虽已久远,但历历在目,爱意满怀。

01

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十多年前,曲师毕业后入职岗位,站在讲台上,仅凭普通中专学到的东西,教学不是游刃有余,而是力不从心,手忙脚乱。

面对学生投来的质疑眼神和乱做一团的课堂,曾经试图打感情牌,下课和他们打成一片,玩在一起,希望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也制定了很多管理方法,但一到课堂,只有少数几个有自制力的孩子眼神直直、貌似专注地坚持听课,其他的都东倒西歪“魂飞魄散”了。

挫败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业务水平永远是一个老师征服学生的硬核力量!

如果课上不好,再好的师生关系和管理方法都是徒劳!

怎么办?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一本教参,除了靠自己摸索,就是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记着当时主管教学的赵志方校长每周都要组织老师们听课教研,每人搬一把椅子,坐满了听课班级的后排和走道,加上当时班内学生人数多,场面很壮观。听课后教研,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有时为了一个环节设计,激烈讨论,这种教研活动让我很受益,尤其是课上得好的老师的评课,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种“口耳相传”的学习,比自己摸索要有效的多。但仅仅局限于一个学校的成长,远远达不到我的职业设想。

在入职的前几年,每天劳神费力地备课上课,疲于应付很多来自学生挑衅的管理,偶尔上一节成功的课,能让自己幸福好几天,大多数情况下是信心满满去上课,遭学生无心痛击后心灰意冷地痛苦反思。         

毕竟,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

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02

诗情书意两殷勤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爱人从学校带回了一期未看完《中国教师报》,我漫不经心地翻开来看,一下子被吸引住了,4张报纸,16个版面,版版精彩:国内海外时事新闻,教育专家深度访谈,创新课堂,班级在线,教师论坛,杏坛春晓,校长峰会……这期报纸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片精彩的教育世界,还记得当时爱不释手,兴奋地翻看了一遍又一遍。

此后,每次打开《中国教师报》,就像在读教育写给我的一封封情书,投入给她的热爱,都变成了我对教育的款款深情。

从2004年到2008年,我订了五年的《中国教师报》,再到后来叶会彬校长给每个年级都定了这份报纸。和她深恋的岁月里,不知不觉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也改变了课堂。我的“六个一”语文课培养目标“一张铁嘴,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一肚子好诗文,一个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开始探索实施。也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自己摸索出了很多课型——诵读课,演讲辩论课,练字课,作文点评课,说作文课,诗文课外拓展课,诗歌创作展示课,摘抄评比课,自编自演的话剧课……

引来了源头活水,才有以人为本的课堂,好课堂没有标准,不复制别人,不重复自己,是我对课堂的的要求。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上课时迷糊糊的眼神少了,亮晶晶的眼睛多了,一次一个女生有事请假,和我商量让我换课,她说不想耽误自己想上的那节课。

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默默成长,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超越,虽然步伐稚嫩却蹒跚前行,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中国教师报》的诗情书意,让我深深迷恋上了教育,育人先自育,我体验到了其他职业体验不到的成长的幸福!

03

众里寻他千百度

读报的另一收获就是,我从报纸上了解到一批当代的教育大家,报纸上关于他们的只言片语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于是,就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叶校长为我们准备了很多教育专著,这些教育家的著作被我搬上了案头: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李镇西、李吉林、李希贵、魏书生 、杨瑞清、吴非、薛瑞萍……书中不止记录了他们在教育教学之路上的曲折探索,还有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更主要的是,我从书中读出了他们对教育理想的孜孜以求,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以及在平凡中坚守,终于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了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