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莱坞电影金融融资体系的构成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电影和金融同属“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具有很强的相通性。从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早期,便与华尔街的金融资本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早在1924年,便已有十多家好莱坞大公司的资产控制在华尔街银行家手中。为了尽量保证投资的安全,华尔街财团们还往这些电影公司的董事会里派驻代表,兼顾财务方面的事务。到了当代社会,好莱坞的金融资本甚至形成了像电影运动般一波波的浪潮。有人评论说:“如果倒回30年,是日本人的天下,倒回20年,是保险公司,倒回10年,是来自德国的电影基金,他们因为避税原因而投资电影,而在上一个十年,大部分是对冲基金的天下。正是通过借助金融的杠杆力量,好莱坞电影产业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本文将研究好莱坞电影如何运用各种金融性工具建立起融资体系,为电影项目开发和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高投入的电影行业而言,对资本的渴望是如影随形的。为了维系电影的规模化生产和运营,好莱坞电影公司除了自有资金外,往往要引入很多外来的金融资本。在长期的产业实践中,好莱坞电影业已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金融融资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上市融资

        和其他行业一样,上市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主要融资渠道,但上市对企业规模和盈利状况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市场高度垄断的美国电影市场,上市公司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大约只有20家左右,其中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均隶属于更大的上市娱乐媒体集团,包括康卡斯特集团(环球影业)、21世纪福克斯集团(20世纪福克斯影业)、索尼集团(索尼影业)、维亚康姆集团(派拉蒙影业)、时代华纳集团(华纳兄弟影业)、迪斯尼集团(迪斯尼),这些集团都是市值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美元的巨无霸。母公司的庇护使得六大电影公司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保持稳定,因为集团雄厚的财政实力使得大制片厂对票房失利的承受力更强,也意味着可以进行更昂贵的赌博以赢取更大回报,“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的大片战略得以贯彻,竞争门槛也随之水涨船高。

        除此之外,狮门影业等独立电影公司,Regal、AMC、Cinemark、IMAX等电影院线也都是上市企业。上市为这些企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重要通道,往往构成了它们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狮门影业为例,在公司成立之初,其创始人——颇具金融头脑的银行家弗兰克·古斯塔(Frank Giustra),便以借壳上市的方式让狮门影业在加拿大上市。通过股市融资,狮门影业得以迅速收购一系列电影资产,包括1962年成立的电影公司Cinépix,位于温哥华的北岸制片厂以及拥有片库资源的国际电影集团(International Movie Group)等,为狮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上市公司的身份也帮助狮门影业在2012年完成了对另一家独立电影巨头顶峰影业的收购,狮门支付的价格中便包括了7000万美元的股票。


        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在2012年被中国万达集团收购之后,也仍然积极地谋划上市,于2013年成功登陆纽交所,首批筹资3.32亿美元,在有了更充分的融资渠道后,AMC得以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将影院坐椅升级为斜躺式,在影院开设餐厅,提供更精致也更贵的食物。而不再仅仅设一个小卖部卖一些简单的食品。这些举措使得AMC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平均观影消费,弥补了观众人次下降带来的损失,其经营表现因此优于竞争对手Regal和Cinemark。今年,AMC甚至发起了用12亿美元竞标美国第四大院线Carmike的计划。199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对于IMAX院线的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筹措的资金帮助IMAX开始进入商业多厅影院,同年便在美国纽约的Lowes影院推出了IMAX厅,从曾经局限在科技馆和博物馆的小众市场真正扩张到大众电影市场。而在2015年底,为了配合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进程,IMAX更将其中国公司分拆在香港上市,融资2.46亿美元。对于规模较大、经营业绩不错的好莱坞电影公司来说,上市可谓最好的融资渠道,能够快速地筹措到大量资金,实现跨越式发展。


商业贷款

        好莱坞电影的第二大融资渠道是商业贷款。在美国,有很多愿意为电影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例如JP摩根、城市国民银行、林肯银行、帝国银行等,但和一般的贷款类似,为了保证资金安全,贷款方会要求片方提供能证明偿付能力的担保品。

