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一期间正式上映以来,作为批片引进的《何以为家》在内陆轰下了3.34亿的票房成绩,一部受众并不广泛的小语种艺术片,却连续多周占据票房榜前列,而跟在《何以为家》后面的批片,还包括《一个母亲的复仇》《海蒂和爷爷》《罗马》,以及上映多周的《调音师》等,上述几部影片在内陆市场总计拿下了近8亿的票房,其中《何以为家》与《调音师》均以3亿+的票房成绩远超同期的国产片。 除了票房的火热外,上述几部批片的口碑同样强势,以豆瓣评分为例,《何以为家》和《海蒂和爷爷》分别取得了9.0分和9.1分的高分,而同样正在内陆上映的今年奥斯卡奖得主《罗马》豆瓣评分为8.2分,印度悬疑片《调音师》则取得了8.3分,均收获了不错的评价。 何为批片 要介绍批片,就得先从大家更为熟悉的分账大片说起。 目前我国引进的分账大片大多都为北美(好莱坞)新片,这些影片通常都坐拥大投资、大明星,以商业大片为主,并且这些影片引进后在内陆的上映时间通常都会与北美同步(有时会稍早或稍晚),更重要的,这些影片上映后要按票房收入进行分成,目前好莱坞片方能够在中国内陆拿到的票房分成一般是总票房的25%,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院线共享票房收入的同时也要共担风险,正在内陆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大侦探皮卡丘》均属于分账片。 而与分账大片相对应的,批片(又名进口买断片)是国内电影市场上一种特殊的进口影片类型,通常是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过去内陆每年正常的批片引进额度是30部,不过随着近年国内市场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大多数年份的批片数量都会超过上述指标,例如2016年的批片数量就超过了50部。 除了是否参与票房分成外,批片与分账片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批片在内陆的上映时间通常都会比影片在本国内的上映时间晚,短则数月,长则三至五年也不足为奇,例如不久前刚在内陆上映的德国电影《海蒂和爷爷》,其在德国国内的上映日期为2015年12月10日。 如何购买和引进批片? 坊间一直有这样一条有趣的传闻:电影节上一半人是去看电影的,另一半人则是去买电影的。而关于如何购买和引进批片则要从这一半“买电影的人”开始谈起。 与以往需要国外制片方介绍推荐来国内不同,如今内陆已有不少成熟的民营公司负责国际影片版权的采购,而购买批片的一个主要途径,便是前往各大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Film Market)扫货,以正在举行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为例,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主办方会在电影宫地下一层设立电影市场,而来自全世界的数百家公司则在此交易。 在2017年戛纳电影节期间,微影时代一口气从法国知名电影发行商Wild Bunch手中买下了 9部影片的版权,而在2018年的戛纳,路画影视买下了《小偷家族》《何以为家》两部大奖影片,最终都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 购买了版权后,下一部便是送审了,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民营电影公司与海外发行方签订合同后会送报到中影集团,之后拿到中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进行初审,随后由中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报给电影局审查,通过后获得准予进口通知书,最后获得公映许可证。 一部国外影片在购买版权和成功送审后,下一步便进入到影片上映前后的宣发环节,一部批片若想赚钱,后期宣发工作也必不可少,但批片的发行放往往无法拿出太多成本投入到影片的宣发上,与分账大片和国产商业片拼宣发显然是以卵击石的行为,于是很多影片在做完基本的宣传工作后(如首映礼、小型点映、路演等),便只能凭借着影片口碑发酵吸引自来水,而这便又回到了最初的版权购买环节上,倘若片商“看走眼”买回了水准平平乃至质量低劣的影片,最终便只能落得人财两空的地步。 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额外注意的一点是,由于配额的期限和档期安排问题,批片在完成购买之后通常在一年之内就必须上映,否则配额自动作废,由于好的档期(如春节档、国庆档、暑期档等)往往被国产商业片和分账大片抢先占领,批片在选择档期时通常都是秉持着“见缝插针”的原则,集中分布在较为冷门的档期(如每年的4月和11月),或者配合颁奖礼时间定档(如每年3月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举办后),在今年3月15日至4月15日这一个月时间里,内陆大银幕就一共有多达9部批片上映。 也正是由于对批片有效期的规定,使得不少片商在买完版权后由于未选好合适档期等问题,影片最终无法登上大银幕,受此影响,较好的结果是将版权卖给诸如爱奇艺等网播平台,而最坏的结果便是影片版权最终烂在了片商手上,得不偿失。 