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剧中的皇帝,为什么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

 野谈历史 2020-08-21

清宫剧热播根源的共同点:是对现实的模拟,借古讽今的知识分子叙事传统。无论是国家立场、市场立场、知识分子立场都选择“历史题材”作为自己的生存和扩展策略。

影视艺术传达出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和娱乐取向。影视艺术虽然无法离开娱乐取向,但它必须具有正确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因素。

清宫剧中的皇帝,为什么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

勤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吏治品德,被视为居官为政的道德品质之一,是对为官者提出最基本的职责要求。清宫剧的故事题材大多选取康雍乾三代,除了《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李卫当官》《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戏说剧之外,还有《努尔哈赤》、《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天下粮仓》《一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这样历史剧。在这些清宫剧中一代圣主或一朝廉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典型人物的廉政勤政成为这些剧作深入刻画的人物特征,这正符合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取向。

清宫剧中的皇帝,为什么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

廉政勤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廉政和清政,二者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两翼。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古人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民不畏我严,畏我廉,廉生威;民不服我能,服我公,公生明,公则明,廉则威”(《官箴》)。讲的都是廉洁从政的基本道理。

帝王戏中所呈献给受众的清代帝王形象都是歌功颂德式的。清宫剧中的帝王都被塑造成一个个勤政爱民、治国兴邦、开拓疆土的明君的形象。

清宫剧中的皇帝,为什么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

《康熙王朝》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两次雅克萨之战、击溃沙俄。电视剧中康熙在寒冷的冬日里在乾清宫听政,思考国家大事,经常夜不能寐。对大臣们的贪污腐化痛心疾首,在朝廷上训斥大臣腐败。

《康熙王朝》中有一幕深入人心。在深思熟虑了一夜之后,康熙早朝义正言辞地对满朝文武百官摆明立场。他罢免了大学士五位中的四位,六部尚书中的三位。虽然这七个人两鬓班白,曾经是朝廷的栋梁,也是康熙的儿女亲家,但是他们腐败贪污、收受贿赂,导致朝廷受损。康熙坚决将这些人连根拔起,表明了康熙廉政治国的思想。虽然贪污腐化现象的出现与康熙本人并无直接关联,但是他深深自责,甚至说祖宗把江山交到自己手里,变成这个样子,自己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

清宫剧中的皇帝,为什么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

《康熙王朝》中康熙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思考,指明了廉政才是清王朝发展的观念,这不但在当时的清王朝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现代及未来都是政治统治之道。剧中康熙回忆历史时说,康熙即位时,他认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鏊拜。但是灭了鏊拜后,他又发现了朝廷的新对手吴三桂。康熙平定吴三桂后,收复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随后康熙收复了台湾,又平定了葛尔丹。但这些平息行动并没有结束清王朝统治中的各种危机,他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危险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化与惰政。

《康熙王朝》中演绎的这一幕,既反映了康熙的勤于思索,以国家发展为中心,也反应了康熙的廉政策略。这些都符合观众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预期——拥有勤政廉洁的好政府、好领导。

清宫剧中的皇帝,为什么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

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康熙不辞辛劳与危险,乔装打扮,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打击不法,完全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主。

清宫剧中帝王贤臣们的形象获得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认可,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大众对廉政勤政意识的呼唤和诉求。清宫剧中极力表现出的统治者勤政廉政的形象,正符合了观众当下追求的法治意识和反腐倡廉的主流价值观。

清宫剧中的皇帝,为什么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