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

 话说木头 2013-03-29

按:2011115-6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级培训会。本课题专家成员到会参加培训。会议期间,专家成员举行座谈会,畅谈对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认识和展望。现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出文字稿,供大家参考。

 

 民(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

    “少教多学在国际上首先是新加坡提出来的,但是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也就是基层学校里已经开始在做,当然谈不到很系统的实验或者说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国家整个教育目标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就已经提出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再者就是少教多学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什么是高质量啊,就是学生要高质量,我们的教学质量要高质量,这个高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少教多学课题也是符合了这样一个目标来做一些研究。第三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更要求教师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能力。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少教多学这样一些方式来实现。因此,课题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研究。首先行动研究重在行动,就是说这个课题是通过实践来做的,而不是说有一个现成的设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这样的。在实践当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种实践过程能把问题解决,行动探究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最后要得出一个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我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少教多学从总的理念上来说它是适应了国家教育的目标和需要,也适应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一种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是能够激发广大一线老师行动起来,自己去探索。第二就是通过他们的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够总结出一些教学当中有效的方法。这个有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通过少教,让学生多学,但是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少教到什么程度,多学到什么程度,各有各的方式、方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总结一些经验。第三,就是在研究当中要组织培训和研讨活动,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交流、研讨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能设置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取经,获得一些有效的方式。所以,课题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实践、改进、再实践的递进过程。

    我们这个课题申报的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我作为主持人是通过省里把这个课题报到教育科学规划办的,但是课题组的核心研究成员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有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专家,还有江苏、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等地的老师。所以,我们这个课题没有地域限制,可以在全国推开。还有,我们提出的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不仅有中学,还有小学。我们设想,让语文以外的学科也有所发展,现在学科的综合性增强了,所以这个课题是一个很长效的课题,也会有好的结果。

 

 明(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的针对性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是:管理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种清醒剂,并且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找到一条出路。

    少教多学与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一致性

    在国际上,少教多学以新加坡叫得最响亮。总理李显龙首倡,教育部负责全国推行,成为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政府行为,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我们把它引进到国内来,难说不是一种出口转内销。因为,少教多学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节能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成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结果,其实质则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这种自能式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多学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状态的下的教师,自然不能多教,不能霸占课堂,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少教多学是解放学生学习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带着好奇心,挣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是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无师自通,乃至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归根结底,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因为,所有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并掌握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学,并且要多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倘若教师以教为主,只顾自己多教,势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销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且学习方式不科学,那就不仅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且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是个相对的概念,并无确切的划分。教到什么程度就算?学到什么程度就算?甚至有人要用时间去计算,那只能说明他并没有领悟少教多学的精神实质,或者只使用一个伪命题来表示对新事物的不满。因此,应该对少教多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定位。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数量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任何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学行为时,都必须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没有这个,再好的都会被念歪。我们研究少教多学,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少教多学课题组的寄语

    现在,“‘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已经被国家批准立项为十二五规划课题,这是一个很难得机会,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要珍惜这样一个机会,要好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来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相信,在全国教规办的领导下,在省、市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们这个课题是可以搞好的,是很有前途的。

 

朱芒芒(江苏省教研室)

    1、少教多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转变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实践是由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构成的,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就无所谓教学了。然而教育学在理性思维上是可分的,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必须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教学是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怎么教的问题。而学习是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怎么学的问题。在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独立研究的同时,对这两种理论互相渗透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这种潮流代表一种新的地平线的出现,预示着教育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变期。教育学的理论渗透、结果,转化成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行动。首先,这种新的教学理论和行动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教与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学定教。我们在课堂上,关注点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我们要关注学生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二我们要关注上课的来龙去脉,教学内容从何处来,教学内容的本身是什么,教学内容到何处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什么用。第三个方面,我们应该关注教学策略的应用。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的习德的文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有我们中国传统的反思文化,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还有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以及矫正,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种现状;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纲要里面还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广大的教师和学校,在学习方式的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2、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就阅读教学来说,这种积极的探索在阅读教学出现了两种转向,第一个转向就是从关注教学方法到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正确,何以有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学生是否有所得,有所收获。第二个转向就是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的活动,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流程也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教学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下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流程中,学生学的活动应该得到比较充分的展开,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经验,应该得到一个有效的、充分的交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所收获

