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产业观察专栏文章,转载需经授权,编译者胡钰鑫为乐正传媒模式研发实习生,审校者彭侃为乐正传媒董事,副总裁,影视产业研究专家。 编译 | 胡钰鑫 审校 | 彭 侃 编辑 | 都 欣 最近,来自英国的著名的电影产业学者史蒂芬·费勒斯(Stephen Fellows)发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电影内容创作、投资预算,到拍摄制作、发行展映等多个维度揭秘48个正在重塑全球电影产业的趋势和变化。这48个“知识点”分四篇文章发布,对电影产业链做了全方位的把脉和解读。影视产业观察特别对这一系列文章进行了编译。上周,我们陆续发布了《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全球电影产业:电影开发与融资篇》、《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全球电影产业:制作篇》、《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全球电影产业:发行与放映篇》。今天,笔者将继续介绍12个关于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变化,其中包括亚洲电影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视频网站Netflix和亚马逊在电影领域的动作以及国际电影节的新变化,帮助您把握全球电影产业的新动向。 1. 影视制作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 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6至17岁的青少年中有75%的人表示,他们会考虑选择和网络视频有关的职业,也许是在YouTube上做个网红,或者是成为vlog的知名播客,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影视制作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和主流。 这样的变化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和教育课程,这些知识能够让对电影感兴趣的人触手可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安排和能力水平,通过阅读关于电影知识的科普文章和高质量的YouTube视频,来量身定制自己的学习课程。 此外,大众现在也很容易接触到影视制作专业软件的破解版、免费试用版或是功能有限的“教育”版,这打破了以前进入影视制作行业对硬件要求的壁垒。导致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实习剪辑师数量的普遍下降,1997年的电影项目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剪辑师是实习剪辑师,到了2016年已降至不到二十分之一。 2. 影视制作者的盈利方式更加多元 虽然影视制作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但是这也为新出现的内容制作者提供了不同的机遇。他们不必非要在传统的电影产业链内按部就班地谋求个人的职业发展,或是努力吸引投资者的资金支持。现在,他们至少有两个盈利模式可以持续性地发展自己的电影制作事业: △ 以视频网站YouTube为例的广告支持模式:内容创作者根据视频的点击量获得收益。随着频道关注度和声望的日益提升,他们很可能会获得优质的广告交易和品牌赞助。2017年最赚钱的YouTube播客是来自英国奥尔德肖特的26岁青年丹尼尔·米德尔顿,他通过分享自己玩《我的世界》和《精灵宝可梦》的视频开启了个人的影片制作生涯。前年,福布斯曾估算他2017年的收入将会达到1650万美元。 △ 以艺术家众筹平台Patreon为例的粉丝众筹模式:内容制作者在设计垂直化的影片内容时,他可以通过忠实粉丝的筹款来获得继续制作该内容的成本和收益。虽然大部分的粉丝每月只为他们所追随的内容制作者捐赠几美元,但这些收入会迅速地积少成多。目前在Patreon上,最成功的播客是Chapo Trap House,它每月会从近21000名粉丝的手里赚取到92000美元。 上述两种盈利模式可以让内容制作者随意选择,而且两者也可以同时进行,使他们在产出过程中就可以获得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行业的百年发展史中,目前影视制作者获得成功的途径还并未发生改变。但如果这些新兴模式继续发展的话,那么我们也许应该期待下一代的顶尖电影制作人,并不是从短片节和电影节中脱颖而出的,而是从YouTube和Patreon中产生的。以下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Patreon优秀内容制作者月收入的统计数据。 3. 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扩张速度惊人 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电影产业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在这期间,中国电影产业日渐活跃,外国电影和外资的引进政策也逐渐放宽。虽然变化过后政府的管控看起来仍旧非常严格,但是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仍旧能让这些小变化带来巨额的利润。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且预计很快便会超过北美。据2017年comScore统计,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高达399.2亿美元,北美市场为此贡献了111.2亿美元,市场份额达27.8%。而2017年中国的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票房总收入的21.9%。以下是2002年至2016年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中北美和中国市场份额的统计数据。 目前,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正在竞相争夺这块尚未完全开发且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而且早前的成功也显示了中国消费者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例如,《速度与激情8》在中国揽获了近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远高于北美地区的2.2亿美元。但是,把电影引入中国市场其实并非易事,这些挑战包括: △ 竞争少量的外国电影引进配额 △ 广电总局对电影内容等方面的严格限制 △ 非透明的商业行为和混乱的票房回收 △ 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和暗箱操作现象 △ 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管控 △ 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少的利润分成 △ 需要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 4. 亚洲的电影买家在电影交易市场中大量涌现 研究发现,近年来电影产业中的三大主要电影市场,即戛纳电影节的Marchédu Film、欧洲电影交易市场(EFM)和美国电影交易市场(AFM),它们的规模都日益扩大。同时,参会者的国籍也揭示了全球电影市场中的一些变化。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电影交易市场中来自中国的影视从业者人数增长了354%,来自韩国和俄罗斯的影视工作者人数分别提高了128%和74%。与之相反的是,比利时、日本和荷兰的参与者都有所下降,降幅分别是48%、44%和28%。