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如何做课题?

 劳动者2010 2020-08-21

好的问题常会引出好的答案



每年课题申报的时候,许多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个大难题——提不出一个真正有研究意义的问题。

关于课题研究中选题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李冲锋老师说:

“首先判断问题的真假,然后再去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发现问题之后,还要对问题进行筛选。”

如何进行问题的筛选呢?



问题筛选主要是辨析问题与问题域、真问题与假问题

教学科研的课题所研究的应该是问题,而不是问题域;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选择真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前提。筛选问题就是为了把问题找准确,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正确的前提,打下坚实的基础。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否则就会白费力气。

问题与问题域




图|问题与问题域

“问题域”指提问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

在软件工程中,问题域是指被开发系统的应用领域,即在客观世界中由该系统处理的业务范围。这里我们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域的,它是指问题所涉及的研究范围。研究范围越大,问题域越宽;研究范围越小,问题域越窄。

选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把问题域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聚焦于具体的研究问题。因为问题域是一个研究范围,其中有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

换言之,问题是在问题域之内的。

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具体的矛盾,而问题域不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只表现事物存在的范围。当然,问题也揭示事物矛盾的范围,但这些范围相对而言是具体的、可把握的。问题域所涉及的范围往往因其广泛而难以具体把握。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区别问题与问题域。

问题是有核的,而问题域没有。

问题的核是什么呢?就是问题所针对的、要解决的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涉及两方之间的较量,涉及“给定”条件与追求“目标”之间的“差距”,而问题域不存在这些。

当把问题域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时,往往会出现研究指向不明、研究范围宽泛、研究无法完成的情况。因此,需要区分问题与问题域,把问题域中的具体问题作为选题的对象、研究的对象。

案例:下面哪些是问题域,哪些是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2.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

3.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错误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研究什么呢?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它们只是“研究材料”,而不是“研究对象”,还构不成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因果关系,因此这两个不是问题,而是问题域。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错误研究”是不是问题呢?它与“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是不是同一类型呢?

它们不是同一类型。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错误研究”,可以转化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错误在哪里?”这些错误很多是隐蔽的,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需要通过研究才可能发现。这一问题可以具体回答为错处和误处的各自表现。

但“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就不能转化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哪些插图?”因为存在哪些插图是明显的事实,大家一看就知道。所以,它不是问题,而前者是问题。

可见,判断一个题目是问题,还是问题域,可以简单地看它是否可以转化为问句的形式,看能否给予它简单的回答。如果可以转化为疑问句的形式,而且可以给予简单的回答,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是一个问题。


真问题与假问题




图|真问题与假问题

在选择问题时,需要辨别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教学科研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真问题。

如何来判断一个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呢?

是否客观真实地存在

真问题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客观真实地存在的,不是虚无的、主观臆想出来的。真问题是符合事实的问题,能够揭示事物真相的问题;假问题则可能是主观臆想出来的,缺乏存在的根据。

教师教学科研选题要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这样得来的问题一般是客观真实存在的真问题。

是否揭示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

判断一个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不在于这个问题是否有人研究过,或者是否从某个角度研究过,关键要看它是否揭示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真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假问题则不能。真问题涉及多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变量;假问题则不是。

是否具有可探讨的答案

可探讨的答案是指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而不是一个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结果。真问题一般具有一个可探讨的答案,但目前尚没有得出这个答案,需要探讨;假问题没有可探讨的答案,也无法探讨。

是否具有可解决性

可解决性是通过一定的努力,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可以获得问题的答案。具有可探讨的答案,指向问题研究的结果;可解决性,指向问题研究的过程。

真问题必须具有利用相关手段和资料解决的可能性,假问题则没有解决的可能性。可解决性,不是说它一定可解决,不解决就没有价值。很多重大的问题是猜想,尚未解决,而且也不知道能不能解决,这个猜想本身对于科学进步有重大意义,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是否存在提法上的问题

问题的提法不当也会导致假问题的产生。

“有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形不成共识,是因为问题本身的设置或提法有问题,使人无法找到答案。

问题的提法起着划定‘楚河’、‘汉界’,引导寻找答案思路的作用,所以,其不当就会把讨论引入死胡同。凡是这类提法本身有问题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假问题’,因为它把本不构成对立的范畴对立起来了,或者还存在着概念理解上的偏差。也就是说,从逻辑的意义上看它并不存在。”

案例:真问题与假问题举例

“语文学科的性质研究”

VS

“语文学科的属性研究”

“语文学科的性质研究”与“语文学科的属性研究”,分别涉及两个问题:“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语文学科的属性是什么?”

性质和属性这两个概念在意义上非常接近,许多文献将两者互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两者的解释采用的就是互训的方法。

具体解释为: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总体看来,人们在描述事物的特征时一般用“属性”,事物的属性又可分为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一般称为“性质”。过往的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找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故用“性质”。

事实是怎样的呢?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性质论争中,对象不明,方向不对,方法错误,结果无用。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是一个学术假问题。性质之争从根本上说就是面对一个学术假问题所进行的虽会血流漂杵却永远产生不了胜利者的战争。

语文学科不存在“性质”问题,却存在一个“属性”问题。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一个假问题,而语文学科的属性问题才是一个真问题。


看完李冲锋老师对于问题域与问题、真问题与假问题的辨析,是不是对于筛选研究问题有了一点头绪呢?

当然,课题的研究并不是问题筛选这么简单,还需要经历许多的步骤,如果你还不清楚,那么李冲锋老师一张图带你了解“课题”的前世今生


同时,在这周的公益微课中,我们请到了李冲锋老师,手把手教会大家如何做课题——


扫码观看解读视频

另外,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不妨把李冲锋老师的《教师如何做课题》收入囊中。

《教师如何做课题》


一本让教师成功申报课题、通过开题论证、应对中期检查、写完结题报告、推广课题成果的实战指导书


内容 · 简介

《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从课题研究的价值、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成功申报课题、如何做好开题论证、如何实施课题研究、如何面对中期检查、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如何推广课题成果等方面入手,条分缕析地做出实战指导与疑难解析。力图帮助因为教学工作繁忙,面对课题不知入手的教师理清思路,顺利走上课题研究之路。


《教师如何做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