    3、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少教多学这个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它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国内的一些专家把教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四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教学中如何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学中知识和情感的问题,还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问题,这四个问题可以说是教学中间的四个原发性的问题。在少教多学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直接指向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体现了研究者对语文教学的研究的一种终极的追求。它的研究价值在于,将对教学原发性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补充新的理论依据,提供实践层面的鲜活的经验。这是我们对这个课题研究价值的认识。

    4、课题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何做好课题研究,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在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因该遵循这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因该能够提出有意义,并能通过实证研究来证实的问题。第二,要把实践研究和相关的理论互相结合起来。第三,要讲求研究的方法,要进行有条理的、明确的逻辑推理,形成一种合理的逻辑关系。最后,我们要在课题研究中重视重复的验证和研究推广工作。我相信通过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能够把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把这种研究变成一种模式化、僵化的东西。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这种丰富多元的方式源自于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面对的学习内容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让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创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发挥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个性,这样的结果就会形成一种多元的呈现方式。如果一种课堂教学研究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那它也将走向终结,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希望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和教研员,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统一的课题规划上发挥我们各自的聪明才智,不断地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丰富和完善课题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内容,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

    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不断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比如说,通过展示课、研究课进行个案的分析研究。个案研究被证明是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行动研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动态过程中的研究,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而且通过这种展示课和研究课,让老师来展示他们教学的才能,让更多的老师不断地总结在课题探究中深层的新的经验,而这种深层的新的经验,通过这种一种积累,最终将会成为我们课题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在课堂实践操作层面中,会出现一些新的深层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重点提出解决的对策。所以我认为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老师是大有英雄用武之地,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不断地使我们老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6、课题研究的导向和主体

    “少教多学课题组集中了国内多层次的研究人员和老师参与,有来自华东、华北、东北、西南、华南等地区的教研人员作为研究的主体,同时我们还 集中这几个地区的一线教师, 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将他们的实践探索经验上升为理论。研究的过程也是对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因为我们这种研究是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的一种结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要解决或者回答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这一对关系;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教师有效的教学引导、组织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必将促使学生的学生活动转变成有效的、积极的、让学生有所得的一种活动,获得比较高的教学质量。

    7、对课题组的愿望

    “少教多学这个课题已经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这对课题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给课题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我们研究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该在国家规划课题这个高端平台上充分地开展研究工作,认真实施课题方案,整合多方面的力量,来把这个课题踏踏实实的做好。我认为,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教学层面都作出一种新的探索,对我们语文老师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认真的总结、梳理,对我们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进行不断的补充、论证和完善。同时,从实践层面上能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好、更高的质量。从这两个方面说,这个课题都是有广泛的前程,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胡廑(浙江省教研室)

    一、以学定教的原则

    “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把学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加重视学的内容,这样自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教师凭着教材、教参备课,写出教案,然后按照教案上课。写教案时虽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整个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确定目标,根据知识、能力和审美内容的要求实施教学。教师控制着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控制着话语权,学生被动地跟着走。教师误以为自己教得多学生就学得多,导致满堂灌。

    而少教多学则相反,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重心却完全转到学生这一边。它改变了教学流程,教学的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既可以由教师设定目标,确定知识、能力和审美要求,然后转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自主学习,或者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内容和策略。这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不仅仅凭借教案上课,还可以由学生凭借学案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促使教学理念的变革,因此在实践中研究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有效教学的三种类型

    “少教多学要求少教,那么就应该教得更加有效。怎么样教学更加精要有效呢?