以下是2005年至2014年美国电影交易市场中注册电影买家所属国籍的统计数据。 5. Netflix的电影制作规模和速度大幅增长 现在,一些VOD视频点播服务已经能够以高额的成本预算来制作和发行自制内容,而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对VOD视频点播的潜在竞争却反应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了代价。在2015年,Netflix共计发布了8部自制故事影片。而到了2016年,其自制影片数量高达28部,且2017年的生产数量也基本持平,达到26部。迄今为止,Netflix成本最高的影片是耗资9000万美元的《光灵》。 纵观Netflix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其自制剧的口碑要远远好于自制电影。但尽管电影评论不尽如人意,Netflix仍旧愿意继续为其拍续集。以下是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Netflix上线的原创电影数量的统计数据。 6. 亚马逊更加重视小众的艺术影片 除了Netflix希望在订阅式视频点播(SVOD)模式的蓝海中分一杯羹,亚马逊也希望通过原创电影的生产制作和独家的发行行为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有趣的是,亚马逊目前的战略布局上似乎与Netflix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 Netflix正在试图满足广泛受众群体的口味,例如《光灵》;而亚马逊却更加看重小众但又不乏艺术性的影片,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大病》和《芝拉克》。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支持的影片曾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揽获三项大奖,另外,亚马逊还引进了去年圣丹斯电影节中的15部提名电影,用户可以在Prime频道上随意观看。 △ 亚马逊似乎更愿意与电影制作者协商更加开放且灵活的安排,例如亚马逊所支持的一些电影项目会先在院线上映再同步到Prime,并且其自制内容也可以同步到其他平台如Hulu、Netflix;而Netflix却想让影片在院线上映时就同步更新到自己的网站,这一建议遭到影院的强烈反对。 7. 美国的“英籍”制作对英国电影市场经济的贡献巨大 以前评估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实力主要是关注其制作生产水平, 但现在它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指标。以英国为例,虽然英国的电影生产数量越来越少,但由于小成本电影数量的大幅下降和高成本好莱坞电影的大量引进,英国的电影市场经济仍在日益增长。从2010年到2016年,英国制作的电影总数下降了47%,但电影的制作成本额却增长了23%。以下是1994年至2016年在英制作的故事影片支出费用的统计数据。 英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国慷慨且稳定的税收减免政策。该政策的受惠范围是所有在英国拍摄的“英籍”故事影片,为它们提供最高达20%的税收减免,这对好莱坞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最近,就有一大批获得英国政府资助的“英籍”电影进入英国市场,包括《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政府资助3190万英镑)、《雷神2:黑暗世界》(2560万英镑),《布偶大电影2》(670万英镑)和《沉睡魔咒》(23.5英镑)。 但是,在英国取景的影片想要获得税收减免的资格,必须通过官方一系列的“文化测试”来证明其归属于“英国国籍”,这样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影片想要拿到“英国国籍”并非易事。 8. 印度、韩国和意大利的电影产量涨幅超50% 自2007年以来,韩国、意大利、印度和美国的国产电影数量涨幅超过了50%。其中,韩国经济增长最快,在六年里增长了81%。另外,根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印度的“宝莱坞”凭借高达1255部的电影生产量,一跃成为规模最大的电影生产国,尼日利亚的“尼莱坞”和美国的“好莱坞”分别以997部和818部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国家的电影产量逐年增加时,2007年至2014年间英国的产量却减少了18%。以下是2007年至2014年不同国家的电影生产量涨幅的统计数据。 9. 戛纳电影节的规模日益扩大 到目前为止,戛纳电影节和Marchédu Film是电影行业里规模最大的活动,它们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专业人员。 2005年戛纳电影节和Marchédu Film吸引了20804名的影视工作者参加,而到2015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2465人,短短十年间增长了156%。以下是2003年至2015年戛纳电影节参会人员数量的统计数据。 10. 剧情片在戛纳电影节中的比例已超过90% 很多人认为,能够入围戛纳电影节的电影都是尚未发行的高质量电影。但是,它们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电影类型,其中绝大多数的入围作品都是剧情类影片。自戛纳电影节创办以来,剧情片一直是戛纳电影节的重头戏。 在20世纪40年代,入围戛纳的电影中有72%是剧情片,而到了2015年,剧情片的比例已经增长至93%。以下是1940年至2015年戛纳电影节参评影片类型的统计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Stephen曾试图使用关于戛纳电影节的研究数据,制作出一部“完美”的获奖作品——融合了前几年最成功元素的虚构电影。这部电影将会是一部法国剧情片,名为《玛维·拉·费米》(Ma Vie Pour La Femme)。而关于电影的内容,他用了戛纳电影节最常用的五十个字来创建一个情节,让观众见证年轻人大卫是如何为她献出一切的:“他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他父亲死的那天,很快他们就坠入爱河。但是,他母亲却强烈反对他们的婚事,并且威胁说如果他要结婚,他的妻子会在三年内的某个晚上死去,这让他的内心十分挣扎却又犹豫不决。而之后女儿的降临,使他必须要在母亲与妻子之间做出选择。最后,他将在做孝顺儿子和为家庭奋斗之间找回自己。”由此,也许我们足以窥见到戛纳电影节上获奖作品所具备的一些普遍特质。 11. 超半数的戛纳获奖作品为英语影片 在20世纪50年代,入围“金棕榈奖”的电影中仅有三分之一的语种是英文或法文。 但是,在2010年至2015年之间,这一比例已经高达96%。有趣的是,使用这两个语种的影片并非是因为母语的缘故。 在20世纪40年代,德国电影的语种全部是德语,而到了2010年,只有24%的电影使用自己的母语。以下是1940年至2015年戛纳电影节参评影片作品所使用语种的统计数据。 12. 各大电影节的参赛作品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过去几年,各大电影节中的参赛作品数量有所增加。以Raindance为例,2015年他们收到的短片作品数量是六年前的四倍。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松接触到电影制作,以及网络提交参赛作品的便捷性。以下是2002年至2015年Raindance电影节参赛作品数量的统计数据。 注: 数据来源:伦敦牛津经济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IMDb, Box Office Mojo, The Numbers, Wikipedia and the BFI. |
|
来自: 昵称712173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