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当医生?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原本欢天喜地的年味,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当我们在家百无聊赖,但至少很安全的时候,却有许多医务人员奔赴前线,和疫情作战。

所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疫情第一线的医生,他们不能回家吃年夜饭,只能睡在医院地板上;他们就算有空可以回家,也怕传染家人而不敢进家门;她们毅然的剪短长发,脸被防护服闷到过敏;他们前赴后继赶去武汉,“不计酬劳,不论生死” 。

可是,当医生在现在这个危机时刻被我们奉为“英雄”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之前发生的一连串暴力伤医事件,医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显示,有13.1%的医务人员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甚至对59.8%的医务人员来说,语言暴力是家常便饭。

此外,“猝死”,是2019年的高频词,多数网友都曾经开玩笑说:“担心自己会猝死”,可是,你们又是否知道,猝死新闻最高发职业之一,却是医生。

长期加班、压力巨大、对抗疾病的同时,还要承受质疑与误解,甚至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所以,到底,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当医生?

直到看了《中国医生》,一部记录中国医生故事的纪录片,我才找到了答案。

不同于其他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终于将镜头对准了“医生”这个——我们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的职业,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脱掉医生一贯被讴歌的神圣外衣,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医生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知道:

医生不是神,没有办法拯救一切,医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01  当医生有多累?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

这是《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医生说的一句话。

作为医院心脑血管病绿色通道的发起者,朱良付必须24小时待命,每次急诊都要亲自负责。他总是步履匆忙地穿梭在各个病房,要照看病患,还要耐心地应对家属的每一个质疑;工作一天之后,好不容易回到家,吃上一碗面,和女儿见上一面,突然接到急诊电话之后,他又急忙穿上大衣,消失在了夜色中。

另一边,是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医生。在工作17个小时后,他完成了这天的第三台心脏手术,至此,他才终于有了一点时间,可以躺在按摩椅上休息一下,稍微缓解一下,因常年站台,弯腰做手术,而患上的严重颈椎病和小腿静脉曲张所带来的疼痛。

在这样的镜头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医生超负荷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的《劳动法》中规定着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然而,调查显示,有24.6%的中国医生一周的工作时间是超过80小时的。

此外,《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表明,有23.6%的医生从来没有休过年假,而40%的医生每天睡眠时间根本不足6小时。

在中国的医院里, “黑+白+黑”或者“白+黑+白”是最常见的值班制度。这种打乱生物钟的加班制度就常常会导致医务人员情绪暴躁,也是医生比别的职业更容易猝死的原因之一。

可是,为什么这种透支健康和精力的加班制度会大行其道呢?

因为,这里是中国。

在中国,2000万人次,是我国医院每天需要接待的患者数量。在这样高密度的人流量背后,医生超负荷工作也就变成了常态。

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疗系统承担着如此大的压力,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生被这样当成“超人”。

可是,医生也是平凡人,会累,会生病,也怕死。

然而, 在《中国医生》里,医生却坦言自己不敢死!

朱良付说:“我不能死,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我这样的主任医师,如果我要是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必须得身体好,身体不好,站台站不住就会被淘汰。”

害怕不能再救治病人,害怕不能再继续做手术,这是医生不敢死的原因。因为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所以医生又注定不平凡。

中国医生,没有被高密度的人流量吓倒,他们不是不知疲惫,不是不想休息,只是甘愿怀揣着“不能死”的决心,迈着不可抗拒的步伐,走到最需要他们的患者中,不向疾病妥协。

真实的伟大,并不是去做一个令人敬畏的人,而是选择去做令人敬仰的事。

或许,最初选择成为医生,只是因为对善良的憧憬。

但是能坚守在医生岗位上,扛起生命的重量,则是源自对生命的挚诚,和身为中国医生的良知。


02  成长为医生有多难?