    社会生活和思维的复杂性决定了语言文本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复杂的文本都教给学生,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类型学习。教的内容要符合文本的类型特征。必须这种类型特征的把握应该从把握世界的两种对立的方式入手,一种是审美的方式,探究形象美、形式美和情感美;一种是理性的方式,以和谐、秩序、简洁、统一的美学观思考与表达。

    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求异,研究与追求形象世界的美,表达的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它用艺术形象,把历史与当下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引起共鸣,激发人们的美感,以艺术的方法表达情感的奥秘与价值。而后者求同,追求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概念世界,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表述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条理严谨,规则明确。

    它们的认知过程也有不相同之处,前者强调主观感受,借助想象、联想和激情展现个人的才华与魅力,在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领悟中提升自己;后者靠理智,经过推理论证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根据它们不同的特征,教学相应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

     1.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世界、探求形象美为主要目的教学。这类教学是根据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征来设计的,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引导学生捕捉内心被促动的敏感之处。

    2.以概念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为目的的教学。学科如果没有概念知识就不是学科,新课改以来有一个误解:语文要有人文性就要消解知识,不再系统教学知识。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探究的方式在前两种学案里面都存在,为了引起重视才把它单独归类。无论是知识的最初产生,还是知识的再生产和传播,均需通过探究而进行。只有当人们在已经产生的知识中寻求安逸、不思创造的时候,才会把知识从我们的复杂经验世界、社会生活中简单化地剥离出来。

    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探究分离,沦为传递、接受、占有的对象,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会反过来限制人的理智的探究能力的发展,还会最终使知识本身僵化、腐蚀与死亡。知识变成了传输物,它的创造功能被人为剥夺。

    三、少教多学要坚持四不教

    “少教多学要通过教师自己的不教,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体验生命顿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遵守以下原则:

    1.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不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此,教师也是这样。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当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无色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时,就不要讲给学生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此时我们的讲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而不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包装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2.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  中国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善于让学生掌握划船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学海前从容面对。这就要求教师能甄别教材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讲解,同时善于为学生留足空间,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深思的不教。课堂永远应是智慧之花绽放的地方。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教师的讲就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

    4.未经慎思的不教。昨天讲过的今天还能讲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你经过了认真的思索。内容是否还能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形式是否符合今天的孩子,细节是否可以更加趋于完美……我想,只要你用心思考了,即使所讲的内容涛声依旧,也无须指责。事实上,一切都在改变,当我们用心思考时,总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在我们脑中闪现,也一定会有更精、更巧的设计在我们心中浮现。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的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田万隆(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

    “少教多学这样一个课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今天大家才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所谓少教多学是我们多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很多领导、专家、老师们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有一种不约而同的观点,大家都把这个问题聚焦在这里了。因此,我感觉少教多学,言简意赅,非常明白而且非常通俗,大家都能懂。但是它却说出了在教育领域里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里一个关于学习的真谛或者叫做本质。我们搞教育的,教与学这是一对矛盾,而这两者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孔夫子时代就开始研究了,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这就是讲学习的。我们现在讲学习是一个词,在古汉语里这是两个词,两个概念,学就是教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学习方式,大家注意的繁体字是一个下面一个,指的就是小鸟开始学习飞翔,它的双翅在不断地震动,这才是的本意。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学要有习这个环节来构成,没有习这个环节学习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一个片面的理解。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少教多学这个课题,一定要从本质意义上搞清楚。

    课程改革到今天已经实行了十年,我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停留在这个教学问题上,或者说我们现在提得比较热的,一个是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些谈的都是教育的本质,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近年来,有很多教学模式不断被大家认可和热衷,比如说精讲多练、学案教学,还有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像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其实大家叫法不一样,而相通的地方就是少教多学。因此这个课题,或者说一个问题也好,绝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不是哪个人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经过教学实践研究之后,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应该在这里面做一些文章。

    少教多学,少,少到什么程度;多,多到什么程度。现在有一些学校就规定:一节课,讲不能超过10分钟,或者不能超过15分钟;规定死学生要有多长时间的练习时间。我觉得似乎也不用规定得那么死。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但是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是对的,因为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叫自主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我们发现,学习者自我参与度的高低是决定他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质量的根本原因。不管讲多讲少、学多学少,都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问题。

