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盘点:90%扎堆演播室,52%无冠名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影视产业观察专栏文章,转载需经授权。

作者彭侃为乐正传媒董事,副总裁,影视产业研究专家,李丽薇为乐正传媒模式研发专员。

作者 | 彭侃 李丽薇

编辑 | 都欣

回顾2017年的电视综艺圈,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爆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一年不仅诞生了《中国诗词大会2》、《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多档现象级节目,还在各大卫视集体发力下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综艺“清流”。文化类综艺节目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呈现出哪些特点?又面临哪些问题?以下对2017年度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

政策调控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

2017年7月,广电总局又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总局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要求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

统计标准:多集播出(非特别节目),综艺节目形态(非纪录片、新闻节目),题材符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所倡导的文化题材。

在政策引导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在2017年迎来了爆发。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超过50档,其中央视和优酷的表现最为突出。

(注:央视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

作为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文化传播方面肩负着排头兵的使命。2017年伊始,《中国诗词大会2》、《朗读者》先后火爆荧屏,在收视成绩、话题热度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皆可圈可点,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岁末,《国家宝藏》再度成为全民话题,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此外,近些年央视在主流价值节目创新表达上持续发力,接连推出多档“大会体”节目,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中国戏曲大会》先后与观众见面,通过汉字、诗词、民歌、戏曲等题材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了央视的国家平台形象。

(注:一线卫视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

在总局倡导下,地方上星综合频道“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为标杆”,集体发力助推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显著增长,同时一线卫视在创作中尝试寻找差异化路线,节目品相相对比较优良。湖南卫视推出的《儿行千里》凭借感人肺腑的家风故事获得良好口碑。浙江卫视深耕诗词汉字的垂直领域带来《向上吧!诗词》和《汉字风云会》,这两档节目分别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原版制作人马打造,体现了一定的新意。江苏卫视主推阅读类节目《阅读·阅美》,通过分享网络美文及背后的情感故事传递正能量。东方卫视打造“中华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分别从诗词、戏曲、对外传播三个内容板块,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卫视继《传承者》播出两季之后于2017年推出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节目《非凡匠心》,持续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内容领域。

(注:二三线卫视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

二三线卫视不具备资金和人才优势,很难在高投入、大制作的综艺节目上与一线卫视抗衡,而“小而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竞争相对还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大部分二三线卫视都加大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力度。2017年,黑龙江卫视凭借现象级节目《见字如面》打响了平台知名度。山东卫视打造的《国学小名士》,也树立了自己的文化综艺品牌。 

(注:视频网站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

过去一年,视频网站也产出了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其中,优酷视频发力最大,提出了“泛文化”战略。优酷文化类综艺节目以脱口秀形式为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而腾讯视频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产量不高,但通过《见字如面》同样确立了在文化类综艺节目领域的影响力。

成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通点

从收视率来看,中央电视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受欢迎。由于国家平台的特殊性,央视拥有最广泛的收视人群,传播优势加之节目本身有创意、制作精良,因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收视成绩。整体上,大多数文化类综艺节目无法与娱乐类综艺节目在收视成绩上相媲美。据统计,2017年,平均收视率超过1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仅有《中国诗词大会2》一档,另有7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包括《中国民歌大会2》《朗读者》《绿水青山看中国》《非凡匠心》《诗书中华》和《向上吧诗词》收视率超过了0.5。

(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收视率 数据来源:csm52城)

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并且找到恰当的电视化表达方式,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几档成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点。

1

切入角度不能高冷,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和参与感

文化自带高冷属性,但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能高冷,要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和参与感。例如《中国诗词大会》选择的诗词出处以中小学课本为主,让观众能够伴随节目重温古诗词。《见字如面》以书信这种正在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的故事,唤起了人们的怀旧情感。《国家宝藏》用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虽有史有据,但挖掘的都是生动有趣的细节故事。

2

成功的选角 让观众产生认同感

观众看综艺节目重点还是看其中的人物,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才能支撑起节目的内容骨架。无论《中国诗词大会》里表现出色的选手,《朗读者》里的明星主持董卿以及她邀约来的社会各界名人,还是《见字如面》里动情读信的演员,都构成了节目的核心吸引力。

3

完整的节目模式,亮眼的标志性视觉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

成功的文化类综艺无一例外都有层次分明而简洁的节目模式,并且有标志性的视觉元素,构成观众的记忆点。例如《中国诗词大会》里“万箭齐发”的效果, 《诗书中华》里的“曲水流觞”舞台,《世界听我说》里的金字塔排位和360度环形舞台等。

4

出色的营销,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成“刷屏”效应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营销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一方面要顺应传播的碎片化潮流,另一方面要能让观众参与互动。如《朗读者》设立的朗读亭,在各地引发排队。《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应往何处去?

我国拥有浩瀚如海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是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了题材扎堆、同质化竞争的倾向。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故事、文化交流、诗词、文学、家风5个题材占据了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总量的62%。题材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到底还有哪些题材值得开拓?其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已经在实践层面为创作者指明了方向。比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方言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华老字号、传统历法、节气、生肖、节庆礼仪服装服饰等等均在文化传承的范围内,值得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入挖掘。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集中在演播室录制。比例高达90%。户外真人秀仅占10%。从国外注重文化类节目的公共电视台如BBC、NHK等的经验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需要摆脱演播室的空间限制,走向更为开放的户外场景,并逐渐从脱口秀、访谈、答题等与文化的严肃内核天然比较亲近的形式,走向有一定反差的形式,例如户外竞技、喜剧、真人秀等,这种碰撞才能为观众创造更强烈的新鲜感。

在2018年的文化类节目片单中,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如浙江卫视的《小镇故事》等节目尝试与国家政策倡导的“特色小镇”相结合。一些“跨界混搭”的文化类节目也值得关注,如北京卫视的《我是故宫讲解员》,腾讯视频的《一生之书》等。


(注: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冠名情况)

难以在市场上产生足够的商业价值,这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所面临的一个尴尬处境。据统计,52%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无冠名商赞助。在获得商业赞助的节目当中,冠名商集中在汽车、医药、酒等行业。这些品牌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中高端的中年用户,他们对偏严肃的文化类节目更感兴趣。

当然,仅以市场价值衡量文化类节目未免偏颇。从社会效益出发,文化类节目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受众审美情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登录各大卫视招商会的2018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已超过60档。其中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安徽卫视等增长最为明显。但如何避免在对数量的追逐中暴露出速食化、同质化的弊病?如何延展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命周期?如何防止“挂羊头卖狗肉”,滑向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深渊?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面对的长期课题。

寻求合作或加入影视产业观察讨论群,

请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