人总是要在惊心动魄和悲痛欲绝中成长,我们都知道伤痛总会过去,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但在医生的成长道路上,因为连接生死,所以总能看见更多人情冷暖,也伴随更多无可奈何。

于是,在《中国医生》的第二集《成长》中,我们看到,才毕业三年的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科的年轻医生徐晔,和所有满腔热血的年轻医生一样,竭尽全力地救治95%烧伤的患者老刘,且为了减轻老刘家人的经济负担,特地为他申请了2万元的手术减免费。但最终,老刘儿子还是因为“经济困难”,坚持让老刘出院了。得知消息后,匆匆赶来的徐晔,只能看着老刘空荡荡的病床,一脸怅然……

我们还看到,南京鼓楼医院里最年轻的博士导师及肿瘤科副主任魏嘉,为了救治胃癌患者李艳,请来了院内各个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但结果,李艳病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让她不适合做手术了,一向乐观的李艳与母亲抱头痛哭,而一贯被奉为“神奇学姐”的魏嘉,这一次,却只能站在旁边安慰,无可奈何。

你是否也曾经尝试过梦想照进现实的煎熬呢?

成长路上难免充满沟壑,但如果隔着沟壑,是眼睁睁看着生命在你面前消逝,你却束手无策,那这个成长的代价真的过于沉重。

所以,据《柳叶刀》在338期发表的《10年间中国医学毕业生的培养与损耗趋势:全国性分析》结果显示,在2005年-2015年期间,超过84%的中国医学毕业生最终不会当医生。

身心俱疲,是身为一名医生的日常。

在《中国医生》里,徐晔说他不怕医术的瓶颈,但怕人心的瓶颈。

魏嘉也说,医生不能跟病人做朋友,投入的感情越多,就会越自责,越难过。

医生,怕的不是疲惫,怕的是无能无力,怕的不是辛苦,怕的是辜负。当救死扶伤的真挚初心,照进医学的局限和人情冷暖的残酷现实,又有谁可以做到无动于衷呢?

这是所有医生在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考验,又或许,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成为医生的原因之一。

可是,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始终如期而至。同样的,医院告别了一些人,也迎接了无数的生;医生困于一些局限,也燃起了更多生的希望。

所以,在医路这条没有尽头的跋涉中,医生始终在坚持。就像纪录片的最后,我们看到,徐晔医生又恢复了日常工作,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温柔地为病人清理伤口,为更多病人弥补生命中的残缺。

而魏嘉医生也收拾好行囊,虽然不舍,但她还是含泪告别了刚满周岁的儿子,远赴美国进修,只为能给病人寻找更多一点的办法,竭尽全力地去抓住那个名为“生”的光亮。

在医院这个最接近生与死的地方,医生们每天都做着一场场盛大的离别。新生和离别不由医生完全掌控,这是医院的无情之处。

但黑暗中走过的路,必将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年轻的中国医生不过是没有忘记对生命的热爱,是在“疼痛之后,柔软依旧”。

就像陶勇医生醒来后,在口述的诗中说到:“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


03 答案,只因是医生


人类是最脆弱、最渺小的存在,于广阔的生命来说,我们终究逃不脱生老病死。但中国医生,总在竭尽全力试图用各种方式将生命延续。

就像他们的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最近,我时常想起基辛格说过:“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可是,哪有什么英雄?

他们不过是一群父母,把自己的儿女扔在家中,驻守医院,只为第一时间抢救病患。

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脱下时装换上白大褂,将医院当成战场,真实地和死神作战。

他们不过是一帮老人,放弃颐养天年的闲适,以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国家和后辈保驾护航。

在《中国医生》中,我们看到,面对一刻不停的奔波,医生也会疲惫;看着无法救治的病人闭上双眼,医生也会自责;面对莫名其妙的职责,医生也会害怕;无法阻止原本可以治愈的病人离开,医生也会煎熬。医生不再是“英雄”,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可爱的人。

《中国医生》没有渲染患者的悲惨处境,没有制造猎奇的特殊事件,而是通过丰富的故事体量,理性地还原了当代中国医生最真实、最生动、最揪心、最温情的生活缩影。

开局魔幻的2020年,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每天都在各种让人不敢相信的信息中醒来,“无能为力”的群体性焦虑更是点燃了疲惫无助的情绪。

这样一部有态度,有温度,有力量的纪录片,虽然没有贺岁档电影的欢天喜地和跌宕起伏,但却拥有足够温暖人心的力量。

虽然不能为抗击疫情做些什么,但如果能花45分钟,去更理解中国医生,哪怕一点。那么,下次再见到医生时,你发自内心的一个真挚微笑,就是他们能再坚持下去的动力。

所以,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成为医生?

点开爱奇艺,去看纪录片《中国医生》,让中国医生告诉你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