    语文学科有它自有的规律,在教和学这个问题上历来就意见杂陈。既然语文学科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去研究,语文课的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么样提高学习效率,以往大家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个现象的确存在,尽管经过几十年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所好转,但我认为没有根本的转变,语文学习占用了我们学生很多的精力,但是一直是收效不明显。这个问题也让我们很伤脑筋。我觉得,第一语文课水分很大,这45分钟时间里,真正的有效学习时间,到底有多少,是不是需要把一片文章从头到尾掰开揉碎了从作品的背景到作者到分析到提炼中心、写作特色都要面面俱到呢,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重复的,我们应该很好算这个账。所以,少教多学看似简单,对于老师来讲,我给你规定45分钟,你只许讲10分钟或者15分钟,不是这个问题,关键你在单位时间里需要讲什么,哪些是不需要你讲的,哪些是非你讲不可的,所以作为一个课题,下一步我们也打算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从语文教学规律的角度,从学习规律的角度要很好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同仁都来关注这个课题,大家都来献计献策,争取在这方面能够有所贡献,有所突破,为我们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做一些贡献。

 

王来平(陕西省教科所)

    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十年了,发展至今还有和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接受当前知识这一对矛盾。少教多学课题的提出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从古至今我们都在思考老师如何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的问题。叶老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要解决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问题。当前,我们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不会学习,这是我们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少教多学不光是解决学生的终身发展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会学习的一个问题。少教多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最高境界、最终的目标。所以,少教多学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以及以后推广的价值,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觉得少教多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即将迎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变革中对我们教育提出的比较深的一个变革。少教不是不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解决好教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东西,这是最根本的。你教了这么一点点东西,学生掌握了,学到了这些东西,真正理会了,这就能够达到对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效应。所以少教不是不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产生最大的效益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当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首先,老师要知道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老师要能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他们心理、生理各个方面,他所处的阶段应该需要的东西。第二,老师要解决自身专业发展的问题,只有老师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少教多学。当然,这里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生所需要的东西衔接好。这是在教学方法中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张伟忠(山东省教研室)

    “少教多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变化。它标志着我们传统教学思想的转移,就是从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向新课改以后的以学为主。这样,语文教学的重心就发生重大转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少教多学这个概念的提出,或者说这一课题的提出,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革命。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少教多学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它意味着老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面,要教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也就是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的知识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这不是说老师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这样理解是一种误会。从教的时机选择来看,老师应该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的时候,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那么对于少教多学,要辩证的对待,不能说教五分钟就是少,教十分钟就是多,不能按照时间来看待少和多。如果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完全不懂或者是一片空白,那么老师在讲的时候还应该讲一些,因为这时候老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那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没有矛盾和冲突。有些东西学生了解了,或者说有了一定的积累,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教,去占用学生的时间,这就违背了少教多学的精神。另外,从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实验,不同程度上都暗合了少教多学的规律。我们现在的少教多学就是把这种规律提炼出来,明确出来,使广大的教师和学校从原来自发的状态转为一种自觉地状态。我觉得这个课题实践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这个角度来说,那么少教多学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孙 雷(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1、什么是少教多学

    人类的某些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语言能力,汉语中的爸爸、妈妈,英语中的fathermother,日语中的ちち(qi qi)、はは(ha ha),这些单词的发音都非常接近,说明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天生丽质的。同样人类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如果没有后天教育,那么仲永就会从指物作诗立就这样一个神童,很快退化成泯然众人矣!但是如果进行过度地开发和机械教育,那么仲永同样也会像卖油翁一样,葫芦沥油,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因此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认为少教多学让学生达到无师自通的一种水平,是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少教的目的是为了多学,多学的过程是少教,我们探索减少教育环节,减少繁杂的过程,从而能够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样一种目的。

    但是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更高质量、更高技术含量的少教,是给学生开发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掌握更开放、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方式。