国内批片现状 国内第一部真正做到票房大卖的批片,应当要追溯到2010年的《敢死队》。彼时国内批片市场还未正式成气候,而《敢死队》被50万美元买断并最终拿下2.16亿的票房成绩,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震惊,同时也直接催生了国内批片市场的发展,此后大批公司开始加入到批片行列中。 批片火了,海外发行方当然也会水涨船高坐地起价。随着大批片商加入到国际版权采购行列并从中受益,海外发行方也开始提升影片的版权价格,《敢死队》第一部当年的版权费为50万美元,而之后《敢死队2》版权价格竟高达800万美元,足足高出了十五倍之多;2017年的《天才枪手》在取得2.6亿的票房成绩后,泰国电影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片商新的目标,在某部被认为是“下一部《天才枪手》”的泰国电影首映礼上,就有多达20多家中国公司前去问价,而这样的恶性竞争也势必推高了批片的引进价格。 国内批片行业的转折点始于2016年,当年上映的《惊天魔盗团2》《你的名字》《血战钢锯岭》《荒野猎人》等多部影片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紧接着在2017年,《摔跤吧!爸爸》一举在内陆夺下12.9亿的总票房,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爆款,一举打破包括批片票房成绩在内的多项纪录,而包括《天才枪手》《看不见的客人》在内的多部小语种影片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票房成绩。 受《摔跤吧!爸爸》票房大爆影响,国内片商纷纷将目光锁定到印度电影身上,在2018年的批片票房榜中,前五部里有三部印度电影,分别是《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和《嗝嗝老师》。 但与《摔跤吧!爸爸》等片的走红不同,上述多部印度电影票房成绩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而排在批片票房首位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总票房也仅有2.8亿,影片比印度上映时间晚了近3年,而彼时大部分观众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观看到影片,这一因素也导致了最终票房并不理想。 与印度电影的低迷相对应的,去年批片市场的一大亮点当属日本电影的表现,《龙猫》在首映30周年之际首次登陆中国大银幕,最终拿下1.5亿票房,另一部日本电影《小偷家族》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金棕榈大奖,并在8月于内陆上映后最终斩获9600万的票房,这一成绩也打破了日本真人电影在内陆的票房纪录,但放在去年整体低迷的批片票房表现来看,《龙猫》和《小偷家族》更像是一闪微弱的星光,只带来了短暂的欣喜。 不过,2019年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批片表现均可圈可点:凭借着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奖项加持和阿里巴巴的宣发助推,《绿皮书》夺下4.7亿的票房成绩,之后的印度小成本悬疑电影《调音师》收获3.2亿票房,在《调音师》后另一部小语种电影《何以为家》来势汹汹,上映三周时间票房突破3.3亿。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部影片的票房成绩均高于2018年的批片票房冠军《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不仅如此,日本电影《夏目友人帐》和西班牙悬疑片《海市蜃楼》票房成绩均已过亿,截至目前一共有5部批片的票房超过亿元大关,这一数量也高于去年同期,而荷兰影片《狂暴凶狮》和印度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同样表现不俗,目前正在热映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最终票房有望向亿元大关发起冲击,小语种电影在内陆的多年开花,也为今年批片市场的表现助了一臂之力。 日前正值戛纳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随着近年《小偷家族》《何以为家》《绿皮书》等获奖影片在国内的走红,今年戛纳电影市场也势必会被国内买家围得“水泄不通”,目前主竞赛单元已经进行过半,有业内人士爆料称不少入围影片已被买家提前“预订”,片商们正积极酝酿着下一部《何以为家》的诞生。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与去年批片市场的萎靡不振相反,今年的批片体量一定会恢复往年规模,阵营也会更加豪华,从规模上看,批片正悄无声息地与分账片产生分庭抗礼之势,并极有可能凭借着影片质量上的优势从其手中抢回市场。 |
|
来自: 昵称712173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