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猫眼观史 2020-08-22

导语:

千年孟东野,坎坷四十年之路,一朝春风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用这样的句子比较了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在西洋史学的总结中,罗马帝国的诸多原因,中国全不曾避免,但唯独有一件事,是罗马人所没有,而中国人足够重视的,那就是对待选举(科举考试)的态度。

中国人不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怎样变迁,没有哪个统治者会闭塞科举之路,这是拔优选贤的方法,也永远是给底层留着一条阶级攀升的通道。

这样的通道,他不分贵贱,不论贫富,这是中国人摸索出来的人生的公平,就算你祖上几辈贫民,只要肯立志读书,前途便是光明在望,这是中国人的古今共识,也是有志之人的龙门之跃。

虽然古代科举制在中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从读书而成才,还是当今这个社会上最简捷的成才路,但着简捷二字最后,又需要一个人多少努力的付出,如何面对失败,如何等来成功,高考学子们所遭受过的辛酸,历史上已经有人尽尝过,他们在千年之外,却又真的能用自身的遭遇,来让我们窥见到一些成功的意义,我们就跟着一个熟悉的历史人物,走完他的功名之路,在人生屡屡不打开那道龙门时,该怎么面临和承受,又该如何一次次挑战前途的未知。

“寻郊得生,就叫孟郊吧!”

唐天宝十年,湖州武德县县衙内,县尉孟庭玢正在大堂点卯,邻居推门急入,说夫人急痛,您得赶紧回去。孟庭玢大惊,扔下点名簿,让手下火速去找接生婆,自己顾不上官体,一路小跑到家。

到家后的孟庭玢,屋子里挤满了左邻右舍,床上的夫人神情惨白,有老妇人说孟夫人是产日提早,临盆在即,如果接生婆不能及时赶到,怕是母子都有危险了。孟庭玢出门张望几次,也不见接生婆的身影,就在焦急万分时,接生婆迟迟而至,手下告诉孟庭玢,自己是找到东城郊外,才寻到婆子的,再迟一步,这婆子就走小路返乡了,孟庭玢长舒口气,擦去额头汗珠。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在接生婆的帮助下孟夫人顺利产下男婴,族中老人让孟庭玢给自己的儿子起个名字,孟庭说:“寻郊得生,就叫孟郊吧。

孟庭玢没有任何显赫功名,只能待在武德县做一个胥吏之官,俸禄十分微薄,为人又清正,只能让夫人和孩子过着清苦寒贫的日子。

孟郊从小便受到母亲的告诫,此生一定要博取功名,否则就是过得锦衣玉食,你也是不孝之子。

不孝,是古人的雷池,小小的孟郊,有惊无险的人生刚拉开帷幕,就接到人生的任务指示,但就算没有母亲的强令,他自己也会把功名当成为之呕心沥血的目标,谁不想结束这清苦的生活呢?

求学是艰苦的事情,差一点没有来到人世的孟郊,生性中就带着几分悲苦和孤僻,他不愿意和任何人有过多的接触,除了服伺父母,终日就是埋头在经典之中,虽然父亲多次劝他要出门结交朋友,但孟郊还是喜欢独处一室,就好像他本就属于这个世界一样,到了及冠之年,他取了“东野”作为自己的字。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求学受挫,隐居嵩山

出生艰险的孟郊,人生也沾惹着一股困苦曲折的味道,他一次次在功名之路上奋起鱼跃,但不要说跨过龙门,就连乡院之试,都屡次折戟,心灰意冷的孟郊,不敢再对上母亲那失望的眼神,借着外出求学的名义,他跋涉到河南嵩山,在山里做了一个隐居的书生,一躲就是五年, 直到孟郊从书信中得到了父亲的噩耗,这才下山回到武德县。

在守丧时期,母亲对他一再慰藉,让他不要灰心,母亲的话让孟郊变得坚毅,在丧期结束后,已经跨过而立之年的孟郊,真正抛开自己的孤僻,他进中原,下江南,访名师,交挚友, 和茶圣陆羽成了莫逆,跟苏州韦应物互相唱和,不论是文赋诗词,孟郊都大有精进,但生活还是对他略显冰凉,十年之中,他多次应试,仍旧次次名落。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母亲日渐衰老,孟郊只得回到家中养赡高堂,二十年都没有圆梦的母亲,见到孟郊后,没有责罚,没有叹气,她仍然相信自己的儿子,相信他的聪慧和勤苦,孟郊已经四十岁,不惑之年的他,昂首着参加了贞观七年的乡府二试,终于成了“乡贡进士”(唐朝科举制度,官学之外的士人,只有取得“乡贡进士”的功名,才有资格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孟郊喜极而泣,把高中的消息告诉家中老母。

孟母也为儿子终于拨云见日流下眼泪,但是要不要参加京城的科举呢?孟郊看着老母亲弯曲的腰踌躇不决。

孟母却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从接到喜讯的这一天,孟母就为四十岁的儿子赶紧缝制进京赶考的衣裳,一针一线,不分昼夜,孟郊看到母亲如此,只能是埋头苦读,这是母亲最希望看到的事。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但是孟郊心里却无尽悲楚,自己求学到四十多岁,经历了这么多的失败,才得到进京的资格,如果京试再一番挫折,母亲又有多少时间能够苦等。

进京赶考,终于高中

贞观八年,孟郊带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动身启往京城,虽然路途遥远,但是孟母并不用过多忧心,唐朝上京赶考的书生,不但官府有相应的餐旅费资助,而且可以搭乘公车。

孟郊很快就到了京城,对于完全没有把握的进士会试,孟郊倒是表达的很豁达,除了备足功课之外,他经常出外和文人唱和诗歌,甚至受到了韩愈的赏识。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不出孟郊的所料,自己又一次的落榜了,在京城待了一年后,孟郊第二年又一次参试,但还是落榜,两年在外,担忧母亲的孟郊只能返程回家,韩愈将他送到了城外,孟郊告诉韩愈,这京城怕是再也不会来了。

见到母亲的孟郊,还不等开口,母亲就好像知道了结果,只是把穿破的衣服拿去重新做了缝补,孟郊吞吞吐吐告诉母亲,自己不再应试了,孟母停下了手中的针线,含泪质问道:“我儿今成大人,母诫不当教乎?”母亲的话如雷彻耳,让孟郊顿时无地自容。

四十六岁的孟郊,在贞观十二年第三次参加了进士会试,高中进士及第,消息传来,孟郊奋笔写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跨着高头大马,游遍都城长安的孟郊,没有参加接下来的庆宴,他火速收拾行囊,急不可待的踏上回家的路,他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母亲。

总结语

从十几岁就饱尝落榜滋味的孟郊,在过了盛年的年龄,还是在功名之路上等到了自己人生的曙光,半生的龌蹉悲酸,都成了有意义的苦难,这就是努力的意义,也是努力的回报,孟郊应该感谢他的母亲,没有母亲的一再激励,他怎能有如此“春风得意”的时候。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东野,在这光鲜外表下有着怎样的“高考”经历

孟郊是古代科举的一个缩影,他并不是苦熬最久的人,唐朝的尹枢,状元及第时,已经七十高龄,可以想见,他所历经的失落和打击,更是难以体会,我们虽然不用像古人那样,在考试的路上耗尽自己的一生,但古人这种穷经皓首的精神却是当代学子最应该汲取的精神,面对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奋力而为,那就真的是要抱憾终身。

愿天下学子,能不负龌蹉往昔,争取春风得意。

参考资料:

戴建业:痛苦焦灼的灵魂——论孟郊的精神生活

吕思勉:《中国通史》

【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