    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就应该把基础知识夯得更实,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空,更辽阔的海水。那么鱼儿才能真正地畅游,鸟儿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2、少教多学的教学目的

    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应试学习都是摧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现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又容忍这种过程产生,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只能通过我们教师的努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在考试的环节上,要进行一些创新、改革,给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学习精神的发扬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在少教多学的策略中,消除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

    3、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国家领导人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人士,包括学生家长很关心、很重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矛盾,如果变动过大,可能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担忧,这样会不会使学生在起跑线上有输掉的可能?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少教多学这种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开发,能给学生更宽阔的空间。教师的少教实际上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更好的方法、策略。

    “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策略,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种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中,我们的学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孙廷锋(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实验学校)

    一 什么是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说古老,是因为早在1632年,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的开篇就把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理想提出来了,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少教多学又是一个新鲜的词,因为直到近年,随着对新加坡教育改革的评介的深入,少教多学这个概念才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少教多学的理念是夸美纽斯明确提出来的,但是,类似的观点却是古已有之,不论是中国春秋时期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还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体现了与少教多学思想的一致性。而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很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理念。

    “少教多学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不是模式。把少教多学看做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或者视为教学思想,其内涵应该包含四个层面。

    第一,作为教学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教学理念,是由夸美纽斯提出来,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作为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少教多学理念,是在近年评介新加坡教育改革的同时被引进的。2004年,为解决新加坡教育的弊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高,时代所呼唤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当薄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少教多学(teach less, learn more)”的主张,强调减少教学内容的数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培养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从而掀起了一场以少教多学理念引领的教育整体改革。2005年,教育部长尚曼达发表了《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并围绕少教多学理念的落实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起注重质量、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这样为终身发展奠基。2006年,为了让教育工作者有所依循,教育部在又开发了投入型学习框架“petals”。新加坡教育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使人们发现并认可少教多学理念的重要价值。

    第三个层面:学科教学层面的少教多学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个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就属于这个层面。就这个层面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确定通过教哪些最基本的东西,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比如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效能感、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等,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第四个层面应该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层面的少教多学

    “课改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改课,课堂教学改革层面的少教多学,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将是一个通过优化教学生态环境,创建师生共学、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着眼实效,讲求长效,追求高效的过程。这既是对教学本真的一种理性回归,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也是对现行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扼杀学生灵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彻底颠覆。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从头讲到尾,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满堂灌满堂灌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就是堂堂灌,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很可能都是由老师来组织,讲到底。不论老师讲得是否精彩,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毫无个性可言。

    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第一个层面描述的是一种人类教学的理想境界。第二个层面即教育整体改革中的少教多学的成功,依赖于第三个层面即具体学科中少教多学实施的成功。而最后,必然是以具体的课堂教学为依托来实现的。反过来,没有教育整体改革的少教多学背景,某一学科的少教会因受其他学科的多教的挤压而难以实现多学的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某一学科少教的课会变质为学生为完成其他学科因多教而带来的课业负担的作业课。因此,严格地讲,第一个层面即少教多学的教学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后面三个层面的少教多学的全面实施。

    少教多学的核心

少教多学的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通过发展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少教多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要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学,就要求教师有专家型教师品质,就是说教师要拥有专业的知识、高效率的工作、创造性的洞察力,并通过反省式思维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因此,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通过这个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让师生双方都获得一个很好的提升,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同成长的一个平台,也就实现了我们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少教多学的影响

    “少教多学的作为一种主张,流行的时间还不是很久远,但是,少教多学的实践却伴随人类教学活动的发展历程。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以往我们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发现探究而已。

    当前,说少教多学是一场来自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还为时过早。首先我们现在是研究的初始阶段;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实践的领域还仅限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学科;第三就是大规模的实践尚未展开;第四,其它学科的实践与研究还未开始。但是,随着我们语文学科率先发起了这场教学改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教学革命,随着影响的深入,最终引发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教育体制的变革,也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少教多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理念,却蕴藏着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精神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用少教多学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改革是完全可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