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本主义教育何时能实现?不知道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8-21

当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潜意识概念之后,世界为之震惊,原来我们很多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完成的,这种潜意识从婴孩时代就开始沉淀,甚至还更提前,所以胎教、婴幼儿教育显得是如此重要。正是人有一种潜意识,所以,如果我们粗暴地干涉了这种潜意识指引的话,人就会显得十分压抑,甚至出现不正常的情况。也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考虑到孩子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欲望和行为。比如我的儿子,他十分喜欢两件事情,一个是喜欢做拼接的事情,现在都高一了,只要有空闲,他都会拼上一拼比如这个暑假,他就花了三天时间完成了一尊十分紧密的变形金刚的拼搭。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喜欢收集钢笔,因为中考成绩不错,这次他要求我们为他买了一支比较贵的钢笔,显得十分满足。我突然想起来,他还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买过简单的拼图玩具,而且每次他都能拼成功,于是这个拼的意识,就可能一直存在于大脑中了。至于钢笔,我本人也是十分喜欢的,这或许也是对儿子的一种影响,这是很有可能的,今天儿子说老师指出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喜欢生造词语,这个毛病我也有,哎。看起来,我们的教育真的是要关注孩子的潜意识的。但是,过度的关注潜意识,是十分不现实的,因为潜本来就有“隐”的意思。

与弗洛伊德相对的,就是所谓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刺激和反馈。一种行为只要形成一种刺激反馈联结,就能形成某种习惯,从而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比如,孩子学习汉语拼音,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刺激孩子的学习热情。再比如一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通过布置作业,通过考试的形式,使孩子不得不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惯。行为主义,在技能训练方面的优势可能更大。但行为主义很大程度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本身的自由选择欲望。

于是,我们就有了人本主义这样的说法。它被称为“中间主义”“第三主义”。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强调人的自主能动性,尤其是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这篇课文,你打算学什么呢?然后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老师想教什么知识,也往往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自然产生想学的欲望。正如我们成年人,需要对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一样,我们对于孩子,也要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

我们曾经开展过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建设,尝试过完全让孩子自主选择读物,教师只是加以适当引导,孩子确实对课外阅读兴趣更浓了,以至于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让孩子完全自由地到图书室和书吧里借书,孩子的阅读量真实地大大提高了,一年级小孩子甚至成倍的增加了识字量。

这种自主加引导的方式,我以为是人本主义的核心。

但是,何时能实现呢?不知道呢!(待续)

END

分享给第一个想到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