        一般而言,好莱坞电影贷款最常见的担保品为以下三种,一是以海外预售合同为主的发行合同。在电影上映前甚至开拍前,好莱坞电影往往便会预售某些海外市场某些发行渠道的版权(如DVD、电视发行权等,通常不包括影院发行权)。海外的版权购买方一般会先向片方预付占合同额20%的保证金,剩余的80%要等到影片制作完成后送达购买方时才会支付。但片方可以将这些预售合同作为有效担保品,向银行申请贷款。前提条件是片方还需要取得“完片担保”,保证影片能够按期完成。而版权购买方实力与信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贷款的成功率和数额的多少。据统计,美国每年生产的电影大约有15%的电影会预售版权进行融资。

        其次,电影公司拥有的片库也可作为担保品。在好莱坞完善的发行体系运作下,片库中的老电影也能源源不断地创造稳定收入。例如2007年和2008年,片库为米高梅分别创造了5.25亿和5亿美元的现金流。在遇到经营困难时,片库还能作为抵押品帮助获得贷款。据统计在2000年初的时候,电影公司向银行的贷款额度可达到其片库价值的60%。但之后随着DVD销量的下滑(片库的价值大部分是通过DVD销售实现),贷款额度降到了片库价值的25%—30%。


        再者,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品牌也可以成为担保品。例如顶峰影业在2011年时也曾遭遇融资压力。但幸运的是,其出品的《暮光之城》第一部全球大卖,取得了18亿美元票房。基于对《暮光之城》续集市场表现的信心,在JP摩根和瑞银的帮助下,顶峰影业展开了高达8亿美元的融资计划。其中包括6亿美元的7年期贷款,年利率在7%左右以及2亿美元的循环信用额度贷款。顶峰影业得以用这笔钱清偿债务,制作新片以及给投资者分红。2010年,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在遭遇危机寻求破产保护时,也是基于《007》《霍比特人》的品牌号召力,在JP摩根的安排下,获得了3.25亿美元6年期的贷款,年利率约为6.5%。
对于贷款方而言,贷款希望获得的是比较稳定的回报,贷款的意愿和利率的高低则既会考虑市场的大环境,也会考虑单个项目的风险,从而进行上下浮动调整。在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发生后,愿意向好莱坞电影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从30家迅速下降到了8家,随着经济的复苏,到2014年这一数字又回升到20家,贷款的利率也较经济危机时下调了一个百分点左右。总的来说,好莱坞电影是比较受美国商业银行欢迎的贷款对象,因为在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下,风险相对可控,而银行又可以取得比一般贷款较高的利率。


风险投资
 

        除了上市和贷款外,风险投资也是好莱坞电影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的来源广泛,既有专门的向电影提供资金的公司,也有投资领域广泛的风投集团,如美林公司和摩根大通都建有专门的电影投资部门,更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一些电影取得极高投资回报率的成功故事燃起了很多有钱人希望成为好莱坞大鳄的愿望,林荫大道的银行人士、年轻的华尔街投资客、得克萨斯的炒房客,这些来自电影业之外领域的投资者幻想着给予某部电影或某个电影公司一笔小小的投资,便能赢得巨大的成功,而相对更实际的目的在于,投资电影还能帮助这些高收入人士避税,因此如甲骨文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微软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和联邦快递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等商界大鳄都以个人名义参与电影投资。此外也不排除某些商人出于对某位电影导演或某个剧本的喜爱,抑或其它的目的,向好莱坞电影提供投资。

微软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

        不像贷款是收取相对固定的利息,风险投资需要承担很高的风险,其获得的回报是参与影片收入的分成,一旦影片大卖,回报十分可观,但一旦票房失败,也往往血本无亏。为了控制风险,投资者大多采用的是“拼盘投资”的形式,投入某个特定电影公司在一定时间内较多数量的电影项目,一般会涉及10—30部电影,投资额度在10%到50%之间。拼盘投资的原理在于交叉抵押(cross-collateralized),即用赚大钱的电影项目去填补亏损的项目,利用规模化的投资产生收益。

