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莱坞与华尔街——美国电影的金融简史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影视产业观察专栏文章,转载需经授权。

作者彭侃为乐正传媒董事,副总裁,影视产业研究专家

作者 | 彭侃

编辑 | 万芊芊

好莱坞这一名利场与逐利的华尔街金融资本之间的深厚渊源可追溯到1920年代,早在1924年,便已有十多家好莱坞大公司的资产控制在华尔街银行家手中。例如高盛是华纳兄弟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帮助其在1920年代收购了维塔格拉夫制片厂,第一国家影院和斯坦利影院三大公司,而哈尔西·斯图亚特公司则是福克斯公司的背后金主,帮助其建立Movietone制片厂并收购影院。为了尽量保证投资的安全,华尔街财团们还往这些电影公司的董事会里派驻代表,兼顾财务方面的事务。

不过早期与好莱坞合作的金融资本主要是银行。行业外投资者涌入电影业的热潮要等到1970年代,1960年代末好莱坞在电视业的冲击下遭遇了观众下降、市场萎缩的窘境,美国政府出手相助,1971年颁布的《收入法》(Revenue Act of 1971)将电影电视业的投资纳入了投资税收优惠的范围,根据该法律,美国公司对美国境内的任何有形资产(包括电影电视节目)投资可以获得7%的减税。例如一家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在电影制作上,那么这一年度该公司便能减免350万美元的收入税。个人对电影的投资也可获得免税。这些减税政策一直维持到1980年代中期(个人免税条款于1976年废除),对美国电影业的融资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尤其激发了个人投资电影的热情。

到1980年代之后,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已均收归于更大的媒体娱乐集团,好莱坞电影业的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以“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为特点的“高概念”电影成为好莱坞的主流。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报告,1975年,美国电影平均制作成本为500万美元,到198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000万,到2007年,大制片厂平均制作成本已攀升至7080万,营销成本也达3590万,总成本已超过1亿美元。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即便是好莱坞大制片厂每年的自有资金才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他们的母公司虽然实力雄厚,却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在风险巨大的电影制作上,而且作为上市公司,他们还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报表上有太多的债务记录,于是引入外部投资者成为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必然选择。

不过在1980、90年代较长一段时间内,好莱坞并未感受到太大的融资压力,因为随着录像带、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欧洲地方电视等新的电影发行渠道的兴起,好莱坞电影通过预售版权便能筹措到大部分资金。外国政府为促进电影业发展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为好莱坞的融资提供了很多便利。其中最特别的是德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其规定向电影业投资便可获得税收减免,而且并不要求电影项目需在当地生产或聘用当地的创作人员,减税额度还可被留置。这一税收漏洞迅速被德国投资者和好莱坞利用,美国制片厂可以将电影的版权卖给一家德国公司,然后再以低于售价10%左右的价格将影片“租赁”回来,双方均能从税收优惠中获利。

但到新世纪之后,海外预售市场开始衰退,在1990年代,好莱坞电影项目通过海外预售能获得高达80%的预算,但到2002年,仅能获得50%乃至更少,加上德国等地税收漏洞被填补,好莱坞的融资开始遭遇一些困难,亟需新的资金来源。而此时,因为股票市场不景气,加上银行利率很低,华尔街的资金非常充裕,甚至出现了一些募资规模达到1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私募基金,华尔街的金融资本亟需寻求新的赢利点。市场表现稳定的好莱坞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发现好莱坞电影的市景不错,在1990年到2000年间,美国的票房增长了52%,外国市场也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好莱坞电影的收入来源已很广泛,能够具备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再加上一种以概率和统计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开始被投资机构信奉并广泛采用,他们发现在股票市场中适用的投资组合理论也可以用于电影业。当投资的电影项目达到20-25部时,投资收益的波动性则比较小了。于是,华尔街资本对好莱坞电影的“拼盘投资”(Slate Financing)项目应运而生了。

2003年,在派拉蒙的商业运营副总裁埃萨克·帕莫(Isaac Palmer)主导下,美林与派拉蒙达成合作,建立名为Melrose的私募基金,计划向派拉蒙2004、2005年度计划生产影片(包括《世界之战》和《碟中谍2》)投入18%的资金。派拉蒙影业首先从票房中分走10%作为发行费,剩下的部分再与投资者进行分配。这支存续期为3年的基金顺利筹集了2.31亿美元,投资了派拉蒙的25部电影,投资份额最终达到20%。帕莫用于吸引投资者的杀手锏在于,据美林银行的数据,一般对冲基金所寻求的内部回报率在12%-18%之间。而即便在表现不佳的年份,派拉蒙的内部回报率也达到了15%,如果是出品了《泰坦尼克号》或是《蜘蛛侠》的年份,内部回报率更可高达23%-28%,无疑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2004年,年轻的华尔街投资人瑞恩·卡瓦劳格(Ryan Kavanaugh)成立了相对论管理公司,致力于为华尔街资金进入好莱坞提供通道。他建构了一套模型,基于影片的导演、主演、类型、发行日期等因素预测电影的市场成功几率。在2005年到2008年间,相对论管理公司筹集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华纳、索尼和环球等大制片厂的拼盘投资项目中,将好莱坞的拼盘投资推向了高潮。据估计,2005-2008年间,华尔街的各种基金以及主要的投行包括美林、雷曼兄弟等投入了大约150亿美元的资金在电影业。甚至催生了一批有实力的独立制片厂。

但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危机使华尔街对好莱坞的拼盘投资一度陷入危机。一些投行被迫将它们在电影投资计划中的股份以3-7折出售。甚至催生了几家专门收购此类资产的公司,而一些拼盘投资管理公司如相对论传媒、传奇影业也相继转型为电影制作和发行集团。不过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加上印度、阿联酋、中国等新兴市场的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好莱坞,好莱坞的拼盘投资项目又开始增多。

总体上看来,由于电影和金融同属 “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具有很强的相通性。从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早期,便与华尔街的金融资本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到了当代社会,好莱坞的金融资本甚至形成了像电影运动般一波波的浪潮。有人评论说:“如果倒回30年,是日本人的天下,倒回20年,是保险公司,倒回10年,是来自德国的电影基金,他们因为避税原因而投资电影,而在上一个十年,大部分是对冲基金的天下。正是通过借助金融的杠杆力量,好莱坞电影产业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END

觉得文章有意思就给小编赞赏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