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杨 编辑|曾明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与此同时,如何从电影大国真正迈向电影强国,持续不断地产出高品质的、具有中国气象的电影作品,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棘手课题。 4月21日,“走进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北京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此次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首都影视发展智库、清华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共同主办。作为北京电影节最重要的论坛之一,来自学界、业界的顶级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讨论中国电影如何从大到强,思考中国电影未来的文化走向。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电影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做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走向》的演讲, 他指出中国电影有四大优势:全球坐二望一的电影票房规模、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全球最大的特色国家特有的电影需求、全球最富有活力的电影产业。同时,中国电影也存在着优质产品数量不足、电影人才供不应求、微观运行风险莫测、急功近利难以遏制、行业规范亟待建立五大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尹鸿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电影产业上下游过于分散,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完整的领导型企业匮乏,行业内规则、规范可控性弱,行业外资本和企业的影响明显,就“什么是电影”缺乏观念共识,这些因素导致新主流电影凤毛麟角,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供求关系失衡,企业的积累性差,规划性弱,难以形成稳定的工业标准流程。 针对中国电影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尹鸿给提出了七大建议:第一,推动整合,形成生产、宣发、播映、版权、教育培训、投融资产业链完善的领导型企业。第二,领导型企业要承担更多的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第三,设置权威的、专业的电影投融资平台。第四,细化“电影促进法”,从法规上保护公平竞争,禁止不正当竞争和市场垄断行为。第五,通过激励机制,评奖机制,艺术评论,社会舆论建构求同存异的电影价值体系。第六,生产规律与创作规律、产品思维与作品思维达成平衡。第七,建立新主流电影主导下的分龄、分区、分层、分需的多元电影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电影智库主任侯光明在主旨演讲《打造中国电影学派》中介绍了“中国电影学派”诞生的背景、所承载的意义和使命。他指出,从建设电影强国的角度来看,面对新时代的发展目标要求,中国电影亟待解决三个问题:中国形象塑造、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民族风格的创作。而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文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在《泛娱乐背景下的电影产业》中,介绍了腾讯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发展思路,并指出影视不是孤立的产业,应当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它在整个泛娱乐生态当中的角色和价值。在他看来,在泛娱乐生态里,立足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文学和动漫,一般会被视为最为活跃的IP源头,但是这些往往集中在网文主体和二次元文化当中,还没有成为主流为社会认识和接受, 所以这些具有潜力的作品,需要实现IP快速放大影响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是影视环节。 他判断,在可见的周期内,有着生动体验的影视内容依然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所以影视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超越商业的文化视野,只有真正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有效循环,影视产业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所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需要业界更加重视文化视角,如何将文化和商业两种视角结合,将决定我们未来是否能够缔造出具有广泛文化影响力的作品和IP。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的演讲是《中国电影如何做大做强》,他从电影技术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电影做大做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他介绍了电影产业当中最主要的四项技术,应用在拍摄制作期间的虚拟拍摄和动作捕捉技术、人工智能图像修复增强技术,以及播映期间的中国巨幕放映系统、激光放映技术。他同时透露,中影股份投资了很多电影技术公司,而回报率要比很多成片都要高,他呼吁投资者在关注明星、流量和电影院等领域之外,也应该对电影技术多加关注和投资。 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走向 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559亿元,增幅达到两位数,全国新增银幕9500多块,银幕总数已达到5万多块,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电影如何应对新的发展机遇,丰富与完善内容生态?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梳理了艺术电影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她介绍,2016年成立得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已经有了1260家加盟影院,1590块银幕。在她看来,艺术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提高,具有试验性和引领性的重要作用。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指出,虽然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介绍,北京电影学院正在努力推动新学院派的发展,新学院派不光要追求艺术品质,更要面对当下的市场,要对观众进行创作,鼓励学院老师或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创作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强调,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抓住年轻人。“把年轻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勾住、表达出来,透彻地阐释,就会拥有自己的未来,抓不住年轻人的心,就很难有未来。”他介绍,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举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今年将举办第25届,这个有500多个大学参与的电影节致力于为中国电影界推出新人,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培育电影潜在的创作者、管理者和鉴赏者。 作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战狼2》出品方的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则阐释了电影的投资之道,他认为一部能大热的电影,首先题材要把握好,要拍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包括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情怀等;其次剧本要非常严谨,节奏把握非常好,才有可能成功。再者要有工业化的拍摄流程。最后,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通过专业化的宣发队伍发行出去。 中国电影与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对电影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增强电影传播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 导演李芳芳结合自身拍摄《无问西东》的经历来阐释如何创作中国故事。她以“容器”“酒”的形象比喻来说明影片内容与表达手法之间需要相互成就。她认为一部好的影片应该是技术向后退,突出创作者的个性或气质。她建议创作者要甘于为梦想下苦功,“有再好的想法,都要花工夫,花时间,把每天都真正过好,把自己当做一个艺术家。” 编剧束焕指出,中国电影在类型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剧本创作方面,他认为要经受住资本的诱惑,尊重创作规律,舍得花时间打磨剧本,在效率和质量上达到平衡。他同时指出,中国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普适性,爱、死、复仇、未完成愿望的魔咒,这四方面都是中国故事中最普适性的主题,“不是说我们只能用好莱坞的办法来讲中国故事,不是亦步亦趋学好莱坞。”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就中国电影的文化意义发表了看法。他回顾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本命年》、《菊豆》、《霸王别姬》、《喜宴》等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表达。陆绍阳指出,是市场化与全球化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方向。市场化带来资本至上、观众为主体、消费主义盛行,而全球化则带来了娱乐至上。中国电影在拍大片、走类型化道路的同时,丧失了创作上的个性,造成风格化的作品缺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制片人雷建军分享了清影做纪录片的两大经验。一是在选题上要挖掘大IP,珠穆朗玛、故宫也是IP,但不是要放大其中的明星元素,而是用镜头呈现普通人。二是在制作上要借助现有的电影工业体系,清影用的摄影、剪辑、和录影都是做剧情片的,合作的制片方、出品方、发行方也都是业界最专业的。“你有一个好的IP,找到一个好的角色,同时要借用现有的工业体系,你才有可能把你做好的东西,用现有的市场方式推出去”。 在此次活动现场,还向首都影视发展智库特聘专家颁发了证书,首都影视发展智库由北京市广电局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手打造,已于3月26日正式揭牌,此次被授予特聘专家证书的专家包括了侯光明、胡智锋、陆绍阳、宋歌、孙向辉、张宏、程武等。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优秀原创文章 |
|
来自: 昵称712173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