        在美林银行、相对论传媒等机构的带动下,“拼盘投资”在2003年左右开始兴起为好莱坞重要的融资渠道,有着不错历史业绩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是“拼盘投资”的主要目标,除了迪斯尼坚持用自有资金投资电影外,每家好莱坞大公司都曾签署了至少一个拼盘融资协议。在2008、200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拼盘投资一度受到了较大冲击,但近几年又出现了明显的回潮趋势,《华尔街日报》2013年做的统计显示,这一年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发行的投资超3000万美元的81部电影中,有19部投资全部或大部分来自于外部公司。来自中国的资本更逐渐成为好莱坞重要的玩家,如表所示、万达、完美世界、电广传媒等中国公司都与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达成了此类合作。
 
2013—2016年好莱坞主要的“拼盘投资”合作项目

众筹融资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众筹(Crowd funding)近年来成为好莱坞电影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众筹最早兴起于美国IT领域,创业者用这种方式来筹集启动资金,相较于其他的方式,众筹带有很强的“草根”属性,投资门槛大大降低,普通人均可参与,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极强的营销属性,能够帮助正在开发的产品进行提前预热和粉丝传播,这与当代电影对营销的重视非常吻合。因此,好莱坞电影很快便成为了众筹平台上最受欢迎的类别之一,成立于2008年和2009年的Indiegogo和Kickstarter成为了好莱坞草根电影制作者筹资的重要通道。不少影片在众筹的帮助下成功制作与上映。例如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迄今已有近100部作品来自于Kickstarter上的众筹作品。甚至一些电影界大佬如查理·考夫曼和斯派克·李也开始尝试运用众筹融资。

        但总的来说,此前通过众筹进行融资的主要是超低成本的电影,融资额度有限。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月3日,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发起了58161个电影众筹项目,其中21453个,占37%的项目成功筹资,总融资额度为2.95亿美元。但绝大部分都是低成本电影,平均融资额度只有13750美元。只有6个项目的融资额度超过了100万美元。这主要是基于美国过往的法律,众筹的“金融”属性受到了限制。根据美国的《证券管理条例》,众筹不能给予任何现金的回报,众筹者不能参与影片的收益分成,而只能收获一些诸如电影票、DVD、签名海报、周边产品、探班等形式的回报,因此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而更像是一种“粉丝经济”,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只是辅助性的融资手段。


        不过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2015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新政规定,只要发起众筹的电影项目筹资额度不超过5000万美元,且每个投资者的投资额不超过自己年收入或者净资产的10%,那么这项众筹即可作为股权融资,能够给予投资者收益回报。这项政策被认为将对美国电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平台已经开始推出电影股权众筹的服务。如slated.com平台,该平台不但展示融资中的电影项目,更开发了一套评估系统,通过对团队和剧本的分析指出哪些电影最有票房潜力,进而向投资者推荐,仅在2015年便帮助电影项目获得了5.6亿美元的投资。随着回报的政策天花板被打破,未来不光独立电影项目,好莱坞大制片厂的电影都可能通过众筹的方式融资。
 
        以上分析了好莱坞电影几种主要的金融融资渠道。值得指出的是,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非金融性融资渠道,例如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和津贴等。而且这些渠道之间也并非互斥的关系。大部分电影采取的是一种组合融资的模式。如好莱坞大制片厂出品的商业大片,其资金来源除上市母公司划拨的预算外,往往有一部分会来自风险资金参与的“拼盘投资”。而对于独立电影而言,其预算则往往来自预售版权取得的部分银行贷款,以及部分风险投资、小部分甚至来自众筹和非金融性渠道等。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对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繁荣功不可没。

原文刊载于《当代电影》2016年第1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